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955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3.docx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3.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3.docx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3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

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流露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探究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教师示范背诵,检查学生背诵情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本文在艺术手法方面有何特点?

试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鉴赏心理作简单分析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得随意评论,即使有人认为本文手法平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出各种合乎情理的评价。

教师可以出示历代文人对《归去来兮辞》的评价。

投影:

(1)“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欧阳修)

(2)“《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

”(李格非)

(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

学生思考,领悟。

教师点拨:

从语言、情感、用典、托物言志等方面分析即可。

谈到《归去来兮辞》的风格,教师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深入探究。

提问:

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三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本文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同学各抒己见,教师稍作点拨:

选“淡远”“疏放”“拙朴”最为贴切。

“淡远”同“闲适”相近,都表现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

然而“淡远”比“闲适”纯净,其根源在于诗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安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而“闲适”偏重于表现在朝官绅志得意满时的闲情,常笼上一层故作骄矜、雍容华贵的气派。

“疏放”同“旷达”相近,都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

“疏放”是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在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旷达”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时行乐的方式来摆脱当时的苦闷,往往带有某种悲凉慷慨无可奈何的色彩。

“拙朴”与“清新”不同,“清新”更多体现在一种语言文字的追求与雕琢中;“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

三、难点突破

提问: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既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那为什么不正视现实,去扭转乾坤,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呢?

有的学生认为正是有悲观思想的流露,才让我们觉得诗人的真实情怀,一味写田园生活的优美恬淡给人一种做作的虚假姿态,陶渊明依他的本性是不会做秀的。

有的学生认为文中除了“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外,还有“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

”“已矣乎!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等句,表明诗人归隐田园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苦难的加剧,诗人始终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明确:

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

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

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

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

所以断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

文中“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洒脱,多么富于诗意的生活啊。

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

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

但具体时间有争论。

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①),是追叙和实录之作;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是想象之作。

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

学生分组讨论,组员积极发言,组长作总结。

然后各组由组长作代表性发言,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

甲方:

我方认为本文属实录之作,理由是: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今是”二字明确点出作者当时的处境,是在享受了田园生活的无限乐趣后清醒地悟到的;第二段中写归途、家门、居室、庭院,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怎能有如此细微的情节呢?

文末“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正是在亲眼所见之后,方可发出如此深刻的发自内心的感慨。

乙方:

我方认为本文属想象之作,现阐述理由如下:

“归去来兮”意为“回去吧”,如果是实录之作,如此表述实为不当;文前小序称“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

归去来。

乙已岁十一月也。

”作者自云辞作于仲冬,而辞中,“木欣欣以向荣”为春日景象,“农人告余以春及”涉春季农事,如不是想象之作,该作何解释?

从全文看,作者正是借想象的归程、归舍、归园、归田来显示自己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有着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

学生在关注文本的情况下作出如上理解,已属不易。

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引导即可,可提供前人对此文的评价,如以下一些见解:

①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

“《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

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

其为未归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

②吴战垒教授认为:

陶渊明是一位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想象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2.在《晋书》《宋书》《南史》中,陶渊明都被列在《隐逸传》中,而南宋诸学者则多为他冠以“忠义”的头衔,那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拂衣归田里”之举,究竟是为了虚浮的隐居高名,还是为了世俗道德的忠义呢?

研究方法:

学生可查询相关资料,深入考察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13年间,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

了解“真”是陶渊明生而具有的一种可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

”这种“委心任去留”的自然率真,绝非隐逸或忠义的名号可拘囿的。

也可从新的视角思考。

此题留待课后完成,一周后交研究报告。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之、以、兮、而、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明确:

兮:

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来:

虚词,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

“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抚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善万物之得时(用作动词,认为好,羡慕)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

A.省略句,“宇”前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

明确:

六、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同学们都不禁陶醉其中。

我们应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自然的艺术境地。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七、布置作业

1.课文第二段写陶渊明乘船回家,请想象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个怎样的形象?

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

就此写一个片断。

2.温馨的家庭是陶渊明归隐的保证,一个家庭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持,请从陶渊明的描写中推测他妻子的形象,并写一段文字描述她。

3.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当代社会,他除了吟诗作赋、躬耕农田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参考答案:

1.示例:

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

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终于重返自然了。

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

人生至美是心灵的自由与悠然,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

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快乐而满足的心境。

2.略3.略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1~3题。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酬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曾不吝情去留

(4)环堵萧然

(5)箪瓢屡空,晏如也

(6)颇示己志

(7)兹若人之俦乎

2.下列句中“之”“其”两字与其他项意义不同的是

3.分析下列复句间的关系,选出关系相同的项

A.好读书,不求甚解

B.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C.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D.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参考答案:

1.

(1)何许:

什么地方

(2)造:

前往,到期:

希望

(3)曾:

从来(4)萧然:

冷落空寂的样子

(5)箪:

盛食物的圆形竹器瓢:

舀水或盛饮料的容器

(6)颇:

稍稍(7)俦:

朋友、伴侣,一类的人

2.之(A)其(B)

3.AC(A、C.转折,B.因果,D.并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