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案例合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285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故案例合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事故案例合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事故案例合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事故案例合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事故案例合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故案例合并.docx

《事故案例合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故案例合并.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事故案例合并.docx

事故案例合并

神华集团某矿洗煤厂“11.23”运输事故

2011年11月23日,神华集团公司某新建洗煤厂试运行期间,发生一起带式输送机卷人事故,造成1人死亡。

发生过程,11月23日夜班该洗煤厂按计划带负荷调试,2点50分239原煤转载带式输送机司机实习生白某再用铁锹清理机尾清扫器下方积煤时不小心将铁锹卷入机尾滚筒,在拉拽铁锹过程中被铁锹把带到正在运行的胶带滚筒里,头部被卡在机尾滚筒与胶带之间,致使胶带跑偏,防跑偏动作保护后胶带停机,调度人员通过集中控制显示屏发现设备停机,立即组织人员现场查看,发现白某被卷入机尾滚筒,抢救人员立即割断胶带,拆下滚筒后将其从滚筒下救出,经确认白某已死亡。

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1:

白某在带式输送机运行的情况下,违章清理机尾洒煤时,铁锹卷入机尾滚筒,在拽铁锹的过程中,被卷入机尾滚筒。

防范措施:

严格执行《洗煤厂安全规程》11.1.4条中,“输送机运转过程中,禁止清理或更换滚筒,禁止清理机架和滚筒上的存煤,禁止站在机架上铲煤、扫水、触摸输送机”的规定。

直接原因2:

:

29带式输送机旋转部位未设置防护装置,致使人员可进入设备旋转部位。

防范措施:

完善带式输送机防护装置,按规范标准加装带式输送机安全防护网、防护罩。

运转部位超过100毫米缝隙的全部加装防护板并张贴安全警示牌。

间接原因1:

该洗煤厂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职能管理部门业务保安责任落实不到位。

防范措施:

新建洗煤厂在运行前必须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业务保安责任制。

间接原因2:

该洗煤厂未执行师带徒制度,安排实操经验不足、缺乏应急处置能力的实习生单岗作业。

防范措施:

对新员工和实习员工要严格执行师带徒制度,严禁安排新员工和实习员工单岗作业。

间接原因3:

该洗煤厂安全培训不到位,岗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预控措施培训针对性不强。

防范措施:

强化安全培训,加强对员工岗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预控措施的针对性培训。

神华集团某矿“8.7”溜煤眼人员坠落事故

2011年8月7日,神华集团某矿发生一起溜煤眼坠落事故,造成1人死亡。

2011年8月7日15:

10,综采队技术员顾某主持召开班前会,会上详细布置了当班工作和各岗位安全注意事项。

当班人员于15:

54入井,工作到17:

15,上段1193—1177溜煤眼被堵塞,下段1177—1155溜煤眼已拉空,1193石门运输机司机云某接到1177溜煤眼闸门工赵某通过1177—1193风眼喊话说溜煤眼堵了,不让往里拉煤,云某停止拉煤后,告诉赵某等待其一同处理,赵某未等云某到现场,也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擅自钻入防护网内违章用钎杆捅溜煤眼,上段溜煤眼存煤突然下落,将赵某连同钎杆一同带入下段溜煤眼。

云某带工具到1177溜煤眼时,发现防护网敞开,未看到赵某,喊话也没有回应,云某意识到赵某可能掉入溜煤眼内,马上通知班长徐某、安全员李某,班长徐某17:

23汇报矿调度室,随后和李某赶往1155溜煤眼处组织实施救援。

于18:

17将赵某救出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赵某违章处理堵塞溜煤眼,上段溜煤眼存煤突然下落,将赵某带入下段溜煤眼内,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防范措施:

处理溜煤眼卡堵现象时,安检员、跟班队领导必须到现场,一人操作,一人监护,操作人员要系好防坠落保险绳,站在安全位置进行处理。

间接原因1:

赵某处理溜煤眼堵塞作业前,危险源辨识不到位,对作业中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

防范措施:

生产过程中遇到特殊作业时,作业前必须进行危险源再辨识,严格执行专项安全措施。

间接原因2:

安全培训不到位,个别员工安全意识差。

防范措施:

加强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培训,强化员工安全意识。

间接原因3:

溜煤眼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下部封堵不严。

防范措施:

完善溜煤眼上口的防护网,防止人员坠入。

神华集团某矿“1.1”煤仓溃水煤事故

2012年1月1日,神华集团某矿+400水平主运输石门煤仓发生一起水煤溃出事故,造成1人死亡。

2012年1月1日早班10点30分,矿机电运输管理人员在+400水平主运输胶带机进行带载运行调试,13.20分左右带载调试运行正常后正当现场指挥人员将要撤离时+400—+450水平煤仓突然发生水煤溃出将现场组织带载试运行的何某、古某等5人冲倒,经过现场自救、互救4人脱险撤到安全区域,此时发现古某未撤出,何某立即向矿调度室进行汇报,矿随机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调度室通知井下其他作业区域人员赶往事故地点进行救援,13点50分公司救护队到矿参加救援,15点20分经救援人员搜救,清理煤泥时在煤仓前方15米处将古某从煤泥中扒出,经现场医务人员检查已无生命体征。

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400—+450水平煤仓内有淋水形成的水煤,带载调试运行时水煤溃出,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防范措施:

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第99条规定:

严禁煤仓、溜煤眼兼做流水道,煤仓与溜煤眼内有淋水时必须采取封堵疏干措施,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不得使用。

应定期组织人员排查巷道涌水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阻断涌水、淋水进入煤仓。

间接原因1:

危险源管控不到位。

对煤仓内存在水煤的危险源虽做出辨识,但未进行全面系统的危险程度分析,对水煤可能溃出造成人员伤害的危险程度认识不足。

防范措施:

全面系统分析、辨识存在的危险源,科学评估风险程度,制定并落实风险管控措施。

间接原因2:

事发前已知煤仓存有水煤,但未安排人员超前处理就组织联合试运行。

防范措施:

作业前,生产单位应组织对作业区域存在的安全隐患经行全面排查、整治。

隐患未消除,严禁组织生产。

间接原因3:

安全培训不到位,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防范意识不足。

防范措施:

加强安全培训力度,强化管理人员风险预控能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神华集团某矿“5.16”火灾事故

2013年5月16日,神华集团某矿21160综放工作面发生一起采空区自然发火事故,导致该工作面停产封闭,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工作面概况:

21160工作面开采每层为16#煤层,煤层厚度8.5米,为Ⅱ类自燃煤层,最短自然发火周期为58天,该工作面走向长1370米,倾斜长280米,每层倾角5-30度,工作面顶板为炭质页岩,底板为砂质页岩,采用走向长壁式全部垮落法综采放顶煤开采。

2010年1月开始回采,该工作面采取以注气氮为主,定期喷洒阻化剂,束管监测,人工采样,预测预报为辅的防灭火措施。

工作面回采900米后遇到落差为20米的斜交断层,导致工作面倾角增大,为减小开采倾角,2012年10月在回风顺槽原巷道距工作面110米处下部施工一条穿层巷道,导致该工作面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断续回采43米,2013年5月16日10:

35分,瓦检员郑某在21160巡检时,发现回风顺槽出现烟气,立即向调度室汇报,调度员立即通知相关矿领导及科室部门,经通风队跟班领导思某现场检查确认,是距工作面66米与上部穿层巷道交叉口处向外发现烟气。

11:

30分上隅角瓦斯浓度为0.1%,CO浓度为12ppm,上隅角出现烟气,11:

36分根据现场确认情况,矿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各作业地点撤人,随后公司及矿相关人员在矿山救护队员的协助下到现场勘查,175#架处CO浓度为10ppm,175#架距上隅角20米处一段CO浓度为50ppm左右,回风巷距工作面20-40米处一段CO浓度为120ppm左右,回风顺槽距工作面66米以外CO浓度为440ppm左右,最大值为480ppm,且有烟雾,初步判断临近上隅角的采空区区域有着火点,着火点具体位置不明。

矿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以下处置:

1.工作面风量由660m³/min调整为220m³/min,降低采空区负压。

2.21160采空区注气氮由每天两班改为三班。

3.安排人员排查21160采空区对应地面地标裂缝,发现多处新裂缝,并于5月18日充填完成。

4.从上隅角附近向采空区着火区域注水,同时在21160工作面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做密闭施工准备工作,由于实施注水灭火未达到预期效果,16日17:

00在21160工作面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开始施工防火密闭,17日12:

00工作面密闭完成,随即从21160回风密闭处进行注液氮工作,截止20日累计注液氮25吨,根据21160束管监测和采样分析数据显示,21160工作面内各项自然发火标志性气体浓度已降到警戒值以下,且浓度已趋于稳定。

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工作面过断层推进速度慢,采空区供氧充分导致浮煤自燃。

防范措施:

回采自燃采煤工作面时必须采取以注浆、注氮为主,喷洒阻化剂等为辅的防灭火措施。

间接原因1:

16#煤层为Ⅱ类自燃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为58天,该工作面6个月仅推进43米,未采取有效防火措施。

防范措施:

矿采掘接续及生产进度安排应结合煤层自然发火特点,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

间接原因2:

采空区上覆地表新出现裂缝未及时检查、充填。

防范措施:

安排专职人员定期检查地表裂缝,发现裂缝,及时安排人员填充。

间接原因3:

采空区束管监测系统未正常使用,没能及时发现采空区发火征兆。

防范措施:

合理布设束管监测系统,按规定使用束管监测系统对监测区域进行检测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处理。

间接原因4:

防灭火管理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对工作面推进缓慢存在的自然发火重大风险辨识、评估不到位。

防范措施:

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系统性危险源辨识,做好风险预控工作。

神华集团某矿“10.8”冲击地压事故

2010年10月8日,神华集团某矿W1143综采工作面,发生一起冲击地压事故。

造成4人死亡,2人重伤。

W1143作面概况:

工作面所在采区煤层开采顺序为由下向上;即先采下区段,后采上区段。

w1143综采工作面上部原始煤层,下部为w1141工作面采空区,区段隔离某柱宽度30米【倾向】该工作面,2010年8月18日安装结束,20日进行初次放顶。

截止2010年10月7日工作面下端头推进度为169.6M。

2010年10月8日值班队长常某组织召开夜班班前会安排当班工作任务,凌晨1:

30分6名作业人员到达工作面开始作业,12名人员在其他地点进行辅助作业。

上午9:

00,当煤机切割第三刀下行至25#支架处时,听到一声沉闷的响声。

架前大量煤体抛出工作面。

突然一片漆黑,粉尘飞扬、风流逆转、气体超限、工作面局部低鼓,下顺风糟转载机段单体折断,巷道严重收缩闭合。

事故发生后支架工崔某立即向调度室汇报,工作面下端头发生大面积冒落,有人员受伤。

9:

10分矿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救援,同时向公司调度室汇报。

10:

35分将6名伤员救出送往地面。

4人抢救无效死亡,2人重伤。

为调查发生事故原因:

在抢险救灾工作结束后“10.8”事故调查组,技术组与专家组于2010年10月10号对该矿“10.8”事故现场进行勘察。

经现场勘察情况如下:

(1):

w1143工作面30#液压支架以下,至下端头刮板机因低鼓整体抬高。

从25#液压支架到工作面刮板机机头处,刮板机严重上仰扭曲。

(2):

工作面14#15#16#18#液压支架立柱,挤压折断;4#至25#支架的“十字”接头连杆全部折断。

(3):

下顺槽端头超前支护30根单体支柱断裂或严重变形

(4):

煤机摇臂折断

(5):

工作面33#液压支架到下端头顺槽50米范围内煤壁全部片帮倾出,大量媒体推向支架放向。

工作面支架前方安全空间被片帮媒体挤死

(6):

下顺槽转载机机头30米范围内巷道整体变形,巷道底板俩帮挤压严重。

(7):

煤机滚筒将支架顶梁穿透

(8):

转载机冲击将下顺槽顶板锚杆外露端撞弯

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该矿井田位于地震带上,W1143综采面以北210米处为DF19,该工作面存在较大的构造应力,具备了发生动力灾害的应力环境。

W1143综采面B4—1煤层硬度相对较大,老顶存在着坚硬巨厚的粗砂岩和细砂岩互层,底板为钙质胶结的粉砂岩,具备发生动力灾害的煤岩条件。

W1143工作面的上覆B4_2煤层已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