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生理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485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与生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病理学与生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病理学与生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病理学与生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病理学与生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学与生理学.docx

《病理学与生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与生理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学与生理学.docx

病理学与生理学

病理学

绪论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就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疾病时发生的形态,功能与代谢改变)与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第一章疾病概论

健康:

指健康不仅就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就是躯体上、精神上与社会适应上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

就是机体在一定致病因素的损害作用,使机体自稳调节絮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病因学:

就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与条件的科学。

1、疾病发生的原因:

⑴生物性因素就是最常见的一类病因,其致病特点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侵入体内,并作用于一定部位。

⑵物理性因素。

⑶化学性因素。

⑷营养性因素⑸遗传性因素。

⑹先天性因素。

⑺免疫性因素。

⑻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发病学:

就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转归机制的科学。

㈠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贯穿疾病始终。

2、因果交替转化。

3、局部与整体相互影响。

㈡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1、神经机制。

2、体液机制。

3、细胞机制。

4、分子机制。

疾病的经过

1、潜伏期:

就是指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最初症状出现前的一段时间。

2、前驱期:

就是指从最初症状出现开始到明显症状出现前的一段时间。

3、症状明显期:

就是指出现该病特征性临床表现的一段时间。

4、康复:

分为完全康复与不完全康复两种。

完全康复就是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形态,功能,代谢恢复正常。

不完全康复就是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

主要症状可消失,形态尚没完成恢复,有时可留有后遗症。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细胞、组织的适应

适应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一)萎缩:

就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外,往往伴有细致细胞数量减少。

1.原因及类型:

分为

(1)生理性萎缩

(2)病理性萎缩:

①营养不良性萎缩②压迫性萎缩③失用性萎缩④去神经性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

2.影响及结局:

(1)萎缩就是一种可逆性的变化

(2)病因消除后,萎缩的器官、组织、细胞可恢复原状(3)萎缩的器官、细胞、、组织功能下降

(二)肥大:

就是指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代谢加强,功能增强。

1、原因及类型:

(1)生理性肥大

(2)病理性肥大:

①代偿性肥大②内分泌性肥大

2、病理变化及后果:

①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DNA含量与细胞器增多,功能增强。

②肥大超过代偿限度时便可发生失代偿,如高血压左心室肥大晚期,引起心功能不全。

(三)增生:

就是指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加,还长伴有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1、原因及类型:

(1)生理性增生

(2)病理性增生①内分泌增生②再生性增生③代偿性增生

2、病理变化及后果:

(1)细胞数量增多,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功能增强

(2)过度增生引起组织器官硬化(3)细胞过度增生,可演变为肿瘤性增生。

第二节细胞、组织的损伤

损伤:

就是指细胞、组织遭到不能耐受的有害因子刺激后,引起细胞及其间质的异常形态、代谢、功能、变化。

(一)变性:

就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元有物质显著增多。

1、细胞水肿:

就是指细胞内水,钠增加所致的细胞肿胀与功能下降,又称水变性。

有以下四种:

气球样变,浑浊肿胀(浊肿)。

颗粒变性。

空泡变性。

(1)原因及发生机制:

当细胞受到感染,中毒,高热,缺氧等因素的影响时,细胞内环境受到干扰,ATP产生减少(细胞器水肿),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使通透性增高,导致细胞内钠,水增多形成细胞水肿。

(2)病理变化:

肉眼观,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出现许多细小的淡红色颗粒。

(3)影响及结局:

细胞代谢减慢,功能降低,如心肌细胞水肿可使心肌的收缩力减弱。

若病因持续发展,可形成脂肪变性甚至坏死。

2、脂肪变性:

就是指中性脂肪(甘油三酯)蓄积与非脂肪细胞质中。

多见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1)肝脂肪变性:

最为常见,因肝细胞就是脂肪代谢的场所。

肝脂肪变性的机制:

①脂蛋白合成障碍②肝脂肪合成过多③脂肪酸氧化障碍

(2)心脂肪变性:

多发生在左心室心内膜下。

虎斑心:

乳头肌处出现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正常的暗红色心机相间排列,状似虎皮纹。

3.玻璃样变性:

就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中出现均质红染得玻璃样物质,又称透明变性。

(1)结缔组织的玻璃样变性

(2)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3)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4、粘液样变性:

就是指细胞间质内粘液多糖与蛋白质聚积,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班快。

5、病理性色素沉着:

就是指内、外源性色素沉积于细胞质与细胞间质中。

(1)含铁血黄素

(2)胆红素(3)黑色素

6、病理性钙化;就是指在骨与牙齿以外的组织内固体的沉积钙盐。

(二)细胞死亡:

就是指细胞受到严重损伤累及细胞核,呈现代谢停止、形态破坏与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

分为①坏死与②细胞凋亡。

1.坏死;就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1)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

细胞核的变化就是细胞坏死的重要标志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

(2)细胞质的变化(3)间质的变化

2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

就是指组织、细胞坏死后,细胞内的蛋白质与细胞器凝集,形成灰白色或黄白色干燥的凝固体。

(2)液化性坏死(3)纤维化样坏死(4)坏疽:

分为①干性坏疽,②湿性坏疽,③气性坏疽。

三种坏疽的区别

区别项目

干性坏疽

湿性坏疽

气性坏疽

发病条件

动脉阻塞、静脉回流畅通、腐败菌感染较轻

动脉、静脉同时阻塞,腐败菌感染较重

深部肌肉损伤合并厌氧菌感染

好发部位

四肢末端

与外界相通的内脏

战伤、深部肌肉

病变特点

干、黑、硬、皱,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湿软、肿胀、黑色或污秽绿色,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明显肿胀、污秽、暗棕色,按压有捻发感,切面蜂窝状

病变发展速度

缓慢

较快

迅速

臭味

严重

严重

对机体的影响

中毒轻、进展慢

中毒重,进展快

中毒重,迅速蔓延扩散

3、坏死的结局:

(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3)机化(4)包裹与钙化

4、坏死对机体的影响:

重要器官的坏死,坏死范围大,常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如心肌梗死,脑坏死。

细胞凋亡:

就是指集体内散在的单个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启动其自身内部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发生的细胞主动性、按一定程序发生,故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的区别

区别项目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原因

生理性(多数情况)病理性均可

仅见于病理性损伤因素,中毒、缺氧等

发生机制

由凋亡相关基因调控、主动进行

与基因调控无关、被动进行

细胞变化

核染色质边缘化,核凝集、断裂、浓缩;细胞器结构保存;细胞膜完整,凋亡小体形成

核浓缩、碎裂、溶解;细胞器结构破坏;细胞膜破裂;无凋亡小体形成

炎症反应

缺乏,凋亡小体被吞噬

存在

修复、再生

没有

第三节组织损伤的修复

修复:

就是指局部组织损伤后,机体对缺损的组织,细胞在形态与功能上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组织修复就是由细胞再生完成。

再生:

就是指细胞损伤后,由周围的同种细胞进行修复的过程。

分为生理性再生与病理性再生。

生理性再生就是指机体有些细胞不断衰老死亡,由新生的同种细胞增生补充。

以维持原组织的形态与功能。

病理性再生就是指组织,细胞缺损后的再生。

完全再生就是指死亡的细胞由同类细胞增生,补充,再生的组织完全恢复原组织的形态与功能。

纤维性修复就是指缺损不能通过原组织的再生修复,而由肉芽组织增生,填补,后形成瘢痕,也称瘢痕修复。

不稳定细胞:

即再生能力强的细胞,这类细胞在生理状态下不断地分裂增生取代衰老的细胞。

稳点细胞:

即有潜在较强再生能力的细胞,这类细胞在生理情况下处于静止期,一般较稳定,但受到损伤等因素刺激后,则进入增值期,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永久性细胞:

即再生能力非常微弱或基本上无再生能力的细胞。

损伤后常由纤维组织增生来修复。

纤维性修复:

就是指组织,细胞损失过后,机体通过纤维组织增生对缺损进行修补的过程。

肉芽组织:

就是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炎细胞组成的结缔组织。

功能:

①抗感染,保护创面:

肉芽组织内的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能吞噬细菌及组织碎片,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吸收,以利愈合。

②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血凝块及其她异物。

③填补窗口缺损,链接断端组织。

创伤愈合:

就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后,损伤的组织出现断离与缺损,通过组织再生与肉芽组织增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创伤愈合的类型:

1、一期愈合:

见于损伤范围小,创缘整齐,无感染,异物,对合严密的伤口。

2、二期愈合:

见于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齐,无法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

愈合时间长,形成的瘢痕大。

痂下愈合:

多见于浅表皮肤擦伤

第三章局部出血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与淤血

 充血(动脉性充血)

      充血就是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就是一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与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常见的充血类型

      各种原因通过神经体液作用,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引起细动脉扩张,血流加快,使微循环动脉血灌注量增多。

常见的充血可分为:

      1) 生理性充血(动脉性充血):

为适应器官与组织生理需要与代谢增强需要而发生的充血,如进食后的胃肠道黏膜充血,运动时的骨骼肌充血与妊娠时的子宫充血等。

      2) 病理性充血:

指各种病理状态下的充血。

炎症性充血就是较为常见的病理性充血,特别就是在炎症反应的早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引起的神经轴突反射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血管活性胺类介质作用,使细动脉扩张充血,局部组织变红与肿胀。

      3) 减压后充血:

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当压力突然解除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的充血。

如绷带包扎肢体或腹水压迫腹腔内器官,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突然解开绷带或一次性大量抽取腹水,局部压力迅速解除,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导致局部充血。

充血的病变及后果

      动脉性充血的器官与组织,由于微循环内血液灌注量增多,使体积轻度增大。

充血若发生于体表时,由于局部微循环内氧合血红蛋白增多,局部组织颜色鲜红,因代谢增强使局部温度增高,镜下见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动脉性充血就是短暂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局部血量恢复正常,通常对机体无不良后果。

但在有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基础上,由于情绪激动等原因可造成脑血管(如大脑中动脉)充血、破裂,后果严重。

二、淤血

淤血:

就是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局部组织或器官静脉与毛细血管内血液含量多于正常,又称静脉性充血。

被动性充血:

淤血就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1.原因①静脉管腔阻塞,如静脉内血栓形成或栓子引起的栓塞,静脉炎引起的静脉壁增厚等,可导致静脉回流受阻。

②静脉受压,如肿瘤、妊娠子宫。

③心力衰竭,如左心衰竭,导致肺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体循环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肝、脾、肠等器官与组织淤血。

2.病理变化组织与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质地变硬,颜色暗红,常有血性液体逸出。

淤血组织内小静脉、细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有时还伴有组织水肿及淤血性出血。

3.影响与结局

(1)组织水肿与出血

(2)组织的损伤(3)器官淤血性硬化

4.常见重要器官淤血肺淤血与肝淤血

(1)肺淤血:

左心衰竭

心力衰竭细胞:

常见左心衰竭时

(2)肝淤血:

右心衰竭

第二节出血

出血:

就是血液(主要指红细胞)由心脏或血管内逸出的过程。

外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