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159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docx

《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docx

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

巴市一中2019—2019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试卷类型:

A

说明: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第Ⅰ卷应涂在答题卡上,考试完毕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1.商的晚期,卜辞中常见征伐人方、尸方的记录(人、尸在甲骨文中作为方国名称)。

《左传》亦有“商纣为黎之蔸,东夷叛之”,“纣克东夷而殒其身”的内容。

材料表明

A.商纣残暴无道引发暴动B.商以武力手段慑服四夷

C.商与东夷之间战争频繁D.商王穷兵黩武招致灭亡

2.据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介绍,战国时代黄金已具备货币性质,于是国君对于功臣的赏赐,已不必采用分封土地的办法,开始用黄金货币,赏赐百金、千金的事是常见的。

当时凡官必有玺,一般的玺双是铜制的,而丞相的玺则是黄金制的。

由此说明当时

A.黄金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B.黄金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统治者未采取抑商政策D.分封制度已被彻底废除

3.晋文公刚即位就启用贵族分任内外诸官,“昭旧族……胥、籍、狐、箕、栾、郐、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

诸(同姓)姬之良,掌其中官。

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这一做法

A.反映出分封制度趋于崩溃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

C.表明当时选官唯看家族声望D.说明血缘亲疏决定贵族等级

4.孟子说“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管理者)治之耳。

有贱丈夫(民间商人)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

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A.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B.官府垄断了商业和手工业

C.官府承认私商的合法存在D.开始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5.《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如典作兵器铠甲的考工令、主管炼染的平准令、掌管婢缝制衣服及洗补的御府令、造作刀剑及其他器物的尚方令等。

……仅就少府监来说,就有工匠19800人,将作监有15000人。

据此可知

A.民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巨大B.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

C.民营手工业受到政府的压制D.官营手工业工艺传承的封闭

6.“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适用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儒家纲常名教渗入法律B.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

C.社会逐步走向和谐稳定D.法律与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7.据有关资料统计,唐代前期长江下游18州进贡的丝织品有19种,唐代后期则达38种之多,其中以越州、扬州等地区的发展变化最为突出。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A.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B.南方纺织业发展较迅速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8.公元965年,宋太祖挑选各地精锐编入禁军后,剩下的留在当地组建厢军,厢军数量很大,但不进行军事训练,从事各种劳役,因而也称为“役兵”。

该政策的目的是

A.壮大地方军事力量B.保持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

C.改变“积弱”的局面D.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

9.欧阳修曾描述东京相国寺东笔铺广告“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

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广告中大肆称颂的笔竟然都是“有表曾无实,价高乃费钱,用不过数日”的劣笔。

欧阳修的这些描述从客观上体现了宋代

A.印刷术推动了商业发展B.理学盛行导致了道德滑坡

C.商品经济的发展较迅速D.广告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

10.《朱子语类》载:

“且以饮食言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

然必有义理存焉。

有可以食,有不可食……”这意味着朱熹

A.认为人性本质是恶B.肯定人正当的欲求

C.倡导适当放纵私欲D.特别关注百姓生汁

11.有学者指出,明朝内阁是皇帝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一种行政执行权与决策权的间接结合结构,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

这表明明朝内阁

A.形成了合理的制约机制B.决定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

C.辅政方式有灵活多变性D.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要求

12.在福建馆藏的康熙四十三年至乾隆十二年的33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23件,约占70%,货币借贷10件,约占30%。

在乾隆十七年至道光三十年的131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仅24件,约占18%,货币借贷107件,约占82%。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货币地租已取代实物地租B.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

C.商业发展改变了经济结构D.农民的负担不断加重

13.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政府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

其中,“冲”指地当孔道,“繁”为政务纷纭,“疲”是赋多逋欠,“难”指民风刁悍、命盗案多。

对此划分的合理解释是

A.清代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B.清朝统治仍有贵族等级色彩

C.清朝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特点D.政府以发展交通为首要任务

14.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又规定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如亲王不幸为“奸臣”所害,王府官员和护卫军有权“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

这些规定

A.给以后诸王举兵对抗中央提供根据B.意在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D.有利于官员和护卫军保护亲王大臣

15.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16.《清史十五讲》中写道:

“道光帝1820—1850年在位,他的一生似乎与‘门’有缘……当然其中最核心的是国门——大清门……守门的道光帝恪遵古训,兢兢守成,铸成其一生的悲剧,同时亦为时代之悲剧。

”造成道光帝“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A.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最高峰B.“闭关锁国”政策使清王朝落后于时代潮流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动摇了统治根基D.黄宗羲等思想家的进步思想的冲击

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

“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

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乎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

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B.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

C.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D.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

18.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

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19.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

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20.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

“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

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21.1875年,郭嵩焘奏称: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22.“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23.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

“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

“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24.“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

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

增益新知、焕发生机。

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

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

25.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2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

27.章太炎强调革命党自身的建设,“优于私德者亦必优于公德,薄干私德者亦必薄于公德。

而无道德者之不能革命,较然明矣”。

指出革命者必须“确固坚厉,重然诺,轻死生”,应该做到“知耻”、“重厚”、“耿介”、“必信”,要有“革命之道德”。

他主张

A.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革命的热肠B.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

C.用革命唤醒民众,增进反清的力量D.用文章呼吁团结,增进光复的机会

28.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写道:

“战争的一方日本这时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民族主义使它的政府和人民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起来对付中国;而作为另一方的中国,它的政府和人民基本上是各行其是的实体……中国人民几乎没有受到冲突的影响,政府几乎全部凭借北洋水师和李鸿章的淮军。

”作者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B.国人民族观念淡薄C.军事技术比较落后D.北洋官兵贪生怕死

29.1903年,湖南第一女学堂创办,第二年湖南名儒王先谦纳女学生为妾不成,指使巡抚上折称“湘省女学并无实用,徒为伤风败俗”,导致学堂被清廷查封。

1905年朱剑凡以办“家塾”之名偷办女校,为周南女校的缘起。

这主要反映出清末

A.地方守旧势力与官府勾结B.新政推行在地方举步维艰

C.女学社会基础尚不广泛D.女权兴盛已成滚滚潮流

30.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

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