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5742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Word下载.docx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Word下载.docx

beautydecorativebeauty'

asthegeneralcharacteristic.Thisartcleattemptsfromthelines,shapestotalkaboutChenhongshouartsfeatures,andforChenhongshouthrougheachperiodrepresentativeworksofanalysistoexpioreChenhongshou’sdrawingoftheartisticcharm.

Keywords

ChenHongshouLinedrawingartSimpiebeautyDecorationoftheUnitedStates

1陈洪绶生平1

2陈洪绶线描艺术的发展1

2.1早期绘画线条的方圆结合1

2.2中期绘画线条的方折刚硬3

2.3晚期绘画线条的清圆细劲4

3陈洪绶线描的艺术特色6

3.1高古、古意、古拙6

3.2夸张、变异、反常7

3.3装饰性、民间艺术性8

4陈洪绶线描艺术的启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附录12

1、陈洪绶生平

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

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

绍兴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

陈洪绶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其清圆细劲、润洁高旷的画风,在明清两代乃是无与伦比的,张庚《国朝画征论》评:

“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隋、唐之上。

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

”又善诗,有《宝纶堂集》等遗世;

其书法包世臣品位“逸品上”,评曰“楚调自歌,不谬风雅”。

可是这位旷世才人在生前颇不得意,数次赴京应试而不中。

不得已而卖画积钱进国子监。

但他在看透朝政之黑暗以及士人皆“身某而不及国”,又拂袖而去,躲到他父亲的朋友著名画家徐渭的“青藤书屋”中吟诗作画。

不久,明王朝灭亡,他又惭愧未能为国尽忠,然而悔已迟,故自号悔迟。

为了拒绝和腐朽势力合作,也为了免招清人杀害,他落发为僧,并永远免了功名之念,致力于书画创作。

他仅活了五十五岁,便“喃喃念佛号而卒”,贫困的家人在连儿子都没到齐的情况下,草草安葬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陈洪绶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样样俱佳,在当时都是奇伟卓绝的。

他最擅长、成就最高的是人物画,他的花鸟、山水画皆受其人物画的影响。

陈洪绶是明代以来的白描高手,其线条具有敏疾、潇洒、凝重、古雅的奇趣,并富有装饰意味。

2陈洪绶线描艺术的发展

陈老莲的线描具有无穷的变化及无比的丰富的表现力,具有敏疾、潇洒、凝重、古雅的奇趣,且富有装饰性意味,这些在老莲的人物画中得到最好的、最全面的诠释。

早期绘画线条以细圆为主,圆中有方,转折处有方角,线条整而长,舒缓而稳静;

中期的绘画线条在早期绘画线条的基础上,变得刚硬、多方折,且易整为散;

晚期线条布置愈趋自然、散逸、疏旷,细圆而利索,更加苍老古拙,写线也十分随意,意到便成。

2.1早期绘画线条的方圆结合

陈洪绶早年深得古法,造型和笔法取法唐宋六朝,学古人的线描之后又加以变化,线条基本是细匀的,但没有晚期线条那样细圆得如春蚕吐丝之匀。

线条转折即不圆也不方,而是兼有圆方。

圆,他早年的线条即不像中期那样硬,也不像后期那样柔。

总的看来是很率意,虽没有后期那样十分强的个人风格,但也颇见功力。

陈洪绶在萧山与来风季学楚辞于松石居,作《九歌图》(图1)十一幅,及《屈子行吟》(图2)一幅,全是白描。

这是奠定了陈洪绶在中国画史上地位的第一部作品。

在画史上为屈原的《九歌》配画的情况已有很多,著名的如传为李公麟的《九歌图卷》。

到了元朝,则有张渥的《九歌图卷》,在明朝,文征明画过《湘君湘夫人图轴》,仇英、陆治、杜堇、周官等也都有画过。

陈洪绶的《九歌图》,则重点在于刻画人物的品性特点及性格。

李公麟在人物白描画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他的线描在继承顾恺之、吴道子单纯的游丝或铁线描的基础上略加顿挫方折、柔中有刚、蕴藉含蓄。

陈洪绶在他的《宝纶堂集》中曾多次提到李公麟。

可见陈洪绶对李公麟艺术真髓吃透的程度,并且按照他自己的秉性天资对学到的东西进行变化改造,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改造主要方面是“易圆以方,易整以散”。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用线,二是造型。

通过仔细分析陈洪绶这十二幅画,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衣纹的描法有相当丰富的变化,从柳叶描、行云流水描到钉头鼠尾描都有。

他很善于用笔,尤其是锐锋,刚毫的小笔,在勾画极细的面容轮廓及须发时,都下笔沉着,不急速地溜过,笔笔都显得入木三分。

在衣纹描法上多用钉头鼠尾,即下笔重而有力,收笔稳而渐,其锋坚利,在衣带等的转折变化的时候,笔的提、按都缓而不滞,有始有终。

这组《九歌图》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他的造型观。

陈洪绶的神鬼造型如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诸神及山鬼,其形象比元代张渥的造型要雄武凶狠的多。

这时在神鬼的造型上他可能更多地吸收了寺院中的壁画的形象,但不完全相似。

并且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人物有正面、四分之三侧、半侧、全侧,甚至是背面,大大地丰富了视觉的感受。

《九歌图》是陈洪绶早期十几年绘画中比较好的作品,这个时期用他所绘的诗人屈原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个时期是他在绘画道路上不断吸收前人的优秀传统,并且自己加以选择、改变而开始慢慢发觉自己的艺术道路的一个过程。

2.2中期绘画线条的方折刚硬

陈洪绶中期的绘画线条在早期绘画线条的基础上,变得刚硬、多方折,且易整为散。

《水浒叶子》的用线代表了陈洪绶从青年向中年的过渡,特点是用笔方折,如“呼保义宋江”衣服的下摆处用线很是曲折,其折又很方,中间再辅以长线加以对比。

为他辉煌的晚期奠定了画风方面的一些基础。

《水浒叶子》中陈洪绶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能恰到好处地顺应衣纹的走向,则用变化曲折的线条来描绘起伏变化的复杂部位,线依结构变化而起波折。

在形体动态关系最密的部位线条组合较密,其余部位的线条较疏,有的甚至省略不画,线条组织简练而严整,来交代人物的动势。

线条均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如钉头鼠尾,清劲有力。

线条犹如写“7”字,很多线条皆是90度的直拐。

圆转的线条多自起至止一根整线,方折的线条,一起一折,再起再折,多易整为散。

由于是木刻,所以线条显示出刀的锋利,线条劲健。

此册中第一页所画宋江像就是这种典型的方折直拐线条,且线如钢针。

宋江的右袖线条如写“7”字,一起一拐共十四笔,左袖也如写“7”字,约二十五笔。

有些线条如“大刀关胜”(如图3)一页,起笔略重,收笔略轻,如钉头鼠尾,和后期那种起运行止用笔完全一致,更无轻重缓急之别的画法不同,这种线条有一种锐利和急促感。

这种线条,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比较喜爱,因为乍一看去,显得颇有生气。

这时期他在人物造型上的特点己经完全显示出来了,夸张变形,但这是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的前提下,不只是追求一种怪异的趣味,从造型的来源上讲,他的造型特点与民间版画、年画有一定的关系,如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头大身短,形体大幅度的扭动等都可以在民间木刻版画中找到关联。

清人叶昌炽在《语后》一书中说:

“武梁诸象,若荆轲,要离勃勃有生气,其貌皆上锐而下丰,衣褶森然作折铁纹,明之崔青蚓,陈老莲,近日之山阴任氏,蓝本皆从此出。

”由此可见他对于民间绘画的艺术特点的吸收。

《水浒叶子》每幅人物形象各异,线条形态也都根据人物形象特点来刻画,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线的特质,和版画得以恰到好处的结合。

夸张的人物造型是基于深刻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他的想象力在此显示出极强的说服性,《水浒叶子》成为他人物画作风的有力说明,而且也说明了为什么对后世有如此大的影响。

2.3晚期绘画线条的清圆细劲

晚期线条布置愈趋自然、散逸、疏旷,不像壯岁时那样凝神距离,细圆而利索,但更加苍老古拙,写线也十分随意,意到便成。

有些线条又回复了早岁的一些特征,但早岁是不成熟,晚岁是纯熟后的自然浑朴。

晚期的线条以工整为主流,线条由方折转向清圆细劲;

构图由繁密转向简洁;

设色由浓丽转向淡雅。

线多用圆转流畅的笔法,用中锋以不疾不徐的速度,写出圆劲的线条,有时先细渐粗而收笔时又提起出锋,有点类似兰叶描。

总的来说整体的效果是匀适的,如行云流水。

《焦林酌酒图》(图4)、《陶渊明归去来图》(图5)等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蕉林酌酒图》轴,画一高士在巴蕉林下把盏自饮,石案前面两女子,拣菊煮酒;

画右上自书“老迟鸿绶”,钤二印,一曰:

陈洪绶印,一曰:

章侯。

这幅画是陈洪绶晚年心情苦闷的自我写照,同类作品颇多。

人物高古奇崛,姿神奇秀,工而入逸,躯干伟岸,人物线描,细若游丝,如春蚕吐丝,衣纹细劲清圆。

清柔高古,内蕴丰富。

图中巴蕉画法尤工整细润,蕉叶和叶筋,皆用清圆细劲的线一丝不苟地勾写,颜色十分清淡,但又决不浮薄。

巴蕉林下的太湖石用清圆细劲的线勾出,虽有转折,而不硬不挫,十分柔和。

石头勾后不再皴擦,更不点苔,只着一层淡淡的颜色,显得迹简意淡而雅正。

格调高古,平淡中蕴含变化。

画右边有一个树根造型的古朴茶几。

画面最前二女子在拣菊煮酒,有种超脱世俗的高远境界。

图5陶渊明归去来图局部

陈洪绶一生所画陶渊明图最多,去世前所画的长卷《陶渊明归去来图》最有意义。

此图创作动机是为了劝导他的朋友周亮工不要“以心为行役”而屈节为清朝统治者服务,应该挂印归去。

全图分11段,每段描写陶渊明高逸生活中的一个情节。

一、采菊;

二、寄力;

三、种秫;

四、归去,自提“松景思余,余乃归欤”;

五、无酒,自提“佛法甚远,米汗甚近”;

六、解印,自提“糊口而来,折腰则去,能去彼而就此”;

七、贳酒,自提“有钱不守,吾媚吾口”;

九、却馈;

十、行乞,自提“辞禄之臣,乞食之人”;

十一、漉酒,“自提衣冠我异,曲蘖我醉”。

末有“庚寅夏仲,周栎老见索……”等识。

全图内容虽为讽刺周亮工而写陶渊明一生逸事,实则也是陈洪绶的“夫子自道”。

11段内容恐非一时所画,也没有按照陶渊明生平顺序去画,完全是陈洪绶兴之所至而成,但却是他一生的精品之一。

这套画凝聚了陈洪绶晚年作画的很多特征。

其一就是头大身短,但和《夔龙补衮图》中人物的头大身小又不完全相同,《夔龙补衮图》中人物的头和身不似一个人,好像是一个人头安在另一个人的身上,看上去很别扭。

这套图中,人物虽头大身短,但较为合体,属于张庚所说的“陈洪绶画人物,躯干伟干”一类。

其二是线条和晚年其他画相似,如春蚕吐丝、高古清圆而细劲,且比晚年早期线条更疏旷,更圆韵,也更老练,颜色古淡若无。

《阮修沽酒图》(如图6,上海博物馆藏)和《达摩禅师图》(如图7,程一发藏)是陈洪绶两幅个性鲜明的力作。

在线条的运用上,高度概括,“一笔转处,有数笔之意”,表现了不同韵味的美妙。

《阮修沽酒图》用笔柔中含刚,轻重各异,层次分明,将阮修手提酒壶顺风而行、衣衫随风飘起的质感、动感和节奏感表现的十分清晰,生动地展现了这位饮中名士桀骜不羁、潇洒自由的风采。

而《达摩禅师轴》用笔粗狂、简练、有力,以枯笔勾袈裟外皱,又以细笔画内折,曲笔画禅杖,用无数精细的圆圈组成须发,写出一种苍古之感和禅者之韵。

3陈洪绶线描的艺术特色

“老莲人物,深得古法,不意山水亭榭,苍老润洁,亦复不让古人。

”(程翼苍)

“高古奇骇,惧非耳目近玩。

”(杨犹龙)

从上面诸家对陈老莲的评价不难看出,最常用的是“古”、“奇”等字,“古”则是陈洪绶多方面吸收传统艺术精华,并把它咀嚼、清化、和谐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他的个人特色;

“奇”则是陈洪绶很多人物作品的造型奇特——头大身小,人物头身比例呈4:

1,就像个小矮人,另有些造型还和常人思维不统一;

此外,根据陈洪绶设色浓艳和富有装饰趣味的艺术风格,很可能还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如《九歌图》中“大司命”等形象,面相似带有民间壁画的成分,这与他吸收民间画工的长处不无关系。

3.1高古、古意、古拙

高古,指学古而变,取古而化,自有我在,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陈洪绶的绘画古到极点,也新到极点,高到极点。

正如程翼仓曰:

“老莲人物,深得古法”。

从陈洪绶的画论中,也可以了解到他对传统的态度和观点。

他主张“以唐之,运宋之板,宋之理,得元之格”,而达“大成”。

可见他主要取法于唐宋的传统,并加以融会贯通,不过陈洪绶“力追古法”,并非复古,而是借古开今,在“集众善以为己有”的基础上,创新一格。

(如图8)

图8隐居十六观册页之一

中国画以线造型,“六法”中将“古法用笔”置于“应物象形”之上。

早在魏晋隋唐时期,铁线描、兰叶描、游丝描和琴弦描等技法已十分成熟。

陈洪绶的画在线描、勾勒方面,善于从篆、隶富表现力的因素中提取精华;

线条的运用,或若行云流水,或若春蚕吐丝,或若折铁顿挫方硬,真实而美妙地展示了所绘物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运动感和韵律感。

在人物画中,他以刚劲曲折的铁线表现武士,以飘逸、洒脱的笔法描绘隐者,以淡雅、细柔的描法画仕女儿童,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3.2夸张、变异、反常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评论道:

“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

”陈洪绶善于夸大人物的个性特征,以衬托、对比等手法将其进行大胆的变形,产生相貌奇峭、身躯伟岸,乃至可畏等效果,形成他的人物画造型奇异的特征,从中反映此画家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画风奇古,他常常把儿童夸张成“大头娃娃”,如《婴戏图轴》(图9),童心烂漫,稚态可掬,更加逗人喜爱;

至于他笔下的美人,更是奇骸怪形,或头大身小,或眼小眉短,人物形象以及画面气氛亦因此而超凡脱俗,极为耐看。

如《夔龙补衮图》(如图10),共画三名少女,头大身小、不合比列,前一少女头部比胸部和臀部都大得多,少女身长只有四个头的长度,她的头部和身体似乎不是同一个人的。

除此之一人,后面两个女童也同样外,线条细圆,色彩古淡,格调高雅,都和其他作品相同。

图11古观音像

还有一类是不符合人的思维的作品,即为反常作品。

如《龙王礼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采取与常规不同的表现手法。

佛以女性的形象出现,面目安祥而不失威严。

龙王,作为水中掌握至高无上权力的王,尽管他面目狰狞,身着大红龙袍,但在佛的面前也只有俯首服从,表现出佛的强大和威慑力。

《古观音像》(图11,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运用反常表现手法的又一特例。

一直以来,观音都以端庄女子的面貌出现,而陈洪缓在这里却以头戴僧帽、深目大鼻的老岖形象出现。

3.3装饰性、民间艺术性

陈洪缓的线描艺术,从造型来讲,他的造型特点与民间版画、年画有一定的关系,如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头大身短,形体大幅度的扭动等都可以在民间木刻版画中找到关联。

如《西厢记》(图12)原始性、装饰性、地方色彩以及形象鲜明、手法夸张,这些是民间艺术造型的共同点。

明代木刻版画除以上特点外,另有以下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是采用单线的白描形式,二是作品多为画家和刻工合作的产物。

这种“合作”给画家带来很多制约。

画家在设计画稿时,因笔墨无浓淡变化可言,而只好在造型及线条和组织上做文章。

再如,民间木刻版画向来强调头部的表现,因而在比例上往往头大身短。

由于这些制约,使得木刻版画单纯有力,其木刻线条有特点、有表情、有意味的形式美更为突出。

这些在陈洪绶的人物画中都有迹可寻。

陈洪绶生逢天翻地覆的变革时代,仕途的屡屡失败及家庭的变故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

单身出走所造成经济上的贫寒交迫,同时也扩充了他的视野。

卖画为生也使他具有了平民的意识。

陈洪绶一生,始终处在社会下层,这使他有机会接近民间艺术,并积极地向民间画工吸取民间艺术的力量,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去。

所以,以民间祝寿、佛教题材为内容的画在陈洪绶作品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4陈洪绶线描艺术的启示

用线理论是中国画的精髓,它传达出中国人骨子里散发出的具有民族本质的精神,负载着强烈的民族性格和个性精神。

所以,线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中国画千年来的精华,富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绘画特色。

在多元化的冲击下,传统艺术尽管暴露了一些弊端,但是更应该从新认识、关注、挖掘它的价值。

我们应该科学地看待艺术变迁问题,要在文化自身基础上扩展、选择和借鉴外来优秀的文化遗产。

总之,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既要保持其优秀传统审美情趣,又要和现代艺术观念思潮融合,使其保持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健康向上发展。

陈洪绶尊重传统,力追古法,并非复古,而是融古开今。

陈洪绶仿古,但是并非一意地仿照古画,而是有自己时代的元素加入到传统中去,也就是创新。

陈洪绶这种继承传统,开创新局面的创造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在当今这个百家争鸣时代,要学会去分析传统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糠。

应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和需要,创作属于我们的艺术。

致谢

本论文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

***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

***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

对彭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感谢***教授、***副教授、**老师等对我的教育培养。

他们细心指导我的学习,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姐妹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

感谢你们四年里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名画家全集.陈洪绶[M].河北: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卢辅圣编.朵云·

陈洪绶研究[C].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3]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刘钢.陈洪绶人物画的高古境界[N].泰山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27卷第1期.

[5]徐森.浅析陈洪绶绘画艺术特点及影响[N].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8月.第3卷第8期.

[6]金松.陈洪绶人物画图式的审美分析[J].新美术.2002年5月.第2期.

[7]画史丛书·

国朝画征录(卷上)[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