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复合肥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29028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0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肥复合肥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化肥复合肥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化肥复合肥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化肥复合肥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化肥复合肥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肥复合肥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化肥复合肥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肥复合肥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肥复合肥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1998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8】39号)则对化肥流通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国家对化肥流通的管理由直接计划管理为主改为间接管理为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化肥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取消国产化肥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放宽化肥经营资格,扩大了生产企业经营自主权。

化肥生产和经营企业自主进行购销活动,可以将自产化肥销售给各级农资公司和农技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及以化肥为原料的企业,也可以实行销售代理,设点直接销售给农民。

2008年底,为进一步保障化肥生产供应,促进化肥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国家允许各类投资者进入化肥流通领域,鼓励和扶持发展大型化肥流通企业,并自2009年1月25日起,国产化肥出厂价、进口化肥(钾肥除外)的港口交货价,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同时,取消提价申报、调价备案、最高限价以及流通环节价格差率控制等各项临时价格干预,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

2、化肥质量及流通市场秩序监测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职能部门对化肥产品质量以及流通市场秩序进行监测管理。

生产和进出口环节质量检验主要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重点对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标识进行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

工商部门则主要负责化肥流通领域市场秩序和产品质量监督执法,对经销主体资格、进货渠道、购销发票、储存条件等进行全面监督检查。

此外,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还负责查处、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等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3、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1998年国家撤销化工部之后,化肥行业的管理体制已逐步由以往的部门行政管理过渡到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中国化工协会、各省化工协会、大氮肥协会、小氮肥协会和磷肥协会等相继成立。

协会的行政管理职能已经弱化,主要发挥宏观调控、行业指导、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维护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等职能。

上述行业管理涉及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

涉及法规主要有《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测土配方施肥方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

涉及的政策文件主要有《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石油和化工产业振兴支撑技术指导意见》等。

二、化肥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战略资源,在保障粮食安全与人民生活健康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建国以来,我国化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主要依靠进口到供需自给有余,取得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化肥行业历经三大更新浪潮,全面推动化肥产业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第一次浪潮是上世纪70年代的肥料高浓度化,典型代表是高浓度尿素取代低浓度碳铵。

第二次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肥料复混化,典型代表是磷酸二铵等高浓度磷肥、复合肥取代了普钙。

第三次则是自2005年以来,缓释、控释以及有机肥料建设和施用推广。

目前,我国已成全球第一大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

其中,氮肥、磷肥已实现自给有余,产能已相对过剩;

钾肥年产量逐年上升,对外依存度有所下降,由70%降至50%左右;

复合肥行业则迫切需要兼并重组、扶大限小、淘汰落后、加快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当前,我国粮食增产任务仍较艰巨,200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2,871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仅404.1公斤,而国际通行标准人均粮食占有量约760公斤左右,故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国际标准的53%。

此外,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将新增1000亿斤。

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条件下,继续提高粮食产量必然要求进一步发挥化肥作用,加大科学施肥规模。

从化肥的贡献率来看,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发展中国家粮食增产,55%来自化肥的作用。

国内外农化专家也普遍认为,在其他生产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作物施用化肥可增加产量40-60%。

化肥对我国粮食单产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0-50%,对提高总产的贡献率约30%,与农电、农机、水利等技术进步因素相比,化肥贡献率高达52%。

近30年来,我国化肥消费与粮食产量相关系数达到0.976,呈极显著相关性,如下图所示:

据农业部门预测,按粮食自给率100%和95%两种方案进行测算,以2005年化肥施用量为基础,预计到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业、草业和养殖业等行业在内,需新增化肥总量分别为1,021万吨、683万吨,1,445万吨、1,101万吨,1,852万吨、1,492万吨。

若加上工业领域消费的化肥量,预计到2010年,我国至少还要增加化肥消费量1,166万吨,到2010年我国化肥消费量至少保持4-5%的增长速度(数据来源:

中国能源网,预测数据为化肥折纯总量)。

另外,根据《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2011年,我国化肥产量达到6,250万吨(折纯),钾肥产量达到400万吨(折纯),高浓度化肥比重提高到80%,在原料产地生产的化肥比重提高到60%。

从用肥结构上看,测土施肥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及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将加快推动复合肥、专用肥替代单一营养元素化肥,促使碳铵、过磷酸钙等传统化肥逐步退出。

三、复合肥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我国开始生产真正意义上的复合肥历史较为短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江苏红三角化工生产第一袋复合肥到现今只有20多年的时间,在此之前全部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

虽然国内的复合肥行业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很快,已逐步成为农资领域国家鼓励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自给率超过90%。

1、复合肥产业发展状况

(1)产能规模迅速扩大,产销量增长较快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倾斜支持下,复合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进口量逐年减少,国内市场自给率明显上升,总产能已超过2亿吨。

但由于近七成复合肥企业属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的复合肥小厂,基本处于关停状态,以及规模化企业往往在淡季出于资金、仓储压力以及防范价格波动的风险考虑,适当控制生产、库存规模,全年难以达到满负荷生产,故目前复合肥实际年产量5,000万吨(实物量)左右,折纯量约1,500万吨。

从产销布局来看,产地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湖北、安徽、贵州、云南等磷硫资源相对充足及临近消费市场的省份,销地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广西、湖北、江西等华东、华中等区域农业大省。

经济条件较好、经济作物比重较大的省份,也是复合肥消费的主要地区。

(2)新型产品不断涌现,生产装备、技术工艺逐渐成熟

经过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复合肥产品已从起初的两种养分发展到现在的多种养分,从普通的氮磷钾复混肥到各类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微生物肥料、有机肥等。

技术研发基本能与发达国家同步进行,公共技术平台、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生产工艺从简单的圆盘造粒、挤压造粒发展到转鼓造粒、喷浆造粒、高塔熔融造粒,复合肥颗粒更加规则光滑、养分更加均匀。

新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技术工艺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复合肥行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消费终端农民对于复合肥的认可度明显提高,化肥施肥复合化率迅速提高

较单一肥料相比,复合肥料养分充足、物理性状好、易吸收、易施用、易储存运输,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喜爱。

特别对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民经济承受能力较强、经济作物比重较大,复合肥施用量和占化肥施用总量的比重快速提高。

按农业部门统计,上世纪70年代复合肥料只占化肥施用总量的2.2%,80年代后期快速增长,90年代以来稳步提高,2008年化肥施肥复合化率达到30.7%。

__

(4)品牌、信誉价值得到提升,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复合肥发展之初,由于技术工艺简单、行业壁垒低,一些小厂只需一台搅拌机就能生产,导致各地小复合肥厂重复建设,小厂生产的产品多数养分不足、质量不达标,但因受到地方保护,可以以次充好、就地销售,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随着国家对假冒伪劣复合肥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农民科学施肥知识的不断提高、农民自身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小复合肥厂迅速萎缩,大半难以开工,质量优、讲信誉、服务好的行业龙头企业优质产品逐渐被农民接受、认可。

2、复合肥未来发展前景

复合、高效、环境友好是未来化肥行业发展方向,化肥施肥复合化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化肥工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颁布实施的《化肥工业产业政策》、《化肥工业‘十一五’规划建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先后明确,要大力支持、鼓励高浓度缓释复合肥和专用肥生产,推动均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过去十多年,我国化肥施肥复合化率一直稳步提高,目前已达到30%左右,但与国际上平均50%、发达国家高达80%水平相比,仍明显偏低。

根据2009年11月18日颁布实施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化肥行业在提高氮肥、磷肥准入门槛,限制低水平产能无序扩张的同时,重点发展高效复合肥、缓控释肥等高端产品,提高钾肥供应能力和高浓度化肥的比例,争取到2015年高浓度化肥比例提高到85%,施肥复合率达到40%以上。

按照2011年我国化肥产量达到6,250万吨(折纯)的规划目标计算,若化肥施肥复合化率提高到40%,则复合肥施用量将达到2,500万吨(折纯)以上,而目前国内复合肥年施用量仅1,608.70万吨(折纯),故我国复合肥未来几年市场需求增长空间巨大。

四、复合肥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

化肥复合肥作为重要的支农物资,直接关系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始终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特别是近几年来,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节本、提高农民收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在一系列重要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高浓度、缓控释优质复合肥、增加复合化率、提高肥料利用率,并进一步加大税收、水、电、运输等方面政策倾斜力度,支持化肥复合肥行业加快发展。

如,《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适用技术”。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指出,“普及科学施肥知识,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化肥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

《化肥工业产业政策》规定,“推进化肥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浓度基础肥料(尿素、磷铵)和高效复合肥,鼓励开发缓释、控释肥料”。

《化肥工业‘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2010年,国产化肥自给率达到90%左右,其中氮肥、磷肥基本满足,钾肥满足30%左右,复混肥全部立足于国内,进出口化肥作为资源短缺的

补充”。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

发展新型农用工业,积极发展新型肥料,优化肥料结构,加快发展适合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特点的专用肥、缓释肥。

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进一步推广诊断施肥、精准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

2008、2009、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亦相继强调继续支持发展高浓度缓释肥、专用肥以及测土配方。

(2)产品需求不断扩大

一是继续保持粮食稳产增产的势头,进一步刺激了化肥复合肥需求增长。

十一五期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计划年均增长0.65%,2010年达到5亿吨;

二是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优,果蔬等经济作物(包括油料、蔬菜、水果、茶叶、糖料等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带动了对高浓度优质专用复合肥的需求迅速增长。

三是化肥施肥复合化率提高进一步替代基础肥料,增加对高浓度优质复合肥的需求。

发达国家肥料复合化率一般达到80%左右,2008年我国化肥施肥复合化率仅为30%左右,2015年计划提高到40%。

国家大力支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全国每年测土施肥面积将超过4亿亩,对配方复合肥需求巨大。

四是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环保意识增强,利于扩大对复合肥的需求。

复合肥产品具有施用方便、节省劳力,易于吸收、营养均衡,环境友好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认可。

五是施肥领域不断扩大,对新型肥料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施用化肥的领域不断扩大,如森林、苗圃、牧草、水产已开始使用新型专用肥,成为复合肥产业新的增长点。

(3)基础肥料工业发展迅速

近几年来,基础肥料化工企业稳步发展,作为复合肥原材料的氮、磷、钾肥产能规模迅速扩张,市场供应相对充足。

产品质量逐渐提升,能够基本满足复合肥行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复合肥产业链上游的重要环节,基础肥料工业的大发展,是复合肥行业发展的基础。

(4)经营开放程度明显提升,市场经营秩序明显转好

随着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农资流通市场监督管理的加强,肥料区域市场垄断销售和地方保护主义逐渐消除,早期复合肥市场的混乱状况基本得到扭转,逐渐建立起相对良好的市场秩序。

产品品牌和信誉的价值得到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市场较好地体现了优质优价的原则,一些规模大、产品优、有品牌、讲信誉的行业龙头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公正、公平、开放的市场,是行业龙头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不利因素

(1)行业集中度过低、小企业过多,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目前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复合肥企业家数超过4,400家,还有一些无证经营作坊性质的小企业。

其中,真正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企业不足100家,行业前十位企业产量比例仅20%左右,远低于2015年达到50%的目标。

大多数复合肥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高耗能、高污染,产品质量低劣,利用地方政府保护和不正当的价格竞争手段,扰乱市场,严重影响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未来复合肥行业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扶大限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支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升级换代、做大做强。

(2)复合肥行业对于基础肥料以及其他原材料依赖性过强,受到产业链上游厂家的制约和影响

多数复合肥企业处于肥料消费地,缺乏能源、硫、磷、钾等资源,基本依靠外购基础肥料进行物理掺混,企业生产规模和盈利状况受基础肥料市场影响较大。

(3)现有储运能力总体上尚难满足需要

复合肥生产涉及原材料和产品的大批量运进运出,企业规模扩张受到所处区域铁路、公路、河道等运输能力的制约,特别是云南、贵州等资源丰富省份的磷复肥企业发展受限于运输能力尤为明显。

五、复合肥行业技术水平、经营模式和行业发展方向

1、复合肥产品分类

根据复合肥料国家标准(GB15063-2009)的规定,复合肥料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仅由化学方法制成的化学肥料。

根据产品中含有氮、磷、钾三种养分的种类,复合肥产品可划分为二元复合肥和NPK复合肥两大类。

二元复合肥产品主要是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

但因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二元复合肥与NPK复合肥在技术工艺、用途等方面存有较大差异,通常将复合肥产品视为NPK复合肥,并普遍按照生产工艺或产品氯离子含量进行分类:

一是按照复合肥的生产工艺不同,划分为化学合成、物理合成两大类。

物理合成复合肥通常指以氮、磷、钾基础肥料为原料采用物理混合方式造粒形成的NPK复合肥产品。

化学合成复合肥则指由磷矿石与硫酸、硝酸以及合成氨等氮、钾元素经酸碱中和化学反应后造粒形成的NPK复合肥等。

二是按照产品氯离子含量不同,划分为氯基、硫基两大类。

氯基复合肥,产品氯离子含量大于3.0%,须在产品包装容器上标明“含氯”,主要是以氯化钾、氯化铵等作为原料物理或化学合成的NPK复合肥。

氯基复合肥主要用于水稻、小麦、大麻等大田作物。

硫基复合肥,产品氯离子含量必须在3.0%以下,主要包括以硫酸钾、硫酸铵为原料物理合成或化学合成的NPK复合肥。

硫基复合肥主要用于烟草、果蔬、糖料等忌氯性经济作物。

2、关键技术工艺

复合肥生产涉及的关键技术工艺主要包括造粒技术、新产品开发技术、化学合成技术三大类。

前两类技术工艺是化学合成、物理合成复合肥的共用技术。

(1)造粒技术发展状况

复合肥造粒技术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工艺方法:

①掺混法(掺合法)

掺混法即根据养分配比要求,将粒度基本一致且不发生明显化学反应的氮、磷、钾固体基础肥料,经过计量后进行简单混合而成。

掺混肥在美国、爱尔兰、加拿大及南美国家使用较为普遍。

②挤压造粒法

挤压造粒是固体物料依靠外部压力进行团聚的干法造粒过程。

物料在高压下粒子紧密靠近而引起分子力、静电力、价力,使粒子紧密结合。

主要适用于小批量生产复合肥料,目前已基本淘汰。

③团粒法

团粒法生产复合肥主要有两种工艺,一种是圆盘造粒,另一种是转鼓造粒。

圆盘造粒工艺主要应用在国内复合肥生产初始阶段,工艺简单,但颗粒大小不均匀,目前已基本淘汰。

相对于圆盘造粒,转鼓造粒工艺较为先进、经济实用,单线生产能力有所提高,10万吨/年至20万吨/年不等,养分掺混较为均匀、颗粒较为光滑,经济成本不高,该种造粒工艺目前在国内应用最为普遍。

④料浆造粒

料浆造粒是将全部或大部分物料熔融成料浆形式,再喷入造粒系统的造粒。

其可分为半料浆法和熔体法。

半料浆法,主要是将氮肥来源尿素或硝铵熔融成为料浆,再将料浆直接送入转鼓造粒机造粒。

由于尿素及硝铵具有较大的溶解度及较低的熔点,在一定条件下可制得含水量≤5%的高浓度溶液或熔融液。

通过氮肥料浆与其它基础肥料粉粒充分掺混,养分更为均匀、颗粒光滑度也有所提高。

熔体法,是将投入的全部物料熔融成为料浆再造粒的工艺方法。

典型工艺是塔式喷淋造粒工艺,即将氮肥、磷肥和钾肥等养分原料在高温熔融后制成料浆,该料浆通过塔顶旋转造粒机喷射造粒,造粒物料进入高塔后,在塔内下降过程中与上升的冷空气接触进行热交换冷却成球,经过筛分,包装后即为成品。

与传统的圆盘造粒工艺和转鼓造粒工艺相比,塔式喷淋造粒工艺的产品外观光滑,抗压强度较高,养分均匀,而且,由于混合料浆水分含量低(<

1%),无需干燥过程,节约了烘干煤耗(每吨产品节约90kg煤)和烘干机以及配套设备的电能消耗(每吨产品节约电耗8kwh),操作环境好,三废排放少,但一次性投入大。

上述几种造粒工艺特点具体如下:

(2)新产品开发技术

复合肥产品开发关键技术主要如下表所示:

(3)化学合成技术工艺

化学合成复合肥通常指运用酸碱中和理论,以气氨中和磷酸,再结合氯化钾或硫酸氢钾混酸合成复合肥料料浆,后经转鼓或塔式喷淋制成复合肥料的技术工艺。

化学合成复合肥较物理合成复合肥而言,既简化了形成基础肥料的干燥、造粒等工艺流程,也简化了基础肥料进入复合肥生产的搅拌、破碎工艺流程,工艺简化、原材料成本低,同时,化学合成复合肥产品纯度高、溶解性好、养分利用率高。

但化学合成生产复合肥固定资产投入大,生产技术要求高,目前我国化学合成复合肥产量较少。

根据磷肥行业协会统计,2009年化学合成复合肥产量为841万吨,约占全国NPK复合肥产量的16%左右。

化学合成复合肥技术工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采用浓磷酸、浓硫酸、液氨、氯化钾等为原料以管式反应器—转鼓造粒工艺生产,生产成本较高,国外应用较多;

另一类以稀磷酸、浓硫酸、液氨、氯化钾为原料,采用料浆浓缩氨化造粒工艺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国内化学合成复合肥装置主要采用该种技术工艺。

化学合成复合肥根据产品氯离子含量划分为硫基、氯基两大类,其中,化学合成硫基复合肥需采用氯化钾低温转化工艺,将氯化钾脱氯转化为硫酸氢钾。

目前国内化学合成复合肥以氯基复合肥为主,硫基复合肥产量较少,集中在中-阿、山东红日、湖北宜化、湖北洋丰、贵州西洋及发行人等少数具备硫、磷资源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

3、行业经营特点、模式

(1)行业经营特点

①消费、销售的季节性及生产的连续性。

受农业生产季节性规律影响,化肥复合肥消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南方大宗作物以水稻为主,用肥集中在早、中、晚稻播种期间。

北方大宗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等旱田作物为主,复合肥主要作为基肥,集中在作物播种时施用。

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用肥相对分散。

相对于消费的季节性,为了满足农民用肥集中需求,化肥复合肥生产企业通常连续生产备肥。

通常,因淡季时产品价格相对较低,经销商采取淡储旺销策略,淡季低位提前备货,旺季出售。

但在化肥复合肥价格波动较大以及用肥季节提前或推迟情况下,经销商往往相应提前或延期备货,故各年份间销售淡、旺季可能不尽相同。

另外,用肥季节主要根据农历时间,与采用公历的会计期间存有差别,化肥复合肥生产与销售、消费的不同步,会造成化肥复合肥生产企业各会计期间产能利用率、产销率、库存水平的波动。

②农化服务要求高。

复合肥生产企业不仅需要根据目标市场农作物和土壤肥力情况,开发出不同类别的产品,还需对农民施肥进行技术指导,因而复合肥企业销售的不仅是产品,还有附加在产品上的农化服务。

高质量的产品,必须有高水平的农化服务与之配套,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需要。

③对基础肥料及其他原材料依赖性强。

物理合成复合肥是由多种基础肥料物理混合生产,基础肥料的质量、供应以及价格都对复合肥产品产生重要影响。

化学合成复合肥生产量和成本除受尿素、钾肥等基础肥料影响外,还直接受到硫铁矿、磷矿石、硫酸等原材料的影响。

④产品最终用户相对分散、复杂。

我国目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是复合肥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农民的施肥偏好、收入水平、施肥知识等对复合肥产品推广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复合肥生产企业只有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农民,才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和采取能够广为农民接受的推销方式,赢得市场和农民的认可。

(2)行业经营模式

化肥生产和经营已基本放开,实现从指令性计划向市场调控为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