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八记叙文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028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八记叙文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选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八记叙文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选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八记叙文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选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八记叙文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选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八记叙文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八记叙文阅读训练.docx

《精选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八记叙文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八记叙文阅读训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八记叙文阅读训练.docx

精选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八记叙文阅读训练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一、(2018·安徽名校联盟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③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④给以书,遂成大学⑤。

(选自《西京杂记》)

【注释】①逮:

及,到达。

②文不识:

一个人的名字。

③与:

帮助。

④资:

借。

⑤大学:

很有学问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________________

(2)无从致书以观致:

________________

(3)走送之走:

________________

(4)不敢稍逾约逾约:

______________

(5)邑人大姓文不识邑:

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讲到了主人公“好学”,体现其“好学”精神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

4.【甲】【乙】两文都刻画了一个勤奋好学的人物形象。

你能从中概括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学习精神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8·安徽阜阳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出师表》)

【乙】射君①到,说丞相②叹卿智量,甚大增修③,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勉④之,勉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注释】①射君:

即射援,字文雄,扶风人,三国时期蜀汉名臣。

②丞相:

诸葛亮。

③增修:

增长。

修,有“高、长”的意思。

④勉:

自勉,努力。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倾颓:

____________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未尝:

____________

(3)可计日而待也计:

____________

(4)过于所望望:

____________

(5)勿以恶小而为之以:

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和刘备所提到的为人处世之道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句填空)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怎样的用人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8·河南九年级决战中招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段,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杂说(四)》]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

(选自《唐太宗论举贤》)

【注释】①上:

唐太宗。

②致治:

治理国家到达大治。

③正:

只。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才美不外见见:

__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以:

__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临:

________________

(4)上诘之诘:

________________

(5)安可诬一世之人安:

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都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

【甲】文采用________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的愚妄无知,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

四、(2018·辽宁营口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梅之冷①,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

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

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

花实俱往,时维朱夏②,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

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廷尉董崇相③官南都,在告④,有夏梅诗,始及于叶。

何者?

舍叶无所谓夏梅也。

予为梅感此谊,属⑤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

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

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辨焉。

此咏夏梅意也。

(选自钟惺《隐秀轩集》,有删改)

【注释】①冷:

本文指冬天开放,冰清冷艳。

②朱夏:

夏季。

③廷尉董崇相:

董崇相,名应举,福建人。

廷尉,汉时为九卿之一,掌刑狱。

④在告:

古代官员在家休假。

⑤属:

通“嘱”,嘱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濯清涟而不妖妖:

__________

(2)亭亭净植植:

__________

(3)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固:

__________

(4)苟真为热之所在苟:

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最后一段中的“巧者”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他们的“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作者在写“莲”时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乙】文中写梅热时“雅俗争赴”却“未有于无花之时者”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8·智乐星好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名:

____________

(2)惟吾德馨馨:

____________

(3)无案牍之劳形劳:

____________

(4)杂然而前陈者陈:

____________

(5)觥筹交错觥:

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斯是陋室”与“何陋之有?

”是否存在矛盾?

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说“无丝竹之乱耳”,【乙】文中也谈到了“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这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