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填空版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521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功填空版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基本功填空版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基本功填空版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基本功填空版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基本功填空版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本功填空版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基本功填空版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功填空版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本功填空版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基本功填空版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是()的根基,是()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教育,培养良好的()、()和()。

()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和(),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为指导,以()要为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学生()为核心、促进学生()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和()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和()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和()。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的发展变化和()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从()和()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更重视()和()。

二、课程基本理念

(―)帮助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及其()是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

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三)()是课程的追求

本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

()、()、()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

(),(),(),()。

“一条主线”即以()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促进学生的(),为学生()、()、(),成为具有()、()、()和()的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我的健康成长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

(中)

1、开展“我能行,你也行”等活动。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荣誉感和知耻心,愿意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中、高)

2、结合实例,举行有关善恶、美丑、荣辱等是非的辨析活动。

3、能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通到的困难和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中、高)

3、回忆自己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的想法和表现;讲一件自己或他人克服困难的实际事例,互相交流。

4、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习做有诚信的人。

(中、高)

4、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并收集社会生活中关于诚信的事例,进行比较分析。

5、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礼仪常识;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

(中,高)

5、邀请家长参加以“感恩”为主题的亲子交流活动,开展“寻找身边同学的长处”“我想感谢的人”的活动。

6,体会生命来之不易。

知道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中)

6、从防火、防盗、防触电、防中毒、防溺水、防雷电等方面,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境等方式,学习、演练自救自护方法。

7、了解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高)

7、讨论、交流沉迷电子游戏的危害以及抵制的方法。

8、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高)

8、从报刊、展览、影视中了解因吸食毒品酿成的严重恶果,举行有关的主题活动。

二、我的家庭生活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中)

1、向父母长辈了解他们养有自己成长的事例,可以结合有关的节日、纪念日,用写信或其它方式向父母长辈表达感激之情。

还可以讲一则自己印象深刻的爱亲敬长的故事。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中)

2、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3,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守规则,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中)

3、交流自家与邻里相处的情况,讨论邻里怎样才能和眭相处。

观察自家周边的公共设施,为合理使用和爱护它们提出建议,做力所能及的事。

4、了解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

(中、高)

4、向父母了解他们从事的工作、家庭经济来源,通过诸如水电、电信等费用了解家庭日常开支。

5,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和谅解,学习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矛盾的方法。

(高)

5、组织“与父母长辈沟通”的主题活动,请父母长辈一起参加。

讨论怎样用平和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处理与长辈之间的矛盾。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1、能看懂学校和学校周边的平面图.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平面图以及上学路线图。

(中)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看平面图、寻找学校设施或周边标志物的活动。

2、了解学校主要部门的工作和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

(中)

2、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并交流学校某一方面的发展变化。

访问老师或学校其它工作人员,并向同学介绍他们是怎样为培养学生辛勤工作的。

3、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

不作弊。

(中)

3、通过游戏,体会时间的宝贵。

尝试设计一周的课余或寒暑假的时间安排,并进行交流。

收集关于时间的格言、谚语和故事。

4、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

知道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

(中、髙)

4、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

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摩擦和冲突,设置情境,讨论解决的办法。

5、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

(中)

5、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亊,并在班内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6、知道班级和学校中的有关规则,并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中)

6、通过游戏和学校、班级活动,体验规则的必要性,并尝试制订规则。

7、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体会民主、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规实意义。

(高)

7、分析班级民主参与和管理的现状,提出积极建议。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1、能够识读本地区(区、县、市等),旅游景区等小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正确辨认区域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

(中、高)

1、在地图上查找本地区(区、县、市、省)及省会城市的方位。

开展认识地图的活动和査找地名的比赛。

2、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本地区的变化和发展;了解对本地区发展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中)

2、按主题分组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收集实物(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实地考察〕,并用报告、图片、实物展览等形式进行交流。

3、关心了解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并感激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尊重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中)

3、观察或访问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劳动情况,互相交流。

4、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地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具备初歩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中)

4、观察和实地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商业场所,比较价格变化情况,模拟或尝试实际购物活动,学习选择商品。

5、了解本地区交通情况,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