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体系控制程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29185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量体系控制程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计量体系控制程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计量体系控制程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计量体系控制程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计量体系控制程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量体系控制程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计量体系控制程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量体系控制程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量体系控制程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4.2.2、顾客信息的反馈,包括顾客满意程度的测量结果与顾客沟通的结果等,尤其是抱怨、投诉等;

4.2.3、能源、物资发放、工艺及产品质量控制、计量检测情况及分析报告;

4.2.4、由以上情况及其分析报告考核企业在能源、计量管理、物资计量管理、工艺及产品质量的管理水平;

4.2.5、上一次管理评审所确定的跟踪措施的实施及有效性;

4.2.6、内外条件和环境变化而引起的计量管理体系的变更,包括如法律、法规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所提出的测量要求及测量过程控制;

4.2.7各种原因引起的有关公司产品、过程、体系改进的建议。

4.3、评审准备

4.3.1、评审前10天,各有关部门按《管理评审计划》提交评审资料。

4.3.2、公司办负责根据评审输入的要求,组织评审资料的收集、整理,报总经理。

4.4管理评审的实施

4.4.1、总经理主持评审会议,各部门负责人针对所列评审议题及各部门提交的评审输入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讨论,对计量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识别出计量体系改进的措施及变更的需要并形成决议。

4.4.2、公司办对管理评审的主要内容及形成的决议进行记录。

4.5、管理评审的输出

4.5.1组织机构的设定、人员职责及权限的界定:

需要修改现有的计量目标、程序文件等。

对计量体系及过程的持续性得出改进的决定和

措施。

4.5.2、包括顾客规定的计量要求(不仅是对产品本身的,也包括对产品的形成过程,产品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计量要求。

)与顾客测量要求的有关测量过程的改进决定和措施。

4.5.3、资源需求的决定和措施

测量环境要求、测量设备的计量性能要求、测量方法设计及测量设备操作人员技术培训等。

4.6、管理评审报告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形成记录和报告,评审报告要下发到有关部门。

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4.6.1、评审的目的、依据、内容和范围;

4.6.2、参加评审的人员;

4.6.3、评审日期;

4.6.4、评审的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及整改要求;

4.6.5、评审的结论;

4.6.6、需要持续改进的主要方面及改进措施。

4.7、管理评审的后续工作

管理评审产生的相关计量记录由公司办负责保管,公司办跟踪、验证管理评审中制订的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要求各有关部门按规定的时间完成各项措施,形成验证记录并保存。

5、工作记录

5.1《管理评审计划》

5.2《管理评审报告》

计量体系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定期对计量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使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中,改进和完善体系,使之符合标准要求,适合企业管理。

2、适应范围

适应于河南省江河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控制范围内的计量体系所覆盖的所有计量管理活动。

3、职责

3.1、质量副总经理负责审批内审计划、指定审核组长、审批内审报告等内容审核工作。

3.2、电仪部负责制定每年的内部审核计划并组织实施内审工作,负责对纠正、预防措施进行跟踪、监督及验证。

3.3、各有关部门按受定期的内审工作,并配合内部审核,采取必要的纠正、预防措施。

4、内部审核组织和人员

4.1、内部计量体系审核工作由审核组全权负责。

审核组长有权对审核工作的开展和审核结果作最后决定。

4.2、审核工作由质量副总经理指定、具备计量内审资质的人员实施。

5、任务与管理要求

5.1、审核依据:

计量体系的内审工作依据,GB/T19022-2003标准,计量体系手册、程序文件、支持性文件、操作规程及国家的相关法规进行。

5.2、审核计划:

年初要制定出年度审核计划,每年不少于一次审核,一般要安排在质量体系审核前和在本体系的外审前结束,每一次的内部审核前均应编制出详细的审核活动计划。

应避免内审员审核与自已有直接责任的部门。

5.3、审核报告:

每次审核结束应由审核前审核组长编写审核报告,报质量副总经理审批,该报告包括:

审核目的、范围、依据、审核出的不合格项,体系运行情况等。

审核报告经审批后分发有关部门。

5.4、纠正措施及跟踪检查

5.4.1、审核组对查出的不合格项应分别下发各责任部门,责任部门分析产生的原因制定并及时执行纠正措施。

5.4.2、电仪部对采取的纠正措施进行跟踪,检查结果作出书面结论。

5.5、记录:

内部审核的全部活动应记录,每次审核结束后,审核组长应将全部资料交电仪部归档保存。

5.5.1、年度内审计划

5.5.2、审核计划

5.5.3、审核报告

5.5.4、纠正措施表

人员培训、考核和监督管理程序

培训计量体系职能人员,达到体系活动要求的业务能力。

2、职责

2.1、公司负责计量体系职能人员的配备。

2.2、人事培训部负责计量体系职能人员的培训计划编制和实施。

负责管理计量确认人员的培训及考核资料的保存和归档。

2.3、各有关部门负责对使用培训中的人员实施监督。

人员的配备须满足公司确认、校验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3、人员配备

3.1、设立专职计量检定人员,各类检定人员需两人以上方可开展工作。

3.2、设立各相关部门计量管理站,,配备所需的计量管理兼职人员。

4、培训

4.1、计量确认人员上岗前必须经专业培训,取得计量确认资格证后方可上岗。

未经培训和考核合格人员不得安排从事对测量设备校准、调试或维修的计量检定工作。

4.2、测量设备操作人员应安排年度培训计划、自学计划,通过转岗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

通过各种培训要达到各测量设备操作人员能熟练掌握有关器具的操作和维护保养。

培训的资料内容包括:

a、培训计划

b、培训记录

c、培训考核记录

d、专业培训合格证书

4.3、计量职能人员应经过体系文件的培训,保证其技能满足业务要求。

4.4、人事培训部每年应编制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对每次培训的效果应进行评价,对培训记录归档管理。

5、记录

年度培训计划

培训评价记录

测量设备配备控制程序

为企业在经营管理、经济核算及质量管理方面提供足够的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测量设备。

1、适应范围

适应于公司各相关单位测量设备的配备。

3.1、电仪部负责测量设备的归口管理,编制相应的管理文件,掌握企业测量设备配备率。

3.2、各测量设备使用部门编制本部门测量设备配备计划,掌握本部门测量设备配备率。

3.3、电仪部负责新产品投产前或重大工艺变更前计量检测参数的确定,提出所需的测量设备及计量性能要求(如量程、准确度、分辩力、稳定性等)。

3.4、技术副总负责组织测量设备配备的策划及测量设备购置计划的审批。

3、工作程序

企业测量设备的配备可分为能源测量设备配备、经营管理测量设备配备、工艺及产品质量管理测量设备和配备、计量标准测量设备的配备四个方面的内容。

4.1、能源测量范围主要是电能源计量和水能源计量两种。

4.1.1、能源测量设备配备点的设置

生产部和电仪部分别设置电、水、汽能源测量设备的配备点,编制其配备位置关系图。

设置能源测量设备配备点时,使进出厂、车间及重点机台,生产与辅助部门能源测量设备的配备率100%,能源测量设备的配备应有三级。

一级:

厂级配备的测量设备

二级:

车间级配备的测量设备

三级:

重要耗能机台、辅助部门配备的测量设备。

4.1.2、能源测量设备的准确度要求

为降低能源测量设备的计量误差,对能源测量设备的准确度提出要求

a、电度表的准确长要求≤(1-2)%

b、流量表的准确度要求为≤±

2.5%

4.1.3、编制能源计量网络图

计量室应按4.1.1要求将各能源测量设备配备点分别编制企业水、电计量网络图。

4.1.4、制能源测量设备统计表

为了便于统计计算,生产部应编制出一、二、三级能源测量设备配备明细表,该表中应注明测量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准确度、配置位置等。

计量室应根据能源测量设备配备情况编制《能

源测量设备配备统计表》。

4.1.5、能源测量设备配备率的计算

各能源使用部门根据《能源测量设备配备统计表》,计算一、二、三级能源测量设备配备率,电仪部分别以4:

4:

2的比例计算能源测量设备综合配备率。

即将一、二级的配备率各乘以40%,三级乘以20%,最后相加后即得综合配备率。

各级能源配备率计算公式:

实际配备的测量设备数

Pi=×

100%

应配备的测量设备数

i=1,2,3

综合测量设备配备率计算公式:

P综=0.4P1+0.4P2+0.2P3

P1P2P3分别为一、二、三级能源测量设备配备率。

生产部、电仪部应掌握一、二、三能能源测量设备的配备率,各车间应掌握本部门二、三级能源测量设备的配备率。

能源测量设备的配备率要求达到98%以上。

4.2、经营管理测量设备的配备要求

4.2.1、经营管理计量的范围

a、除能源测量设备以外,所有物资量检斤、检尺所需测量设备。

包括物料进出厂,材料领发与产品入库,出厂等需要测量设备给出量值的测量设备。

b、定额管理所需计量的测量设备。

包括定额管理,计划限量供应等需要由测量设备给出量值的测量设备。

4.2.2、编制经营管理测量设备统计表

储运部和车间应根据以上要求配齐本部门所需测量设备,并列出清单,注明测量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准确度、配备位置等。

计量室应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测量设备情况编制《经营管理测量设备统计表》。

4.2.3、编织经营管理计量网络图和物资管理系统图

计量室应根据4.2.1要求及测量设备配备情况编制经营管理计量网络图和物资管理系统图。

4.2.4、经营管理测量设备配备率的计算

经营管理测量设备配备率,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测量设备的实配数于应配数的

百分比。

它直观地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测量设备的配备状况。

其计算公式如下:

P实1+P实2

P(综)=×

P应1+P应2

P应2=P应2A+P应2BP实2=P实2A+P实2B

式中:

P应1--------物料进出厂计量应配测量设备

P实1------物料进出厂计量实配测量设备

P应2A-----公司对车间(分厂)定额发料应配备设备

P应2B-----车间对生产班组定额发料应配备测量设备

P实2A-----公司对车间定额发料实配测量设备

P实2B-----车间对生产班组定额发料实配测量设备

物管部、电仪部应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测量设备的综合配备率,各车间应掌握本部门经营管理测量设备配备率。

经营管理测量设备率要求达到95%以上。

4.3、工艺及质量管理测量的配备,应满足以下要求:

4.3.1、工艺及产品质量管理计量的范围

a、外购物料检测测量设备---包括产品原材料、外协件进厂质量验收所用的测量设备。

b、工艺过程中工艺参数控制及检验用的测量设备—是指零部件工艺过程控制过程中,操作工人自检,检验人员工序间检验(首件检验)所用的测量设备和在生产工艺参数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的测量设备。

c、产品质量检验测量设备---是指对终端产品(成品)质量的主要参数检测所用的测量设备。

d、生产安全和环境监测测量设备---是指对影响生产安全及工作环境等监测所用的测量设备。

4.3.2、工艺及产品质量管理测量设备准确度。

按工艺文件及产品质量检验规范要求进行配备。

4.3.3、各生产车间、生产部(设备检测部分的计量)、电仪部应根据工艺文件及产品质量检验统计出本部门所有检测参数,编制工艺及质量管理测量设备配备明细表,计量室

应根据工艺及产品质量管理测量设备配备情况,编制《工艺及质量管理测量设备配备统计表》。

4.3.4、编制工艺产品质量管理计量网络和测量设备配备选择分析明细表。

计量室根据4.3.3编制出企业主要零部件,特殊工艺控制,产品质量主要参数检测的计量网络图和计量参数及测量设备选择分析明细表。

4.3.5、工艺及产品质量管理测量设备配备率的计算

A、综合配备率计算公式

P实1+P实2+P实3+P实4

P综=×

100%

P应1+P应2+P应3+P应4

B、生产工艺过程测量设备配备率计算公式

P实2

P工艺=×

P应2

C、产品质量管理测量设备配备率计算公式

P实

P质=×

100%

P应

P应1为原材料进厂质量检验应配计量器具台(件)数,P实1为实配台(件)数;

P应2为工艺过程中参数控制及检验应配计量器具台(件)数,P实2为实配台(件)数;

P应3为生产安全与环境检验应配计量器具台(件)数,P实3为实配台(件)数;

P应4为产吕质量主要参数检验应配计量器具台(件)数,P实4为实配台(件)数;

各车间、生产部应掌握本部门的测量设备配备率,即计算公式B;

电仪部应全面掌握,即A、B、C

工艺过程控制测量设备配备率要求达到98%以上,产品质量检验

测量设备配备率要求达到95%以上。

4.4、计量标准的建立

企业应根据测量设备配备情况(如配备类、数量)建立相应的计量标准,开展计量检定工作,计量标准的建立的具体实施按《计量标准考核》要求进行。

计量室应编制企业计量标准明细表。

4、相关文件

《计量体系支持性文件》

5、计量记录

a、能源测量设备配备统计表

b、经营管理测量设备配备统计表

c、工艺及质量管理测量设备配备统计表

d、计量标准明细表

e、能源计量网络图,能源测量设备配备明细表

f、经营管理网络图

g、物资管理网络图

h、(物料)计量参数及计量测量设备配备选择分析明细表

e、工艺及产品质量计量网络图

j、工艺及质量管理测量设备配备选择分析明细表

h、工艺产品质量管理测量设备配备明细表

贮存和管理控制程序

对测量设备的验收、贮存、发放和使用直至报废全过程进行管理,以防滥用、误用、损坏,保证测量设备的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新购和正在使用的包括计量标准和工作用计量仪器、仪表和量具的管理。

3.1、电仪部负责测量设备的归口监督管理。

3.2、计量室负责测量测量设备的检验和验收。

3.3、生产部负责测量设备运输过程的管理。

3.4、物管部负责测量设备的贮存、发放管理。

3.5、各使用部门负责测量设备的正确使用、维护保养及管理。

4、工作程序

4.1、建立测量设备台帐,编制测量设备明细表

计量室负责建立测量设备台帐,对测量设备应统一编号。

各使用部门编制测量设备明细表,以便管理;

测量设备明细表内容要求包括测量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准确度、使用人等。

4.2、测量设备A、B、C分类管理

各测量设备使用部门由专人负责建立本部门测量设备分台帐,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帐目清晰。

测量设备台帐内容要求包括测量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测量范围、准确度或分度值,生产厂家、使用部门或使用人等。

企业应根据测量设备使用的重要程度和测量频率,把它们分为A、B、C三类。

A类价格昂贵、精度高,强制检定测量设备。

如计量标准器具、安全防护用压力表等。

B类用于零件加工及检验用测量设备。

如万能表、万用表等。

C类为精度低或自制的仅作一般指示或测量设备。

如钢卷尺、钢板尺等。

对以上三种测量设备计量室应建立A、B、C台帐分册。

4.3、新增测量设备的配备与采购

电仪部在新产品投产前、加工工艺有较大的改变时,对测量工作有新的测量要求时,应确定新增测量设备的名称、量程、准确度等计量特性要求报电仪部,电仪部应结合公司所具备的测量能力作出相应调配。

当需要要购置新型测量设备时,电仪部应对其进行经济性论证和适应性分析(主要技术参数),并做好记录。

编制测量设备配备计划表、测量设备申请

表报技术副总审批后报物管部编制采购计划;

由生产部负责购买。

采购应执行《外购产品与外来服务控制程序》中涉及到的条款。

4.4、验收

4.4.1、计量室按测量设备使用设备使用设备完好要求和技术性能,,新购进的测量设备、试验设备进行验收检定,并填写《元器件外购外协件进厂质量意见书》。

4.4.2、经检测后,将检测结果填写在《公司物质采购报验单》内,若检测合格,通知采购人员凭《元器件、外购件、外协件进厂质量意见书》办理入库手续;

若不合格,通知采购人员办理退货。

4.5、贮存和发放

4.5.1、测量设备在贮存期间,一般应放在货架上,保存在包装盒内;

应做到防潮、防锈、防振。

测量设备入库后不得长期搁置,仓库保管员应对照购置计划,尽快通知使用部门领取。

4.5.2、使用部门领取测量设备后必须到计量室进行编号、登记。

计量室负责填写《测量设备登记帐》。

未经计量室编号、登记及没有检定合格证的测量设备一律不得在工作现场使用,一经发现,计量室有权予以没收。

4.6、使用与维护

4.6.1、电仪部组织编写各种在用测量设备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规程,作为本程序支持性文件。

4.6.2、测量设备的使用人员应熟练掌握该设备的操作、维护保养规程和计量特性。

严格。

按操作规程使用,严禁超量程和超测试范围进行的测量,保证测量精度。

A级测量设备非专业人员不得擅自使用。

4.6.3、不使用无检定合格证和超过检定周期的测量设备,操作测量设备时,应首先检查该设备是否在确认周期内,必要时使用前对其准确性进行验证。

要检查计量确认证上有无限用的范围,若规定有限用的范围,就只能使用限用范围内的计量特性或量程;

有环境条件要求的测量设备,在使用时要尽可能满足其要求,并要考虑测量设备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对测量值的修正。

4.6.4、在检定周期之内,测量设备若偏离标准状态或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使用。

经调修、检定合格后应继续使用,并对以前检验和试验的结果进行重新评价和记录。

4.6.5、非专业计量人员,不准私自拆卸测量设备,对于非正常损坏(如磕、碰、缺落、误操作、私自拆卸等)的测量设备,责任者按损坏价值的50%赔偿(详细内容见《计量管理

制度》)。

4.6.6、对贵重仪器应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维护和保养。

使用后的测量设备必须按保养规程进行维护保养,保持设备的清洁和原有计量特性。

4.8、流转

计量室、各仪表工段对调离岗位人员使用的测量设备予以收回,做变更记录。

4.9、丢失

对于丢失的测量设备应及时通知计量室,由计量室按《计量管理制度》进行注销和其它处置。

4.10、报废

对于损坏、超过使用年限正常磨损经检定后示值超差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实属难以修复的测量设备,由计量室予报废、收回、并填写《测量设备报废单》。

4.11、检定

a、企业在用测量设备(包括计量标准、计量仪器、仪表和器具等)均应经过确认(检定)合格方可在工作现场使用。

b、测量设备的量值应逐级溯源到国家计量标准。

各测量设备使用部门应按企业制定的检定周期,编制本部门测量设备周期检定日程表,按规定及时送检,以使其计量特性处于持续稳定良好状态。

与《周期检定管理制度》及《确认间隔控制程序》一并执行。

4.12、测量设备的彩色标记或封印

在用设备上应有必要的彩色标记或封印。

4.13、测量设备的监视

各测量设备使用部门负责本部门测量设备的监督管理,定期抽查本部门周检情况和使用情况,并做抽查记录,抽查其受检率应达到100%、合格率应达到95%以上,抽查记录表内容包括测量设备名称、规格型号、使用者和配备位置、外观状况、指示情况,相互作用情况及零位位置情况等。

5、支持性文件

5.1、《外购产品与外来服务控制程序》

5.2、《测量设备操作与维护保养规程》

5.3、《计量管理制度》

5.4、《标记控制程序》

5.5、《封缄控制程序》

5.6、《溯源性控制程序》

5.7、《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6、记录

a、测量设备台帐

b、测量设备明细表

c、测量设备计划表或测量设备申请表

d、测量设备抽查记录表

e、测量设备适应性分析表(主要参数及经济性论证表)

环境条件控制程序

在受控的环境条件下,对测量标准和测量设备进行校准、调整和使用,以保障校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有效性。

2、选用范围

选用于企业计量标准及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的测量设备、仪器、仪表。

3.1、校准环境条件的监控工作由计量室负责。

3.2、测量设备的使用环境由操作人员注意调节。

4.1、计量室内不得吸烟,进检定室要换拖鞋。

室内采光应有利于测量工作的进行。

4.2、计量室内应清洁整齐,仪器设备放置有序,操作方便。

用完后应加盖防尘罩。

4.3、所使用的计量标准及配套设备应放在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无强烈震动、远离磁场、温度适宜的环境中,检定室温度要求一般20±

5℃,湿度﹤75%RH.

4.4、对于非计量标准的测量设备,应在检测记录上注明检测时的环境条件,若使用时的环境条件超出所规定的要求范围,应按操作规程,对测量结果加以修正,必要时停止操作,调节环境。

4.5、若环境条件恶劣应停止测试,待条件满足所规定要求再进行检测。

4.6、计量室在上班半小时后,应填写“检定室环境记录表”做每天的温度记录。

5.1、检定室环境记录表

外购产品和外来服务控制程序

对外单位提供的对本企业的测量可靠性有重大影响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控制,满足本公司所需的质量水平。

外购测量设备及外来服务的管理活动。

3、管理职责和要求

由电仪部单位提供产品和服务进行管理,负责能够合格提供产品和服务单位的选择和评审;

生产部负责提供生产厂商的有关评价资料;

质量副总经理审批合格生产、供应单位评审结论,发布合格外购产品和外部提供服务单位名单。

4.1、外购产品

4.1.1、外购产品主要指外购的测量设备及其配套辅的辅助设备软件。

4.1.2、提供给本公司测量设备的生产厂家应是国家或行业批准具备生产该设备的生产厂家,供应商应是可靠的商家。

电仪部负责对测量设备和生产、供应单位进行选择评审和确定,对有关部门发布评审结果。

4.1.3、供应部按照测量设备采购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