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921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docx

《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docx

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

 

前言

**经济开发区是2006年4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列入第五批审核通过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包括城南工业园、城北钢构产业园)。

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钢结构、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医药化工为主的5大主导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全县工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2008年-2011年连续四年,**县钢结构产业被湖北省政府列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2012年5月,**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中国钢结构产业基地”,截至2014年底,在园区落户企业73家,已建成投产55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26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92亿元,年产值约55亿元,年利润1.18亿元。

为抓住“武汉城市圈”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大别山试验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开发、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临港经济示范区建设等一些列重要战略机遇,市委四届七次全会要求**建设临港经济示范区。

**县委、县政府决定,进一步发挥**县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生态环保”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对开发区进行扩规和调整,相继扩展规划武汉新港**港口产业园9.9平方公里、金锣港高新技术产业园4.66平方公里、马曹庙(农产品)工业园4.29平方公里等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增加到25.85平方公里。

建成了黄鄂高速连接线,加快推进罗霍洲大桥、上进山抽水蓄能电站、国电风力发电、绿色能源示范县等重大建设项目。

在此基础上,进行县域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构建资源互补、产业链配套的产业体系,努力把**经济开发区建成经济转型的示范区,全省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科技创新的先行区。

本规划编制旨在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县委、县政府对开发区发展的要求,规划开发区产业发展方向,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逐步实现产业聚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园区工业项目选择和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规划原则

一、“多规合一”

“多规合一”就是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这三类规划落实在一个平台上。

本次规划遵循“多规合一”原则,根据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将所规划的内容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相衔接,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和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产业集聚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拉动园区经济增长。

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的辐射、带动功能,以优势产业链为纽带,积极发展关联性强、集约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品牌。

三、科学布局

理顺各乡镇和园区的关系,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明确园区产业发展重点,增强经济开发区和全县的主导产业和开发区的配套协作关系,力求形成园区产业发展特色,使经济开发区建设和整个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相协调。

四、发挥特色,加快发展

注重发挥**长江经济带区位及资源等特色优势,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为主导,大力优化经济结构,狠抓产业集群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五、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把扩大内外开放和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和武汉、黄石、鄂州以及江西九江等城市的有效衔接和互动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努力推进合作共赢,力争实现**长江经济带率先发展。

六、市场导向,政府推动

加强政府在规划编制、产业政策和优化环境等方面的引导、推动等功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强区域统筹协调,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长江经济带产业体系和城镇体系。

七、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重点项目,禁止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入驻,促进经济和环境、人和自然、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第二节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8月);

5.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6.《“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8号);

7.《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8、国家发改委《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9.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7]69号);

10.《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年)》;

11.《**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2009-2020);

12.《**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13.《**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4.《**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8年);

15.《**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第三节规划范围

开发区规划区域内的一区五园,规划总面积25.85平方公里,包括城南工业园5平方公里、城北钢构产业园2平方公里、金锣港高新技术产业园4.66平方公里、武汉新港**港口产业园9.9平方公里、马曹庙(农产品)工业园4.29平方公里。

其中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用地面积13.4平方公里,开发区已启动了金锣港高新技术产业园、港口产业园和马曹庙(农产品)工业园建设。

第四节规划年限

2016年——2020年,展望2030年。

第二章背景和条件

第一节区位条件

一、地理位置

**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

紧邻武汉,处于武汉“1+8”城市圈核心层和长江经济开发带主轴线上,距合肥、南昌、长沙、郑州等省会城市均在300公里左右,处于武汉、鄂州、黄石、**城市群中,素有“鄂东门户”和“小汉口”之称,是鄂东连接武汉的“桥头堡”。

全县版图面积838.11平方公里。

辖10个乡镇,290个行政村,人口38万。

二、资源条件

自然资源。

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其地貌分为平原、岗地、丘陵、山地四个类型。

北部山区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最高处大崎山龙王顶海拔1040.8米,中部丘陵岗地连绵,海拔在50-300米之间,南部平原广阔,水网密布,最低海拔为15.8米,全县湖泊、水库、河流、港汊、渠道众多,主要河流分别注入巴河、举水和长江。

东西横长约44公里,南北纵宽约38公里。

**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9℃,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12.2℃,无霜期236-280天,平均降雨量1213.4毫米,日照时数2098.8小时,平均空气湿度78%。

矿产资源。

**县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有35种、矿床点100多处,其中金、银、铜、铅、钨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30多个种类,花岗石、大理石、白云石、硅石储量达23亿立方米,铁砂储量2000万吨,黄砂静态储量10亿吨。

农业资源。

全县已利用土地61700公顷,占总面积的74.01%。

其中:

耕地1.73万公顷。

**县境内拥有长江、巴河、举水三大水系。

共有大中小型水库59座,水库库容总量2.78亿立方米,农村塘库总数15030口,塘库总容量5874万立方米。

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5214亿立方米。

水域面积130公顷,其中可养水面72公顷。

鱼类品种58个。

境内林地面积295公顷,活林木储量5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1.5%。

**是国家粮油大县和湖北省15个优质水稻示范县之一,也是武汉农产品供应基地,6大绿色农业板块已形成规模。

其中优质稻面积37万亩、花生7万亩、蛋鸡存笼768万羽、马铃薯6万亩、水产8.1万亩、油茶3.1万亩。

**特产的马蹄、红辣椒、苦荆茶、地藕、山野菜等远近闻名。

旅游资源。

**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境内名人、名胜、名景较多,旅游资源丰富。

以**革命烈士陵园、渡江战役纪念公园、林育南、林育英(张浩)革命故居、张体学革命纪念馆、回龙山八斗湾“共存社”、杜皮张家山鄂东抗日游击独立五大队遗址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主的红色旅游,以“鄂东泰山”大崎山省级森林公园、“鄂东千岛湖”牛车河库区、“江心绿洲”罗霍洲、杨汊湖休闲度假区、神仙寨、白羊山为主的绿色生态旅游,以林氏三兄弟故居、李四光故居、包惠僧故居、熊十力故居、方本仁庄园、千年古刹普济禅寺等名人名址为主的人文旅游。

三、交通条件

水路:

**紧靠长江黄金水道,有长江岸线10余公里,建有5个港口码头,其中位于罗霍洲的武汉新港**作业区正在施工建设。

距长江武汉港和阳逻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分别为60公里和30公里,万吨级船舶可通上海港和海外各地。

公路:

106、318国道和江北一级公路贯穿全境,大(庆)广(州)、武(汉)合(肥)、黄(冈)鄂(州)三条高速公路在境内纵横交错,高速公路出口6个;和京珠、沪蓉高速公路紧密相连。

县城距武汉市区50公里,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70公里,距武汉火车站、武汉阳逻深水码头、阳逻机场、阳逻大桥、京珠高速公路均在40公里以内;距武冈城际铁路、**长江公铁两用大桥10分钟左右车程,距**市区20公里,距黄州火车站16公里。

半小时城市群有武汉、鄂州、黄石、**等四个城市。

全县已经建立了以县城为中心,106、318国道及柳界公路为骨干,乡镇公路为分支的公路交通网,实现了乡镇通柏油公路、村通公路。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28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75.39公里。

铁路:

京九铁路贯穿境内三个乡镇26.26公里,有**、黄州两座火车站。

距京广铁路汉口站50公里,距武汉新火车站仅40公里。

即将开工建设的江北铁路贯穿**境内,规划在**境内设置一个货运站。

航空:

到武汉天河国际机场70公里,到阳逻机场30公里,均在1小时车程内。

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县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花生、马蹄、林果等等,其它畜牧、水产、烟叶、蚕茧等名优特产均有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是鄂东著名的“马蹄之乡”和湖北著名的“纺织之乡”。

**县已形成了钢构、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纺织、医药化工等支柱产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3家达到56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7.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家,实现产值6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9.5%。

工业园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全年新投建企业5家,新建工业厂房14.3万平方米,其中竣工6.5万平方米、在建7.8万平方米。

企业素质不断提高,新增市级信息化重点企业4家、亿元企业12家,新进规模企业15家,其中12家企业入围2014年度**百强企业。

2014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76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5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1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034元。

科技教育。

**是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00名,其中,高级职称2200名,中级6059名,建筑技工、钢构技工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劳务品牌。

有78家规模以上企业和中科院、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31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有11个高新技术产品获得国家和省级以上认定。

全县现有各类学校99所,包括高中4所、职教中心1所、初中16所、小学78所,在校学生57126人,本科上线率长年保持在57%左右,重点大学上线人数位居全市前列,省级示范**中学被誉为“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第二节开发区园区基本情况

一、园区基础设施情况

1、城南工业园规划面积涉及**镇临江铺村、罗家沟村、方家墩村、来龙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