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场所安全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23091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餐饮场所安全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餐饮场所安全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餐饮场所安全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餐饮场所安全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餐饮场所安全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餐饮场所安全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餐饮场所安全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餐饮场所安全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餐饮场所安全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餐饮场所环境影响报告表;

  (三)餐饮场所环境影响保护审批登记表;

  (四)餐饮场所地址的产权证明复印件或者场地使用证明文件;

对于规划控制区外的地区或者临时商业场所,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临时经营场所使用证明;

  (五)规划部门对餐饮场所所在建筑物的验收意见及其附图;

若涉及建筑物规划功能变更的,应当提交规划部门批准的文件;

  (六)工商部门出具的餐饮业户名称核准文件或者营业执照复印件;

  (七)餐饮场所位于公共污水管网覆盖区域内的,应当提交由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排水接驳证明或者接驳咨询意见。

  第十一条新建、改建、扩建餐饮场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中需要配套建设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餐饮场所需配套建设的污染防治设施经验收合格,该餐饮场所方可正式营业。

  第十二条禁止在下列场所新建、改建、扩建除第九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餐饮场所:

  

(一)不含商业裙楼的住宅楼;

  

(二)未设立配套规划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

  (三)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楼层;

  (四)与周边住宅楼等环境敏感建筑的距离少于5米的场所,其中,新建餐饮场所与周边环境敏感建筑的距离少于9米的。

  第十三条餐饮场所应当使用燃气、电等清洁能源,禁止使用煤、木材、煤油、柴油、重油等污染大气环境的燃料。

  在天然气管网范围内未使用清洁能源的,应当全部改用天然气或者其他清洁能源。

  第十四条餐饮场所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污染防治设施的,必须事先报经所在地的区、县级市环保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餐饮场所应当安装与其经营规模相匹配的高效油烟净化设施,位于环境敏感区、未通过专用烟道高空排放且引起油烟污染投诉的餐饮场所,应当安装不增加臭氧等污染物排放的油烟异味处理设施。

  第十六条餐饮场所产生的油烟、废气应当通过专门的内置或者结合建筑主体外墙设置的烟道高空排放,不得排入城市地下管道。

  餐饮场所不得擅自加设外置烟管,确需加设的,应当征得规划部门和烟管附着墙体的建筑物业主和烟管周围20米范围内所有建筑物业主同意,并符合以下条件:

  

(一)油烟排放口与周边住宅等环境敏感建筑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20米;

  

(二)烟管高度应高出餐饮场所所在建筑物及四周20米范围内的建筑物15米。

  第十七条位于环境敏感区且油烟超标排放3次以上的大型餐饮业户,应当安装油烟在线监测设施;

位于环境敏感区且油烟超标排放3次以上的中型餐饮业户,应当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施,并鼓励安装油烟在线监测设施。

  油烟在线监控、在线监测设施是污染防治设施,其安装费用和日常营运费用由餐饮业户负责承担,并应当与属地环保部门联网。

  第十八条区、县级市环保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餐饮场所油烟在线监控、监测信息系统平台,加强对餐饮场所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油烟排放情况的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设有油烟集中处理设施的餐饮场所集聚经营区业主、油烟超标排放3次以上的大中型餐饮业户,应当委托专业单位清洗维护油烟净化设施,并及时告知所在地区、县级市环保部门。

其他餐饮业户应当参照技术指引要求,自行或者委托专业单位定期清洗维护油烟净化设施。

  餐饮业户自行或者委托专业单位定期清洗维护油烟净化设施,应当如实做好台账记录,台账记录材料保存时限应当不少于1年。

  第二十条餐饮场所排放的油烟排放浓度和去除效率,应当符合《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__)的规定。

  第二十一条餐饮场所位于公共污水管网覆盖区域内的,其含油污水应当经隔油、隔渣、高效油水分离装置进行预处理,符合国家关于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有关标准和规定,经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排入公共污水管网。

  餐饮场所位于公共污水管网覆盖区域外或者不具备接驳公共污水管网条件的,其含油污水应当经隔油、隔渣、高效油水分离装置和生化处理设施等处理,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第二十二条餐饮业户应当科学合理安装排风机、鼓风机、冷却塔、空调器等产生环境噪声的设备,采取隔音降噪措施,定期保养维护。

餐饮场所的边界噪声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

  位于居民住宅建筑物内的餐饮场所排放噪声超过规定标准的,由所在地区、县级市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

整改期间,可以限制其营业时间,其中,造成夜间噪声污染扰民的,其经营时间限制在每天的7时至22时。

  第二十三条大中型餐饮业户应当采取统一标识等措施,对排污口、污染防治设施等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第二十四条本市实行餐饮场所排污许可制度。

区、县级市环保部门应当按照广东省排污许可证的相关管理规定的条件、程序、要求,对餐饮业户核发、变更、撤销、吊销、注销餐饮场所排污许可证。

  餐饮业户应当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张贴、悬挂餐饮场所排污许可证照。

  第二十五条餐饮场所排污许可证分为正、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正本应当载明下列主要事项:

  

(一)持有人名称、经营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二)污水、废气和噪声治理设施(措施);

  (三)有效期限;

  (四)备注(包括基准炉头及餐位数,油烟、污水排放口位置及排向;

不产生油烟的餐饮场所需注明不得设置炒炉、不得排放油烟);

  (五)发证机关、发证日期、证书编号。

  副本除载明前款规定事项外,还应当载明下列主要事项:

  

(一)排污口的名称、编号;

  

(二)污染物排放执行的国家或地方标准;

  (三)污染物排放的数量、浓度限值等要求;

  (四)污染物处理工艺和能力;

  (五)油烟净化设施清洗记录、清洗技术要求;

  (六)年审记录;

  (七)持有人须履行的义务。

  第二十六条餐饮业户依法取得餐饮场所排污许可证不免除其防治污染、污染损害赔偿、缴纳排污费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十七条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利用变更工商注册登记事项规避行政处罚、污染扰民严重且拒不整改的餐饮业户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对其违法行为及时予以公开曝光。

  第二十八条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饮食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应当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管理、沟通协调和服务功能,制定餐饮行业相关自律公约,规范餐饮行业污染防治行为。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未安装油烟异味处理设施的,由区、县级市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整改;

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的,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未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施、在线监测设施的,由区、县级市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整改;

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的,处以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设有油烟集中处理设施的餐饮场所集聚经营区业主、油烟超标排放3次以上的大中型餐饮业户未委托专业单位清洗维护油烟净化设施的,由区、县级市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整改;

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大中型餐饮业户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未采取统一标识等措施的,由区、县级市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整改;

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的,处以警告或者5000元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未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张贴、悬挂餐饮场所排污许可证的,由区、县级市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整改;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其他有关规定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环保、规划、经贸、建设、城市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工商、水务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在餐饮场所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处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作出或者违法作出行政审批事项的;

  

(二)不依法履行行政监督管理职责的;

  (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餐饮场所是指与食品加工经营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场所,包括食品加工处理和就餐场所。

  餐饮业户是指通过即时加工制作、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就餐场所及设施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其中,大型餐饮业户是指就餐场所餐位数在250人(不含250人)以上的餐饮业户;

中型餐饮业户是指就餐场所餐位数在75人(不含75人)至250人(含250人)之间的餐饮业户;

小型餐饮业户是指就餐场所餐位数在75人(含75人)以下的餐饮业户。

  环境敏感区主要包括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功能的区域以及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在线监控设施是指在污染源现场安装的用于实时监控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的仪器、仪表等设施。

  在线监测设施是指在污染源现场安装的用于实时监控、监测污染物排放的仪器、流量(速)计、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仪和数据采集传输仪等仪器、仪表。

  餐饮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餐饮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的术语和定义、组织机构和人员、消防安全职责、消防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场所设置要求、消防安全管理措施、防火检查、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宣传培训、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和演练、火灾事故处理、消防档案、消防安全经费投入、检查考评、奖励与惩处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面积≥200m2的餐饮场所。

其它餐饮场所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04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08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98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餐饮场所restaurant

  独立建造或设置在其它建筑内的营业性餐饮场所,例如餐厅、餐馆、饭店、酒店、冷饮厅、茶楼、酒吧及其它具有餐饮性质的场所。

  注:

建筑面积≥1000m2或餐位数≥200座的营业性餐饮场所属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3.2消防安全专门培训

  指公安消防机构或其他具有消防安全培训资质的机构组织的专业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4组织机构和人员

  4.1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成立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其成员由消防安全责任人、分管领导、消防安全管理人、厨房经理、大堂经理等组成;

其他一般单位应根据情况成立相应的组织。

  4.2所有单位应成立由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厨师、服务员组成的义务消-防-队。

  5消防安全职责

  5.1一般规定

  饮场所应当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餐饮场所应向社会公开承诺,保障消防安全疏散条件,落实消防安全措施,接受社会监督。

  属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餐饮场所应报当地公安消防部门备案,建立与当地公安消防部门联系制度,及时反映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情况。

  5.2消防安全责任人

  餐饮场所的法人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应履行下列职责:

  a)贯彻执行消防法规,保障单位消防安全符合规定,掌握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情况;

  b)将消防工作与本单位的经营、管理等活动统筹安排,批准实施年度消防工作计划;

  c)为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

  d)确定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和各部门消防安全责任人,确定逐级消防安全责任,批准实施消防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e)组织防火检查,每月至少参加一次防火检查;

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f)根据消防法规的规定建立义务消-防-队;

  g)组织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

  消防安全责任人的确定或变更应报当地公安消防部门备案。

  5.3消防安全管理人

  消防安全管理人由消防安全责任人指定,应履行下列职责:

  a)拟订年度消防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b)组织制订消防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并检查督促其落实;

  c)拟订消防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和组织保障方案;

  d)组织实施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工作;

  e)组织实施对本单位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的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确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

  f)组织管理义务消-防-队;

  g)每半年至少在员工中组织开展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

  h)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委托的其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向消防安全责任人报告消防安全情况,每月至少一次。

  未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的单位,由消防安全责任人承担本条规定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

  消防安全管理人的确定或变更应报当地公安消防部门备案。

  5.4消防安全管理人员

  属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餐饮场所应确定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

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应履行下列职责:

  a)分析研究部门、岗位消防安全工作,及时向上级报告;

  b)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实施日常防火检查、巡查;

  c)落实火灾隐患整改措施;

  d)管理、维护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

  e)组织开展消防宣传,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

  f)编制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组织演练;

  g)记录消防工作开展情况,完善消防档案;

  h)完成其它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5.5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

  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应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经公安消防部门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应履行下列职责:

  a)掌握自动消防系统的功能及操作规程;

  b)每日测试主要消防设施功能,发现故障应在24小时内排除,不能排除的应报告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安全责任人;

  c)核实、确认报警信息;

  d)发生火灾时,启动相关消防设施。

  5.6其它人员

  其它人员应严格执行消防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参加消防安全培训及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熟知本岗位火灾危险性和消防安全常识,发生火灾时及时引导顾客疏散。

  5.7承包、租赁或委托经营

  实行承包、租赁或委托经营、管理时,产权单位应提供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物,订立的合同中应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消防车通道、涉及公共消防安全的疏散设施和其它建筑消防设施应由产权单位管理。

两个以上产权单位(或产权人)和使用单位的建筑物,各产权单位(或产权人)、使用单位应明确管理责任,可委托统一管理。

  6消防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

  6.1消防安全制度及制度要点

  6.1.1消防安全例会制度

  应包括会议召集、人员组成、会议频次、议题范围、决定事项、会议记录等要点。

  6.1.2消防组织管理制度

  应包括组织机构及人员、工作职责、例会、教育培训、活动要求等要点。

  6.1.3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应包括责任部门、责任人和职责、频次、培训对象(包括特殊工种及新员工)、培训要求、培训内容、考核办法、情况记录等要点。

  6.1.4防火巡查、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制度

  应包括责任部门、责任人和职责、检查频次、参加人员、检查部位、内容和方法、火灾隐患认定、处置和报告程序、整改责任和看护措施、情况记录等要点。

  6.1.5消防(控制室)值班制度

  应包括责任范围和职责、突发事件处置程序、报告程序、工作交接、值班人数和要求、情况记录等要点。

  6.1.6安全疏散设施管理制度

  应包括责任部门、责任人和职责、安全疏散部位、设施检测和管理要求、情况记录等要点。

  6.1.7燃气、电气设备和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

  应包括责任部门、责任人和职责、设施登记、电工资格、动火审批程序、检查部位和内容、检查工具、发现问题处置程序、情况记录等要点。

  6.1.8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

  应包括责任部门、责任人和职责、设备登记、保管及维护管理要求、情况记录等要点。

  6.1.9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制度

  应包括组织机构和分工、联络办法、预案的制定和修订、演练程序、注意事项等要点。

  6.1.10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制度

  应包括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考评目标、内容和办法、奖惩办法等要点。

  6.1.11其它必要的消防安全制度

  餐饮场所还应制定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管理等其它必要的消防安全制度。

消防安全制度应予公布,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修订。

  6.2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餐饮场所应制定下列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a)自动消防系统操作规程;

  b)变配电室操作规程;

  c)电气线路、设备安装操作规程;

  d)燃油燃气设备使用操作规程;

  e)其它必要的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应予公布,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修订。

  7场所设置要求

  7.1一般规定

  餐饮场所不得设置在文物古建筑和博物馆、图书馆建筑内,不得毗连重要仓库或者危险物品仓库。

  7.2耐火等级

  餐饮场所宜设置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建筑物内;

已经核准设置在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内的餐饮场所,应当符合特定的防火安全要求。

  7.3平面布局和防火分隔

  7.3.1独立餐饮场所的建筑物的消防通道、与周围其他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应满足现行消防技术标准。

  7.3.2餐饮场所内部布局应满足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的要求。

  7.3.3附设在其它建筑物内的餐饮场所,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不燃烧体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楼板与其它场所隔开。

  7.3.4设置在住宅建筑底层的餐饮场所,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不燃烧体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楼板与住宅部分隔开。

餐饮场所的安全出口应与住宅部分隔开。

  7.3.5餐饮场所不应设置员工集体宿舍。

  7.3.6厨房与餐厅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不燃烧体隔墙,隔墙上的门窗应为乙级防火门窗。

  7.3.7以闪点≥60℃的柴油等丙类液体为燃料的餐饮场所,应设置单独的储油间,采用防火墙与其它部位隔开,当必须在防火墙上开门时,应设置甲级防火门,柴油总储存不应超过1m3。

  7.3.8设置在地下的餐饮场所应符合下列要求:

  a)不应设置在地下二层及二层以下,当设置在地下一层时,地下一层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10m;

  b)应设置防烟、排烟设施。

  7.4安全疏散设施

  7.4.1安全出口

  7.4.1.1餐饮场所的安全出口数不应少于2个。

  7.4.1.2餐饮场所中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相邻2个安全出口或疏散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

  7.4.2疏散宽度

  7.4.2.1餐饮场所内疏散楼梯、走道的净宽应按实际疏散人数确定,其最小净宽不应小于GB50016、GB50045、GB50098中的有关要求。

  注设置在单层、多层民用建筑内的餐饮场所,其楼梯和走道最小净宽不应小于1.1m;

设置在高层民用建筑内的餐饮场所,其楼梯最小净宽不应小于1.2m,走道最小净宽不应小于1.3m(走道单面布房)或1.4m(走道双面布房);

设置在地下人防工程内的餐饮场所,其楼梯最小净宽不应小于1m,走道最小净宽不应小于1.2m(走道单面布房)或1.3m(走道双面布房)。

首层疏散外门最小净宽不应小于1.4m。

  7.4.2.2人员密集的餐厅,疏散出口的总宽度不应少于通过人数与百人疏散宽度指标(m/100人)的乘积。

通过人数为人员密度指标(人/m2)与餐饮场所建筑面积(m2)的乘积。

餐饮场所的人员密度指标宜为(0.75~1)人/m2。

百人疏散宽度指标一般为(0.65~1)m/100人。

  7.4.3疏散距离

  7.4.3.1餐厅内最远点至最近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