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4068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第六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

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板书)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师补充。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

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

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

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

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

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

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

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等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

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

《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

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

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

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著有《河东先生集》。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明确:

  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给下列字注音。

  病瘘(lò

u) 

郭橐(tuó

)驼 

孳(zī) 

勖(xù

) 

缫(sāo)丝飧(sūn)饔(yōng)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    ②驼业种树   ③且硕茂,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

②业,以……为业,作动词。

  ③实,结果实,作动词。

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

 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      ②根拳而土易

  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④字而幼孩

  ⑤故病且怠

  讨论,明确。

  【明确】①性:

性质、方法  ②易:

更换 ③长:

治理

  ④字:

养育  ⑤病:

穷困

  (3)辩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固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

“故不如也。

  4.甚善。

名我固当。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1.既克,公问其故。

  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其土欲故。

  1.且壮士不死则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且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讨论,交流,明确如下。

  【明确】①②③④

  固 ①坚固 ②顽固 ③确实 ④本来

  顾 ①拜访,探望 ②却,反而 ③照顾 ④看

  故 ①原因,缘故 ②特意 ③旧交情 ④旧,原来

  且 ①况且 ②尚且 ③将近 ④暂且 ⑤并且

  4、研读课文

  ① 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 阅读第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明确】 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

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

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确】 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5、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学生通读全文。

  ②讨论写作特点。

  【明确】 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

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

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仅用“甚善。

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 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

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

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

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

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

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

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

请细加体会。

  【扩展】

  (五) 布置作业

  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自主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的:

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讲授课文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从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列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用投影显示),导入新课: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

“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

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

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

“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地流淌。

  9、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这些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教诲和启示。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孔子以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1、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参考答案:

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2、《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它和 

、 

合称“四书”。

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孟子》、《大学》、《中庸》)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

  三、学生接力翻译,老师提示有关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 

加 

之”。

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

——(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

  四、自由朗读全文,并翻译全文:

  五、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

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

学生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孔子点评

  六、 

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能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集体背诵。

  二、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

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

谦虚

  公西华:

更谦虚

  曾皙:

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讨论: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

鲁国的祈雨台!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

《礼记》中也有解释:

“舞雩,祭水旱也。

”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讨论课后练习二、三。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漂浮无常,好似梦幻,欢乐的口子能有多少呢?

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

何况清明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展现锦绣风光。

现在聚会在桃花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间的乐事。

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

大家咏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惭愧。

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没有完,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

摆出荣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

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

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

如作诗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

  2.理解文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比较阅读同类“宴序”文章,理解本序与古人作的“宴序”一类文章的不同之处,领悟李白飘逸潇洒、豪情纵情的诗意。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理解,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朗读李白《将进酒》。

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借酒抒情,挥洒个淋漓尽致。

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一大乐事。

这篇散文,洋溢着诗情画意,像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脍炙人口。

明代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绘成图画,流传至今。

  二、破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李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

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

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李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三、文体常识

  序:

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四、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五、自读,不明白之处、重点字词梳理

  六、比较阅读。

文章最后四句,《古文观止》的编者说:

“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

”请结合所给课外阅读材料,谈谈李白的文章与同类作品相比,有何不同。

  提示:

注意文中粗体字所表达的情感

  《金谷诗序》: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很悲凉;

  《兰亭集序》前文虽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与王羲之序如出一辙;

  《游斜川诗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调子是低沉的。

  最近学过的《滕王阁序》“呜呼!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古人作的宴集序多有“兴尽悲来”的情绪转换,开始写乐,继而写悲,成了一个套子。

李白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

全文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高雅,格调明朗,虽有“浮生若梦”一句,但不会因这一句而生出消极情绪。

  七、 

简单探讨作者性格与文风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他的思想驳杂而矛盾。

在儒家“达则兼济”的思想影响下,李白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

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他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愤世疾俗的叛逆精神,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鲜明印记。

入世和出世、积极和消极的矛盾都统一在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之中,他希望辅时济世,建功立业,然后啸傲山林,浪迹五湖,全身远祸。

  游斜川诗序 

作者:

陶渊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

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

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

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

欣对不足,率共赋诗。

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各疏年记乡里,以记其时日。

  后人评:

文章短小优美,点明出游的日期和地点,以游览斜川、观赏山水为题旨,着意刻画了近观远眺之佳景,突出赞美了独秀于泽畔的障山,抒发了对山水美景的浓厚情趣和爱恋,并由此引发出“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的慨叹。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金谷诗序 

〔晋〕石崇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

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

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

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

昼夜游宴,屡迁其坐。

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

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

及住,令与鼓吹递奏。

遂各赋诗,以叙中怀。

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

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

  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孙绰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

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

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

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

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

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

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

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

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之二物哉!

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

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

原诗人之致兴,谅歌咏之有由。

  《项脊轩志》

  一.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

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

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

真是村居乐事。

(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

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板书:

《项脊轩志》)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

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

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

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

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

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

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

《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有一个谜面:

衣锦还乡)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

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归有光从小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