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2810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21.93万人

4、年龄结构

(1)16-30岁14.1万人

 

(2)31-45岁15.71万人

 (3)45岁以上16.92万人

5、文化结构

(1)初中及以下:

40.01万人

 

(2)高上中及以上:

6.72万人

6、至年底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26.83万人

7、产业分布

(1)第一产业:

4.39万人

 

(2)第二产业:

23.73万人

 (3)第三产业:

18.61万人

8、地域分布

(1)区内:

 

(2)区外:

42.34万人

(二)返乡农民工情况

1、2008年底转移就业人数26832257.42%

2、截止2009年1月返乡农民工总数9544935.57%

3、截止2009年3月因金融危机影响返乡农民工总数1103211.56%

4、截止2009年3月因金融危机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总数907682.27%

5、性别

男559061.59%

女348638.41%

6、年龄

16—24岁8599.47%

25—34岁297932.82%

35—44岁444448.96%

45岁以上7948.75%

7、文化水平

小学及以下5165.68%

初中508356.00%

高中193921.37%

职高、中专、技校92510.19%

大专及以上6136.76%

8、技术等级

初级工305233.63%

中级工143315.79%

高级工1061.17%

技师6226.85%

高级技师330.36%

没有技术等级383042.20%

9、工作去向

区内542959.79%

区外364740.21%

10、2009年农村富余劳动力数325686.9%

二、主要问题

1、企业用工岗位减少。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沿海外向型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就业岗位大量流失,用工需求急剧下降,对农民工就业形成了严重冲击,出现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由外向型生产企业向内向型各类企业,由劳动密集中小企业向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蔓延的趋势。

与往年相比,新的劳务输出岗位很难满足农民工外出就业愿望的实现。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持续,棉纺业、化工业、机加工业等以产品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进一步受到冲击。

分析认为,09年上半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将出现困难局面,有的企业面临关门停产,有的企业可能实行限产裁员,这个过程中企业人员将重新优化与分流,首当其冲的是农民工。

2、农民工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增大。

调查显示,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人数从2005年底的22.83万人,增加到2008年底的26.8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率从47.35%增长到58.87%。

调查表明,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已成为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形式和收入的重要来源,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规模、提高转移质量对加快推进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3、农村需转移就业劳动力存量大。

调查分析显示,虽然我区在乡农村劳动力数从2005年底的24.75万人,下降为2008年的18.74万人,但即使剔除需从事农业13.6万人、丧失劳动力0.8万人、在校学生1.3万人等因素影响,全区尚结存3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

加之每年有近5000名新增农村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需要实现转移就业,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的艰巨性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长期存在。

4、职业技能培训尚显滞后。

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民工(占64.88%)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仅35.12%的农民工参加了不同层次的技能培训。

但农民工的培训意愿强烈,有68.27%的农民工希望先培训后就业。

影响其参加培训意愿的最主要因素是培训费用、培训实用性和师资。

半数以上的农民工希望由政府部门统一组织,农民工自主参加。

农民工在就业培训方面的工作尚显滞后,不能满足农民工的现实需求。

5、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还不很畅通。

调查结果显示,有76.5%农民工对政府有关就业的政策与规定了解和有一定了解,但仍有23.5%表示“不了解”,这与93.42%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了解或了解一定就业政策相比,农民工在获取就业知识和就业信息的渠道还不多,这是导致农民工转移意愿不强、就业稳定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6、农民工就业层次整体较低,直接经济收入相对低下。

调查表明,受就业门槛的限制,我区农民就业集中在建筑安装业、餐饮业、加工制造业及休闲娱乐业,分别占29.0%、22.6%、6.5%和8.1%。

就所从事的职业和工种看,绝大多数农民工仍然集中在一些城市居民不愿意从事的“脏、累、苦、险”等社会底层职业,这直接导致农民工收入普遍低下。

从月收入看,有43.55%的农民工收入在1000元以下,有40.32%的农民工收入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有16.13%的农民工收入在2000元以上。

这说明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内部不同个体之间收入的分化正逐步扩大,对不同人员采取不同就业政策尤为重要。

三、工作措施

农民工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既是企业的问题,更是政府的问题。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民工回流返乡闲置浪费,如果长时间无事可做,无业可就,就会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工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系列政策。

特别是去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农民工就业难问题更加成为各级关注的焦点。

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规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巩固我区前期农民工工作成果,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进一步稳妥做好农民工就业再就业工作尤为紧迫。

当前,我区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总体目标是: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建设“精美城市、渝西高地、幸福永川”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得出、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目标,创新工作思想和举措,走出一条“创业促就业、就业促保障、保障促和谐”的快速发展之路,积极着力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观念引导、推荐就业、提升技能、稳定就业和促进创业的一条龙就业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转移更加充分。

从2009年至2012年,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以上;

2009年,全区30%的村实现充分转移就业村创建达标,到2012年,全区农民工就业转移渠道更加畅通、就业更加稳定,80%的村实现充分转移就业村创建达标,常年转移农村劳动力总量达30万人;

农村劳务经济总收入突破300亿元,比08年增长1倍以上,使永川成为全国促进农民工就业转移示范基地和重庆市城乡就业最优地区之一。

具体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全面掌握情况,引导农村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

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应首先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

1.动态掌握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

由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牵头,对现有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进行充实完善,全面摸清未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状况、就业愿望等基础信息,按“一人一卡、一村一档、一镇一库”要求,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微机信息库,做到对村(社区)内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愿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参加社保等信息的“及时发现、实时登记、每月更新”。

2.为农村劳动力搭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

按照“一站(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站)、两员(两名专兼职社区保障协管员)、三级互联(区、镇、村三级网络互联)”的工作要求,用5年时间,在全区253个社区和村全部建立社会保障服务站,落实工作人员。

加强业务培训,指导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站和社会保障协管员,切实做好“劳动力资源信息、职业培训资源信息和用工需求信息”三对接。

3.及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引导。

每年从镇(街)社会保障服务所和社区(村)保障服务站中,挑选50名业务骨干开展职业指导培训,用5年时间组建300人的基层职业指导员队伍,积极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个性化的政策宣传、培训推荐和就业引导服务,帮助农村劳动力树立敢闯、敢拼的就业转移观念。

到2012年,全区未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引导性培训率达95%以上。

(二)畅通就业信息,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

研究表明,2009年底我区城镇就业人员比2005年底增加了9.32万人,其中,有65%来自农民工,排除两年间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2.73万人,全区从区外净回流本地就业2.68万人。

随着永川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本地劳动用工量快速增长,实现农民工在本区内就业转移将成为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1.大力开发农民工转移就业岗位。

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谋划全区产业布局,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永川特色的化工、机械加工、食品等企业,做大做强区域、镇域特色经济,形成“以产业带转移、以转移促产业”的良性发展模式;

充分考虑就业岗位的培训,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引进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落户永川,大量增加就业岗位;

围绕永川森林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通过社区大力培育保安、保洁、绿化等服务性岗位,积极推荐安置本区农村劳动力。

2.加强岗位信息收集发布。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全区招商引资和新开办的企业,其50%以上的岗位应安排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不到比例的参照残疾人就业金制度,抵扣企业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

加大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对一次性招工超过30人的,必须事先报区劳动保障部门备案,优先推荐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

认真做好对辖区内企业用工信息的收集、汇总工作,加快建立全区用工需求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永川党政信息网、永川劳动保障网等信息平台作用,及时向全区城乡劳动力发布就业岗位信息。

3.强化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

针对被征地农民就业对征地单位有依赖性,而征地单位认为当地被征地人素质不高、不便管理、即使在同等条件下也不愿意接受当地人的情况,由当地政府向征地单位下达一定的安置指标(30%左右),并按接收安置人数免费派出具有相应管理水平的管理干部,减轻企业管理的难度,促进企业接纳吸收被征地农民就业。

4.积极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加快在新区建成1500平方米的新人力资源中心,以实现劳动力市场“场地规模化、功能多元化、手段信息化、人员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目标,打造西部地区最好的就业服务平台。

把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区人力资源中心和各镇、街道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为农村劳动者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素质测评、职业介绍、培训推荐等“五个一”服务。

建立天天职介超市,对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了失业登记、有就业愿望、对工作不挑不捡的农村劳动力,承诺在6个工作日内帮助其实现就业。

(三)做大劳务中介,组织农村劳动力实现输出就业

截至2009年3月,全区转移到区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18.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总数的64.79%。

因此,强化有序劳务输出仍是促进我区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渠道。

1.大力发展以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为主体的中介服务。

依托镇、街道社会保障服务所,积极培育劳务中介服务机构,2010年前各镇、街道至少建有1个以上劳务经济组织,全区重点培育10家重点劳务输出机构和100名重点劳务经纪人。

2.加大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的扶持力度。

研究就业优惠政策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带动作用,对帮助本区农村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由政府给予每人100元的职业介绍补贴;

对需培训后组织定单式就业的,由政府按有关规定提供相应培训补贴;

建立规范的劳务代理机制,鼓励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集团化、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

3.定单式、集团化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

积极在本地劳动力输出相对集中的广西防城港、四川长虹、新疆、广东番禺等地建立劳务重点输出基地20个,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新建3-5个驻外民工维权服务站,与输入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和用工单位建立起定向劳务协作关系,随时掌握重点输出地区的劳动力需求信息和就业动态,结合本地农村劳动力资源,有组织和集团化输出本地劳动力。

(四)提升职业技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转移

针对我区农村劳动力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仅占8.77%,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培育特色品牌是帮助农村劳动力从转移就业向稳定转移的重要内容。

1.牢固树立“培训提高素质、素质稳定就业”的理念,依托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多形式、广渠道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打造“永川技工”品牌,力争到2012年全区每年组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10000人,到2012年技能人才农村劳动力比例从不足9%提高到18%,切实帮助我区农村劳动力提升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建立企业培训公积金制度。

根据《职业教育法》规定,每年从企业福利费中按1%提取职业技能培训公积金,交政府设专户管理,根据企业每年组织职工开展职业培训情况,确定返还上缴金额的比例,从机制上调动企业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3.整合现行培训补贴政策,对农村劳动力开展个性化技能培训。

开展培训定向调整,对文化素质高的,素质一般的和就业转移困难的农村劳动力分别按创业型、技术型、一般工人型培训:

对新增长农村劳动力,按照本区户籍初高中毕业生免费中职教育的有关规定,给予免费就读中职教育,为打造永川技工储备技能人才;

对已转移或未转移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通过创新民工夜校、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外出民工异地培训等政策性培训方式,进行3-6个月的中期职业技能培训;

对农村劳动力中“4050”等就业转移困难人员等,以“订单式”、“合同式”方式,组织开展1-3月的短期培训,输送到城市保洁、保绿等技术含量低的岗位。

4.大力发展永川劳务品牌。

围绕我区机械加工制造、商贸旅游等主导产业和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立3-5个全区性的公共实训基地,大力推进大中专毕业生和进城农民工就业见习计划,提升技能人才实际操作水平;

针对农民工特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加强农民工从业人员多岗位的职业标准向行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适当降低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标准,提高农民工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

建立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对获得技师、高级技师的农村劳动力,政府每月发给100元的津贴;

着眼国内外劳务市场需求,优化永川独具特色和优势工种,集中包装打造“永川形象设计师”、“永川服装设计师”、“永川数控技工”等2-3个高端劳务品牌。

对确定为劳务品牌的工种,每个由政府主办,劳动保障局与有关部门承办,开展技能大赛,掀起技术竞赛热潮,为技工人才的成长提供平台。

(五)开展政策扶持,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

调查显示,农民工实现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占16.13%,一部份农村劳动力已积累了一定的原始创业资本。

引导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是实现农村劳动稳定转移向迈进小康、富裕生活转变的重要途径。

1、积极向农村劳动力展示、推荐创业项目。

成立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多渠道建立创业项目引进机制,设立创业项目展示区,收集和开发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及时向创业者推荐,指导创业者制定科学、适用的创业方案。

2、创新全民创业扶持机制。

围绕将永川打造成为全民创业之区,积极研究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将SYB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由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农民工;

积极推进“创业项目推荐+SYB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再就业优惠政策”创业帮扶机制,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创业。

3、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千人百万”(培育1000名营业收入上百万的农村创业人员)创业计划。

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出台优惠政策,努力打造永川广厦小商品城和永川工业园创业示范园,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返乡创业企业,从帮助企业规范用工管理,提供经济发展信息,兑现优惠政策等方面,推动企业的发展,鼓励其广泛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走“输出-成才-积累-创业-共同富裕”之路。

三、制度与保障

(一)组织保障。

农民工就业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支持。

根据重庆市劳务经济工作职能的归并,依托就业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同扩大城镇就业纳入全区统筹城乡就业管理体系,健全机制,统一规划,一并部署,同步实施,综合考核。

(二)政策保障。

研究拓展再就业政策的运用。

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政策规定,积极探索再就业政策在统筹城乡就业中的运用,研究小额贷款政策,帮助农民开辟进城经商和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建立就业再就业基金、支农资金对统筹城乡就业的扶持机制、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逐步完善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的政策机制。

(三)平台保障。

以打造既能服务渝西,又能辐射云南、贵州、四川等周边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人力资源开发平台为目标,组建区人力资源服务集团公司(下设区农民工培训集团),集中整合区劳动保障部门人力资源市场、人事部门人才市场、教委部门大中专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劳务办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相关人力资源职能和服务,切实解决当前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地点散、种类繁多、资金分散、专业不精、重复多头服务的问题,真正实现全区就业服务的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切实提高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的资金使用效益。

(四)人员保障。

加快建立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工作联动:

根据重庆市有关职能部门专门设置农村就业工作机构的要求,在区就业局增设农村就业指导科,充实工作人员,具体承担镇(街)和村(社区)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的统筹指导工作;

稳定镇(街)社会保障服务所工作队伍。

针对镇(街)社会保障服务所人员流动大和就业服务政策业务性强的特点,原则要求镇(街)社会保障服务所人员需工作满3年才能更换工作岗位;

区财政按每村每年2000元,落实村社会保障服务站工作经费,确保各村至少有一名专职社会保障协管员,真正实现就业服务进村、入社、到农户。

(五)制度保障。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逐步消除城乡户藉管理分割状况,逐步放开城乡户口迁移限制,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

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改革现行农村集体财产补偿制度。

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转包,转让、联合服务等办法,允许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转让,允许自愿放弃土地经营权而完全交回集体,集体再发包;

逐步建立进城民工及异地转移劳动力的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进城居民的子女入学入托问题,大力解决留守人员生活和就业问题,通过探索建立养老院、封闭式的全托制学校等方式,解决农村劳力就业转移的后顾之忧。

二○○九年四月三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