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实验教案40篇Word文档格式.docx
《大班科学实验教案40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科学实验教案40篇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请小朋友们将小杯靠近大盆,再用桌子上的小勺轻轻的将大盆中的水盛到小杯中。
看看谁的本领最大,可以不让小水滴偷偷溜到盆外。
玩水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当幼儿们看到桌子上的勺子和水杯时,早已按捺不住伸手一试的冲动。
为了让孩子能将注意力放在接下来的科学实验中,所以在一开始就让他们尝试盛水、倒水的小乐趣。
在帮助幼儿理解水是可以流动的特性同时,也为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操作上的需要,做好相应的练习准备。
二、融合小实验。
1、师:
小朋友,清水中加入红色水会变成什么颜色?
幼儿进行猜测。
幼儿进行操作,并且得出正确结果:
清水中加入红色水后就变成红色水了。
同样方法,了解清水与黄色混到一起后的变化。
学习新词汇:
“融合”2、幼儿动手操作,请个别幼儿展示。
请幼儿新词汇“融合”对于刚才的操作进行总结和归纳。
通过水与有色水的混合,让幼儿理解了相互融合的意义。
同时为下面的另一个新词汇“分离”做好铺垫。
三、油水分离小实验出示花生油师:
请小朋友说说老师手上的花生油是什么颜色的?
通过观察知道花生油是黄色、透明的。
师:
如果让它和水放在一起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幼儿进行预测、探索。
为了证实小朋友们的设想是否正确,现在还是请你们进行小实验。
将玻璃杯中盛半杯清水,再盛一勺油放在清水杯中,看看会发生怎么的结果。
幼儿动手操作、搅拌。
由幼儿进行总结。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
油和水是分离的,水在下面,油在上面。
“分离”教师小结:
油不溶于水的原因是由于油比水要轻。
油水分离的实验是本节活动设计的重点,所以在活动中所占时间长一些。
首先由幼儿进行观察油的特征,其次进行猜测混合后的变化,再次进行操作得出正确结果,最后由幼儿总结,老师说出油和水不能融合的秘密。
所有过程由全部交由幼儿操作进行,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展示了他们爱动脑、爱动手的能力体现。
四、活动延伸师:
今天我们要画一幅有趣的画,工具是棉签和油。
请小朋友在白纸上用沾了油的棉签画一幅你喜欢的画。
在吹干以后,用刚才我们融合在一起的红色、黄色颜料刷在白纸上,看一看完成后的作品会有怎样的奇妙之处。
利用油水分离的方法,通过绘画作品的展示,更为直接的体会到不同的风格的绘画乐趣。
五、探索活动寻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于油和水的一些工具,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
第2篇、大班科学活动鸡蛋在水里会浮起来吗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沉浮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和常见的科学现象,它表示了物体在水中的一种绝对的、肯定的终极状态,幼儿对它的认识是确定性的。
而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却很少被提及,因为这一模糊、复杂的现象对幼儿来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老师遇之或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或搪塞而过,但它却真切、实在地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并时常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
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这一现象,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目标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存在。
2.幼儿能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能积极思维,有主动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教具:
烧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放大的记录纸一张。
学具:
1.实物:
鸡蛋、盐、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各若干。
2.磁吸标记、记录表、水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一、猜一猜蛋宝宝沉浮的位置1.出示内装等量淡水、盐水的两个烧杯,引导幼儿比较:
两个烧杯中的水一样多吗。
2.出示鸡蛋一个:
今天蛋宝宝要跟水玩个游戏,小朋友想看吗?
蛋宝宝到了这两个装着水的烧杯里会怎么样呢?
3.猜猜蛋宝宝在盐水、淡水里的沉浮状况。
教师设疑:
蛋宝宝到了第一个水杯里(淡水)会怎样?
它是沉下去,还是会浮上来?
(幼儿猜测并用身体动作表示沉浮结果:
站表示浮,蹲表示沉――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完成记录)继续设疑:
蛋宝宝到了第二个水杯里(盐水)会怎样?
它在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
(幼儿猜测并请幼儿分别把磁吸标记贴在自己猜想的水位上――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评析:
“猜一猜”形式的设计,使得活动一开始师幼双方都以开放的心态进入氛围,围绕着蛋的沉浮展开争论,大胆联想,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心理环境,融洽了师生关系;
同时,在让幼儿使用身体动作和标记符号表达预测结果的过程中,使得幼儿在活动中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
这一过程,教师始终把幼儿放在首位,他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活动形成了质疑――猜测表达――验证――记录结果的良好开端。
)二、找一找蛋宝宝沉浮的秘密1.幼儿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自主提问。
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小问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好吗?
(评析:
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先决条件,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专利权让给幼儿,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的发展,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同时更利于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
哎呀,这倒奇怪了,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个杯子里会浮上来呢?
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寻找蛋宝宝沉浮的原因。
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
从而找到问题缘由:
鸡蛋在装有淡水的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里是浮上来的。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
那么是不是鸡蛋在盐水里都会浮起来呢?
在加了多少盐后才能浮起来呢?
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好吗?
这既是对上一结论的不确定性疑惑,又自然渗透了对下一步骤中的实验观察的要求,让幼儿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急切想知道结果的心态进入实验中。
教师提出矛盾性的问题,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尽情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这也是幼儿将头脑中的新经验与原有的旧经验发生联结、进行迁移的过程。
)三、做一做蛋宝宝沉浮的实验1.理解记录图表所示的实验方法。
2.提出实验要求:
两两分工合作,明确怎样加盐、搅拌、记录注意点等等。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实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幼儿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大多来自直接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
“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在本次实验中,加盐量的多少,搅拌、溶解的程度,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教师对幼儿的实验结果的判定都应视不同的实验方法而言,决不可为追求统一结果而扼杀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在幼儿确实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才给予一定的帮助。
)四、说一说蛋宝宝沉浮的规律1.(展示幼儿的实验记录卡)从记录结果中讲讲自己的实验感受并发现鸡蛋沉浮的规律。
2.继续设疑:
为什么鸡蛋在加入1勺、2勺盐的盐水中没有浮动,在加入3勺、4勺……盐的盐水中会慢慢浮上来呢?
这个环节中教师指出了矛盾的事实:
同样在盐水中,为什么鸡蛋有沉有浮?
让幼儿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认识:
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的沉浮是有一个过程的,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才能在水中浮动直至全部浮起来。
并且通过集体讨论交流,让幼儿对自己所思所为进行一次梳理,以此强化新获得的经验。
)3.除了在盐水里鸡蛋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呢?
(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想像讲述)(评析:
这一环节的讨论,让幼儿知道:
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多向性、开放性。
同时,也顺应了“科学来自生活,最终必然回归生活”的宗旨。
)
活动延伸1.如果在盐水里不断地加盐,鸡蛋还会往上浮吗?
科学活动是没有终结性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提出新的假设和解释。
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显得尤为必要。
)2.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发现鸡蛋在其他液体中(如糖水等)的沉浮情况及其他沉浮现象。
活动反思“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许多道理和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幼儿科学启蒙的素材,孩子总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了解和认识世界。
一件在成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在幼儿眼里却是那么的新奇有趣,也正是因为这些早期经验的获得,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使得孩子的生活富有生气和活力,他们的心智得以有益健康地发展。
本次活动就缘于一次不经意的谈话:
班上的汪洋小朋友跟大家描述起在乡下外婆家经历的一幕情景,外婆家的一只小水缸里漂浮着许多鸭蛋,他一时兴起,用手压住蛋欲使其沉下去,可那些鸭蛋在水面上晃悠来晃悠去,不听使唤。
在旁默默听着的曹颖马上说道:
“我看到妈妈把煮熟的鸡蛋放到水里后是沉的,不是浮起来的。
”个别大胆的孩子纷纷猜想着可能是鸡蛋和鸭蛋、生与熟、冷水与热水的原因所致吧!
也有的孩子疑惑不解,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
于是,一个设想在我头脑中酝酿而成。
本次活动分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四个步骤进行:
经历了激趣――发问――探索――交流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情入境;
授之以法,启发思维;
导之以行,探索规律。
让幼儿在动中学习、趣中思考、奇中发现、乐中获取,达到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增强活动性、鼓励创造性的目的。
最终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我会学”。
第3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空隙教案反思
1、通过实验,感知物体间的空隙。
2、感受科学探索活动的快乐。
3、迁移生活,探索利用空隙合理有序的摆放大小不同的物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材料幼儿每人一份大记录表小卡片演示文稿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今天,杨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先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东西?
(在一个透明的杯子里装满核桃、花生豆、小米)这三样东西大小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幼儿观察后说一说。
二、自由猜想操作验证请小朋友把自己面前的东西到在盘子里。
1、“刚才小朋友把杯子里的东西全倒出来了,小朋友能不能再把他们都装进去呢?
先来猜想一下先放什么?
再放什么?
最后放什么?
(幼儿自由猜想,个别回答。
)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做记录。
2、“到底哪种方法最好呢?
现在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先来试一试,好吗?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提醒幼儿一种东西放完后再放另一种东西;
操作时要轻拿轻放)3、说一说自己是按哪种顺序放的?
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有的把全部放进去,有的已经放不进去了?
4、“xxx、xxx、xxx……把东西都放进去了,他们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放的呢?
我们都来试一试吧!
”(教师引导幼儿分步边操作边观察,得出结论:
几个物体放在同一个容器中,物体越大,空隙越大,物体越小,空隙越小。
先放大的物体后放小的物体,就会节省空间,放的东西会更多。
)5、“小朋友一起往这看!
”(引导幼儿观看演示文稿,强化认识)三、迁移生活解决问题“刚才小朋友发现放东西时先放大的后放小的,就能放更多的东西。
那我们就把这种好方法带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解决一些小问题。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整理玩具、厨房里的盆)四、巩固认识结束活动“小朋友快来看!
这有这么多的玩具,想玩吗?
”(引导幼儿观察篮子里的物品是整齐摆放的,然后进行分组活动。
)“时间不早了,我们把东西收拾一下吧!
”(引导幼儿将打乱物品利用空隙整理摆放。
)“我们用这种好方法去整理我们教室里的玩具吧!
”带幼儿离开活动室,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空隙”的概念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说比较适合大班幼儿,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幼儿认识到,物体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就是空隙,物体和物体之间都会有空隙,而且通过操作让幼儿明白,几个物体放在同一个容器中,物体越大,空隙越大,物体越小,空隙越小。
先放大的物体后放小的物体,就会节省空间,放的东西会更多的道理,然后,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正和《指南》精神相吻合,即孩子的学习来源于生活,且要运用与生活。
活动中,幼儿自始至终在操作,因此,孩子们都非常的感兴趣,活动结束后,我在科学区投放了更加丰富的东西,让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孩子运用空隙的知识来收拾书包、盒装的玩具、碗筷等等。
第4篇、大班科学活动谁喷得远教案反思
1、尝试探索容器内水压和水速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学习用图示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并大胆用语言描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大水盆,瓶子,记录纸
1、利用提供的材料自由玩水:
玩过水吗?
喜欢玩水吗?
以前用什么材料玩过水?
提出要求:
两个人一组,用瓶子玩玩水,注意不把水泼在身上,玩水时眼睛注意看,你能发现什么?
(瓶子是漏水的,瓶子中间有小洞)2、用手绢擦干手,谈话交流自己的发现:
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可能会有多种发现:
瓶子上有洞,水不到小洞就不会漏水;
瓶子装满水以后就会沉到水底,空的时候会在水上飘;
瓶子放进水的时候有许多水泡跑出来等等)3、教师操作演示:
给瓶子灌水——水从小洞里喷出来提问:
(1)水从瓶子上的小洞里喷出来,象什么?
(2)水喷出来的时候你能发现什么?
(水喷出来的时候离瓶子越来越近,水喷出来的速度越来越慢)(3)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水越来越少)小结:
瓶子里的水越来越少,水喷出来的速度越来越慢,水喷出来时距离瓶子越来越近。
4、出示瓶子(有两个洞),这个瓶子上有两个洞,这两个洞里都会有水喷出来,你猜一猜这两个洞里喷出来的水会怎么样?
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你是怎么想的?
猜猜哪个洞的水会喷得更远?
把猜测结果记下来:
(1)出示记录纸,想想猜的结果记在哪一栏?
(问号表示动脑筋,想一想;
小手表示动手试一试。
)
(2)小朋友们都不会写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录?
(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记录)(3)请小朋友根据记录说说自己的猜想结果。
5、动手试一试,验证猜想结果:
想一想,为什么实验结果跟猜想结果不一样?
(1)两人一组,动手验证,并记录验证结果,根据记录说说哪个喷得远。
(2)讨论:
为什么下面的洞会喷得更远?
小结:
上面的洞离水位近,水少,力量小;
下面的洞离水位远,水多,力量大。
这种力量叫“水压”,下面的洞水压大,水喷得快,所以下面的洞就喷得远。
教师演示:
谁喷得远。
(请小朋友说说原因。
)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一个“谁喷得远”的实验,发现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猜想以后一定要做实验来验证,看看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的。
幼儿科学教育作为针对幼儿实施的科学启蒙教育,其目的不在于追求幼儿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而是重在激发幼儿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与探究科学真理的欲望,鼓励幼儿主动求知,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5篇、大班科学水的三态变化教案反思
1、让幼儿感知水的特殊性质,探索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2、学会用记录表格形式,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表现出来。
3、幼儿通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做到节约用水。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1、课前准备:
活动前一天让幼儿观察水的特性,即常温下水是透明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可以流动的液体。
教师与幼儿一起,把装满水的冰格放进冰箱里,并感受冰箱里的温度。
2、电热锅一个、每人一个盛有热水纸杯、冰块每人一块3、记录表格每人一张、彩笔每人一支4、教学课件:
水的三态变化动画——《小水滴变变变》5、若干个节约用水标志。
一、感知、讨论老师将活动前一天放在冰箱里的冰格取出来,发给每组的小朋友。
让孩子们观察和触摸,说一说水的变化,冰的特点,以及水在什么情况下能变成冰。
小朋友看一看,放在冰格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幼:
水变成了冰。
水为什么会变成冰?
因为放到冰箱里,冰箱里很冷,水被冻住,就变成冰了。
你们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冰,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
冰是凉凉的,硬硬的,不能像水一样流出来。
教师总结:
水遇冷变成冰。
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液态的水就会变成固态的冰,冰不能流动。
二、实验、观察:
1、教师与幼儿一起操作实验:
将水放在电热锅里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水遇冷变成冰,那水遇热会变成什么?
能变成烟;
能变成气儿。
那我们就一起做个实验,看一看水遇热到底会变成什么?
师:
现在电热锅正在给水加热,小朋友观察水有什么变化?
水沸腾时,幼:
冒气儿了;
冒烟了。
老师告诉小朋友,你们看到白色上升的气体,那是水蒸气。
也就是说,当水遇热时会变成水蒸气。
2、教师拿出凉的锅盖,让幼儿触摸,说说有什么感受。
小朋友,老师手里有个锅盖,你们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觉?
锅盖好凉啊。
老师想问问小朋友,如果老师把凉的锅盖拿到水蒸气上方,水蒸气会有什么变化呢?
不知道;
水蒸气不见了。
那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3、教师将凉的锅盖放到水蒸气的上方,幼儿观察水蒸气的变化。
水蒸气变成水滴流下来了。
刚才的实验告诉我们,水遇热变成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冷后又变回了水。
三、分组实验操作:
小朋友知道,水遇冷能变成冰,那老师要问问小朋友,当冰遇热会变成什么?
冰能融化。
那小朋友一起做个实验,看一看冰遇热会变成什么?
幼儿将冰块放入盛有热水的杯子里,通过实验,观察冰的变化,并利用记录表格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记录。
实验结束后,展示幼儿的实验记录,让幼儿用语言叙述出来。
四、活动总结:
实验做完了,小朋友表现的很棒。
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动画片,名字是《小水滴变变变》。
小朋友要认真看,看看谁能回答出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
教师播放课件——动画片《小水滴变变变》。
引导幼儿认真观看,结合实验,回答出问题,从而巩固幼儿的知识点。
小水滴变成水蒸气,飞到天上去了。
五、活动延伸:
刚才我们一起在实验中发现了水的三态变化的秘密:
水遇冷变成冰,水遇热变成水蒸气。
关于水的其他奥秘你们还知道吗?
老师要问问小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水对于我们有哪些作用?
我们可以用水洗手、洗衣服;
口渴的时候要喝水;
用水来浇花;
小鱼生活在水里……师:
如果有一天没有水了会怎样?
没有水,我们的衣服脏了也不能洗;
我们会口渴;
小花也会干死的;
小鱼也会死的……师:
水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离不开水,那我们就应该去珍惜水。
(教师出示节约用水的标志)我们一起将节约用水标志粘贴在盥洗室内,提示幼儿要珍惜水资源,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
好!
本次活动,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通过教师由浅入深的提问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
并能动手动脑,通过实验操作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用记录表格的形式,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通过与大自然界水的直接接触,让幼儿懂得珍惜水资源,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逐步产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和初步的环保意识。
本活动使幼儿在科学探索智能、艺术智能、语言智能、情感智能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幼儿能够多元化的发展。
个别幼儿虽然能很好的将自己观察到过程和结果,用记录表格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不能很好的用语言进行表述。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多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6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奇妙的磁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背景磁铁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磁铁能够吸住铁做的东西,这一特性激起小朋友对磁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夏天晚上,小朋友来到广场玩钓鱼,真是爱不释手,但是他们只知道可以玩,还不知道“鱼”被“钓”上来的原因。
联系现实生活,磁铁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本人设计了《奇妙的磁铁》这一科学探究活动,目的是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1、感知磁铁,并了解磁铁是一种矿石。
2、通过实验操作,了解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略),能吸住铁做的东西(详)的特性,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3、了解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
让幼儿知道磁铁可以吸住铁做的东西。
难点:
磁铁能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点。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以及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
如铁钉,钥匙,锁头,回形针,积木,兵乓球,沙子等。
2、人手两块标有南北极的磁铁以及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开始环节:
教师通过谈话形式引出磁铁,引起幼儿的兴趣。
基本部分:
出示磁铁,让幼儿认识磁铁,然后探索磁铁的特性,交流探索,总结磁铁的特性。
然后投放材料,让幼儿幼儿动手操作,磁铁能吸住那些东西(自先准备好各种不同材质的小东西)完成作业。
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磁铁的特性。
拓展部分:
让小朋友继续做实验,探索磁铁的特性:
磁铁能吸住水中的东西吗?
磁铁能吸住埋在沙中的东西吗?
在玩具推里怎样才能很快的找到钥匙?
教学反思上完课之后我并没有觉得顿时轻松了,我知道冷静的反思能带来更多的收获。
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活动内容和设计活动过程,让幼儿通过对磁铁的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让幼儿借助对磁铁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观察、思考、实验等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整个活动过程围绕着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来展开。
小朋友既有观察的过程,思考动口的空间,又有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经历“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因此小朋友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的探索,从而培养了小朋友的探索精神。
但是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从内容的选择上,一些老师课后跟我说,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个内容比较深奥,小朋友不易理解和记住,所以这个环节应该放到后面来进行。
这是我对课前所选择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上考虑不周的表现。
其次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有的环节交代不太清楚,某些细节不能根据小朋友活动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而及时的灵活的整改,环节的设计还有待改进,我想这跟丰富的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7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新鲜的空气教案(附教学反思)
1、初步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