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958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3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儒道互补孟子见梁惠王胠箧含答案

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 箧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庶人(shù)   百乘(shènɡ)   弑君(shì)

胠箧(qūqiè)缄縢(jiānténɡ)

扃(jiōɡjué)罔罟(ɡǔ)

耒耨(nòu)掊击(pǒu)斗斛(hú)

斧钺(yuè)擿玉(zhì)擢乱(zhu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匮”同“柜”)

(2)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乡”通“向”,先前,从前)

(3)罔罟之所布(“罔”同“网”)

(4)阖四竟之内(“竟”同“境”,疆界)

(5)子胥靡(“靡”通“糜”)

(6)擿玉毁珠(“擿”通“掷”,扔掉)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发

(2)交

(3)独

(4)固

(5)为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名词作动词,讲求义)

(3)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

(4)曷尝不法圣人哉(名词作动词,效法)

(5)而身处尧舜之安(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地位)

(6)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7)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名词作状语,对外)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故尝试论之

古义:

曾经试图。

今义:

试着做,试一试。

(2)所以立宗庙、社稷

古义:

用来……

今义:

实在的情由;适宜的言行举止;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

古义:

不能通晓。

今义: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

(4)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古义:

不能行窃。

今义:

能力、本事欠缺;不可以。

(5)灭文章,散五采

古义:

文饰,文辞。

今义:

独立成篇的文字;事情里暗含的意思。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判断句)

译文:

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做法。

(2)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判断句)

译文:

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来明示天下的。

(3)故跖之徒问于跖曰。

(状语后置句)

译文:

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

(4)何以利吾国?

(宾语前置句)

译文:

怎样使我的国家得利?

(5)何适而无有道邪?

(宾语前置句)

译文:

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

(6)天下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译文:

天下是没有的。

(7)不夺不餍。

(省略句)

译文:

(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8)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被动句)

译文:

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心,苌弘被车裂,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糜烂。

[常识·速览]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字子舆,或字子车、子居。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鲁公族孟孙之后。

孟子后受业于子思门下。

曾游历齐、魏、滕、宋等国,一度为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晚年居邹,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一书。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学说,主张“保民”而“王天下”,反对武力兼并战争。

肯定人性本善,重视环境、教育的影响。

孟子的学说对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道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者——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其主要作品为《庄子》。

雄辩滔滔的儒家经典——《孟子》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

其特点有四:

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

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

另外,《孟子》的语言恢宏博大,论辩能力极强,在自然流畅的话语中完成自己的论点陈述。

总体上具有明快

练达、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汪洋恣肆的浪漫主义道家经典——《庄子》

《庄子》是庄周及其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被道教奉为《南华经》,属于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一书想象力极强,文笔变化多端,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具体特点如下:

①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②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语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具有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主义色彩;

③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

④文章汪洋恣肆,结构富于跳跃性,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活泼,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整体·感知]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着重阐述了孟子先“仁义”而后“利”的政治思想和策略。

文中的孟子不是不讲“利”,他只是扩大了“利”的内涵,扩大了“利”的效用。

他的治国之道,有着长远的打算,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

如果君主实行了这样的大利,将仁义用在治国、内政外交上,那么在互相征伐的战国时代,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这个施行“仁义”的国家,所谓的“利”自然随之而来了。

[文本·层析]

一、阅读《孟子见梁惠王》一文,回答问题。

1.孟子对“利”有怎样的认识?

他是怎样引导梁惠王弃“利”言“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孟子看来,只顾追求“利”就会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培养,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问题都是因为“交征利”而引起的。

于是,在这段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高举“仁义”大旗,先否定了梁惠王的言“利”之辞,然后具体陈说“利”字当头的危害,再轻轻点出“仁义”的效用,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仁义”,而舍弃“利”。

2.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

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

孟子的“义利观”对于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

3.孟子的文章雄辩滔滔,气势夺人,试从文章的章法、语言等方面谈谈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其一,讲究章法。

针对梁惠王对“利”的关心,孟子首先用“仁义”当头拦住;中间先指出举国上下只知道追求“利”会使国家有危险,再具体陈说危险何在,把君主求“利”的危害说足说透。

所以,接下来的两个排比句虽然只是用否定句式轻轻点出“仁义”的好处,但很具有说服人的效果,一泻千里之势至此结住,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最后用和开头类似的话结束,起到首尾呼应、强化主旨的效果。

其二,善于铺排。

梁惠王只是问“何以利吾国”,孟子就由此向下逐级推衍,指出大夫、士人、庶人也只会关心什么对他们有利,排出三个大同而小异的并列短句;再概括性地点明一句“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之后,孟子大概觉得只这样说还不够清楚,也不足以震撼人心,就又用两个结构相同的复句具体说明“上下交征利”的可怕后果,两个复句在意思上也有递进的关系。

短短的一段文字,主要由整饬的排比句式构成,排比句之间在意思上又紧密相连,读起来不容间歇,斩截痛快。

二、阅读《胠箧》一文,回答问题。

4.文章从日常生活经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从日常生活经验写起,由浅入深,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庄子说的道理比较深奥,从身边事写起,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次,由日常生活经验写起,引出惊人之论:

生活中人们眼里的聪明作法,是为大盗积聚作准备。

由小事来阐发大道理,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5.庄子的学说是不是愚民?

他所说的“圣知(即‘智’)”与现代意义的“圣智”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