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4370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Word格式.docx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Word格式.docx

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2、过程:

(1)1952年法、意、德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4)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

还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和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5)1991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6)1993年11月1日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和军事领域(7)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

3、影响:

(1)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2)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冲击,被迫调整对欧政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4)随着欧共体的扩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随之发生变化

日本的崛起

(1)“冷战”爆发后,美国的大力扶持和朝鲜战争提供的机遇

(2)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3)高度重视科技、教育(4)主义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出“贸易立国”(5)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6)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从1956---1927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1)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不结盟运动

1、背景:

(1)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2)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3)1955年召开的亚飞国际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2、标志:

1961年,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第一次不结盟会议,标志第三世界兴起

3、宗旨和原则:

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4、影响:

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冲击着两极格局

中国的崛起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成为第三世界的领头羊,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极格局的瓦解

东欧剧变

沿袭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受制于苏联;

东欧各国的改革成效不大,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受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影响;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2、实质:

各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概况:

1989---1991年,东欧局势动荡不安,各国政权纷纷易手,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了统一;

1991年经互会解体,华约组织解散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民主社会主义”);

长期以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2、概况:

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是其导火线;

1991年发表《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建立

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

1、表现:

(1)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形势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当前的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影响:

(1)世界多极化趋势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3)有利于解决全球化问题,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有利于各国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色的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规律启示

(1)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阵营除战争以外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世界格局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长和对比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各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2.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

(1)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

后期是政治领域

结果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国民收入有所增加。

但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失败

失败原因

1、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4、赫鲁晓夫自身的缺点

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端

2、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美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没有根据国情进行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目的:

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2、内容:

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结果:

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认识:

改革不能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改革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与原则;

注意农轻重协调发展;

实行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原因

1、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2、二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二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措施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大危机教训,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

2、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方式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1、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人民资本主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含义

股票呈现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企业的股票

评价

1、缓和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势

2、企业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经营者革命

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化的要求

企业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企业所有者不再直接从事经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作用

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扩大了新中间阶层

福利国家的出现

前提

二战后,发达国家生产力提高

资金

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组成

目的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特点

1、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多

2、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有立法和制度保证

3、种类多

实质

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1、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2、造成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产业的兴起

二战后,科学技术进步;

社会生产力发展;

公众生活水平提高;

消费需求多样化

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都迅速上升

1、提高了经济竞争力

2、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优化了资源配置

3、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新经济”的出现

二战后,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提出

20世纪90年代初

它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仍然存在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1、积极:

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给资本主义带来了五六十年代的黄金时期(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

重要原因----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避免了大规模经济危机的出现

2、消极:

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不可避免,1973年出现“滞胀”(含义:

经济发展缓慢的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的现象;

对策:

减少国家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结果:

发展出一种混合经济-----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启示:

国家干预并非解决经济危机的万能药,资本主义制度仍需要继续探索;

要不断改革经济体制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大危机及二战使原有的世界经济体系遭到重创,需要重建

2、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使各国认识到为了世界和平,需建立协调机制,重建经济秩序

3、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欧洲实力下降,失去主导世界的能力

4、战后美国实力最强,欲按自己的意愿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内容

两大部分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

(金融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贸易体系)

三大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成立时间

1945年

1947年

宗旨

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帮助解决外汇资金的需要

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支持。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区别

提供短期贷款,目的是稳定秩序,是一个调节机构。

提供长期贷款,目的在于恢复经济,是一个发展机构。

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

①由成员国认缴资金,并根据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②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的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实际就是以美元为中心,实行双挂钩原则。

是有关关税贸易的国际性多边协定,非常设组织,但实际上一直起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的世界体系建立。

积极:

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消极:

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从此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使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便利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和推行霸权主义。

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仍由美国操控,是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经济霸权的重要方式。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美国拥有特殊地位,有利于美国经济对外扩张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

2、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

3、国际政治走向缓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织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以应对国际竞争

4、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组织

欧共体、欧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

共同的文化、心理;

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

长期战争带来的苦难;

二战后国际地位的下降;

有识之士的推动。

矛盾复杂、冲突不断;

当地政治家的努力

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

区域化组织的不断发展;

美、加、墨的努力

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

各国联系密切;

全球化的推动

建立

1、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67年,印尼、马来、菲、新、泰外长在曼谷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

1992年美、加、墨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生效。

1989年,澳、印尼、日、韩、加、美等12国的外交和经济部长在堪培拉举行第一届部长会议。

发展

1、1991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2、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和军事领域

3、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

1976年,东盟举行第一次首脑会议;

1999年东南亚10国全部加入东盟;

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略)

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

标志

自己看书识别

类别

经济货币联盟

自由贸易区

论坛性经济组织

对欧洲:

有利于经济发展、民众认同感的增强;

对世界:

反映了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改变了世界格局,提升了欧洲的地位

有利于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促进区域化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较好的实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使三国间的经济交流大大加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有些问题。

大大提高了亚太地区的地位与作用,并在区域化经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经济全球化

1.开始: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2.发展:

19世纪,世界市场的形成

3.加快(规范化):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4.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

20世纪的经济全球化

发展原因

1物质基础: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2技术条件:

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的更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

3障碍消除:

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4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5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是强有力的推动者

6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动力

7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发展进程

1、从新航路的开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殖民扩展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一战到二战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因素

6、二战后期国际经济交往制度化,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的组织,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7、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而相互隔绝

8、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1市场全球化: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范围不断增大,贸易额不断增加。

2生产全球化:

国际分工日趋成熟,行业分工日益精细;

跨国公司数量增加,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③资本全球化:

货币的交换和流动规模日益扩大,速度不断加快。

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之间依赖的日益加深,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③环境污染严重,引发全球生态危机;

④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应持态度

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因此,反对全球化是不正确的,也是无济于事的。

②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全球化之外是没有出路的。

③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规律启示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二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的特殊地位逐渐丧失。

(3)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全球化在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全球化的影响要坚持辩证观点,全面分析。

总体来讲,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是有利的,对发展中国家则既有利又有弊。

3.二战后的科技、文学、艺术

现代信息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的利用、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

互联网

1969年,美国为了与苏联进行冷战,发展信息技术。

互联网的诞生,使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文学艺术

文学

各种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流派成为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音乐

音乐领域,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影视

电影事业不断发展,好莱坞电影盛行,电视技术突飞猛进

误区警示

1.二战后西方国家大都奉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并不排斥市场经济。

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加强对经济干预的同时,也在保障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

而且其根本仍然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为主,计划为辅。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美苏两极格局中,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

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中国从苏联解体中吸取教训,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

4.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国际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经济竞争激烈的表现。

换言之,经济区域集团化正是以区域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同时又促进经济全球化。

因此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深化提升

1、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1)过程:

①初步形成:

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构成雅尔塔体系。

②最终确立:

1947年美国开始实施全面“冷战”政策,美苏同盟关系彻底结束,转变为敌对关系。

1949年、1955年先后建立的北约、华约两大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特点:

①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②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③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2、多极化趋势

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形成:

从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美苏争霸: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走向解体;

资本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

在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争霸,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走向多极化: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4)两极格局解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两极格局瓦解。

(5)多极化趋势加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加强。

4.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关系:

1、联系:

(1)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2)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2、区别:

(1)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2)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