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丁佤寨一个蜕变和重构中的乡村目的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682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7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翁丁佤寨一个蜕变和重构中的乡村目的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翁丁佤寨一个蜕变和重构中的乡村目的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翁丁佤寨一个蜕变和重构中的乡村目的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翁丁佤寨一个蜕变和重构中的乡村目的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翁丁佤寨一个蜕变和重构中的乡村目的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翁丁佤寨一个蜕变和重构中的乡村目的地.docx

《翁丁佤寨一个蜕变和重构中的乡村目的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翁丁佤寨一个蜕变和重构中的乡村目的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翁丁佤寨一个蜕变和重构中的乡村目的地.docx

翁丁佤寨一个蜕变和重构中的乡村目的地

  

 

  

翁丁佤寨

一个蜕变和重构中的乡村目的地

 

  

 

 

 

 

 

 

 

   

 

 

 

 

 

一概况、历史及旅游资源

沧源县勐角乡翁丁村位于沧源县西部,平均海拔约1500米,属河谷地貌、亚热带和热带的气候类型和典型的立体气候类型。

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划分不明显,干湿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境内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有翁丁梯田、新牙河以及有“天然水库”之称的白云湖等自然景观,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翁丁大寨是翁丁行政村的核心区,亦是村委会所在地。

大寨占地面积为44847.60平方米。

现存历史建筑面积5788.80平方米,占全部建筑面积的91.56%。

大寨常住居民人口共96户528人,全部为当地人。

全村水土丰美,环境宜人,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西南桦、董棕树、红椿、栗木等珍贵林木;曾经有马鹿、豹子、白鹇、蜂猴、猴子、山驴、虎、画眉、杜鹃等珍稀动物出没。

大寨交通还算便利,距南立线国道仅3公里;从国道岔路到寨门已建成弹石路;寨门到沧源县城勐董镇仅33公里,距乡政府驻地仅20公里。

据肖尼不勒老人及原村支书杨艾块讲述,翁丁佤族在翁丁村居住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翁丁佤族起初是从缅甸佤邦绍帕、绍兴等地迁到中国沧源县芒回。

因为缅甸佤族(勒佤)盛行猎头习俗,时常到芒回骚扰当地居民,为了免遭缅甸佤族带来的猎头之灾,杨氏头人就带领族众9户人家迁至现今翁丁下寨居住。

后来人口不断发展,田地不够耕种,头人又带人出去查看地形,发现现今翁丁大寨是块好地方,就安排他的兄弟带领4户人家到翁丁大寨定居,他的兄弟便成了翁丁大寨的头人。

在漫长的岁月中,外氏佤族又不断迁到翁丁大寨,人口不断增加,形成了现今杨氏、肖氏、赵氏、田氏四大姓氏以氏族为单位连片共居的生态村落。

翁丁佤寨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古朴,原始的村容村貌保存完好。

保留佤族传统建筑体系的有寨门、民居、梳头情场地撒拉房、粮仓房、梅依吉祭祀房、木鼓房、守地房等;居民为清一色的佤族,属布绕支系,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

翁丁佤族使用佤语,保留传统的农耕种作和饲养习俗。

粮食作物有水稻、旱谷、玉米、荞、豆类等;甘蔗、茶叶为当地的经济作物;传统手工业有纺织、印染、竹编;传统饲养业主要是圈养猪、鸡、牛等。

翁丁佤寨至今仍保留着民族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村民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赛玛教,生活礼仪以茶待客;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实行一夫一妻制和计划生育;丧葬习俗实行土葬;使用佤历(以太阳年和朔望月相结合的阴阳合历);现还保留的传统节日有:

护寨节、播种节、新米节;生产生活习俗有采集习俗、饮食习俗、服饰习俗、建筑习俗、丧葬习俗、婚姻习俗、节庆习俗、祭祀习俗、剽牛习俗、拉木鼓习俗等;保留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体育活动,春节时全寨男女老少集中在寨中心广场围着寨桩跳葫芦笙舞、摆舞。

翁丁佤族在节庆和农闲时开展传统体育比赛,参与人数达60%,项目有射弩、摔跤、高跷踢架、打陀螺、磨秋、打水枪等。

目前传承方式主要以口耳相传,耳濡目染。

翁丁佤族村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佤族传统建筑群村落。

从地理地形上看,翁丁坐落在小山脊上,翁丁大寨坐北朝南,整个寨子形似大椅子,周边有连绵的大山相围。

据寨中的老人相传,老祖先来定居前看过风水,认为这是个好地方,因为从东南部山体横生一座形似盘龙的连绵小山体,老祖先认为若在龙脊上建寨,子孙就会兴旺。

从前寨门入寨,寨门两侧是高大的古榕树,左上部是寨主的居房和部分村民居房,正对寨门的是民俗广场,场边竖有神秘的牛头桩,边端建有民俗博物馆和佤王府供游人观赏,广场下方是大片民居,寨桩以及撒拉房设在这片民居中央,寨侧设两道门,通向神林,寨脚又设一道门,通向祭头林和墓地。

寨边离居房稍远的地方建粮仓房。

翁丁大寨民居建筑具有古朴大方的传统特色,杆栏式建筑与壁落地房布局得错落有致。

寨中沿袭古老的头人制,头人掌管寨中民俗活动等事务且负有解决寨内寨外纠纷、抗击外来入侵的责任。

寨中杨、赵、肖、田等姓氏以氏族为单位连片居住,形成一个大的整体,并与周边保护良好的竹林、古榕树等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二旅游发展

2005年1月县里设立原生态民族村落保护与开发管理委员会并进驻翁丁村。

管委会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支持下,通过与旅游局的协作,充分动员村寨居民,与村委会、村党支部相互配合,完成了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或目的地必须完成的各项基础工作。

景观与民俗活动的恢复与建设——茅草屋和寨门的修复、恢复,兴建厕所;拆除并搬迁村公所、学校,拆除粮管所、制茶所;兴建打歌场、剽牛场、女身图腾柱、牛头桩、铁匠铺;完成神林的规划与保护,恢复剽牛与拉木鼓等民族民俗祭祀活动。

基础与配套设施——完成了翁丁大寨“村村通”闭路电视工程、消防和人畜饮水工程以及大赛及周边绿化工程;建成民俗陈列室和村卫生室。

组织建设与村民参与——方艺突击队、魔巴队,甄选农家乐家庭,佤王府老人值班制度,联防队,导游培训及值班制度,打歌、拉木鼓的村民安排(轮流出工)及考勤及分值计算制度等。

2006年5月翁丁大寨开始对外试营业。

截止到当年12月末,翁丁佤族原始村落景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近3万人次;实现各项收入8.309万元,其中门票收入3.068万元[1],但各项支出高达80多万元。

据当地旅游部门调查,客源结构中当地游客(临沧市)占58%,外地游客(临沧市以外)占30%,海外游客占12%。

外地游客中,32%来自滇中地区,20%来自滇西地区,17%来自滇西北地区,13%来自滇西南其他地区,10%来自省内其他地区,剩下8%来自省外。

游客停留与消费情况为:

游客在翁丁停留的平均天数为0.50天;每个游客的消费总额约120元,其中餐饮20元,交通60元,门票25元,其他15元。

三研究方法

2006年5月、2007年4月和2008年4月,作者三访翁丁。

之所以有后续的两访翁丁,主要是有两个考虑:

一是尝试观察一年来该村因旅游而产生的变化,重点包括景观地理、管理与开发模式以及居民认知这三个方面的变化;二是针对第一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尤其是最突出的茅草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这两次调查中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深度访谈。

访谈对象主要包括临沧市和沧源县旅游部门负责人、原生态民族村落管委会负责人、佤山旅行社负责人、村主任、村支书、部分村民(包括经营户和普通村民)。

访谈问题与提纲根据访谈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

·问卷调查。

对翁丁大寨共98户[2]村民逐一进行了入户调查;而游客方面,主要选取的是市外包括国内国外的较远程的游客(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根据观察发现,本市县境内游客对佤文化及其景观有些习以为常,吸引力并不明显)。

由于这部分游客的比例目前还不大(如前述),选择的余地也不大,样本量也就不大,只有75份。

针对茅草屋及民房改造所做的则是抽样调查(98户村民按4组合计抽取24户)。

·参与观察。

包括参与村民日常活动、旅游演出、村民会议等活动,对游客游览过程的全程参与观察,并以日记和照片形式记载观察内容。

·内容分析。

分析对象包括沧源县历史档案资料、近期出版的有关翁丁的各类书刊文献、相关的宣传促销资料(包括纸质的和多媒体的)。

四结果与讨论

1.对发展旅游的认知与态度

不同群体由于所处地位不同,观察视角不同,所获利益和所受影响不同,因而对该地方发展旅游的感知和态度也就不同。

翁丁与大多数旅游目的地一样,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居民(村民)、政府、游客以及经营商。

有些特别的是,政府直接参与了旅游的供应与管理,暂时没有旅游开发商,参与经营的只有佤山旅行社,而且地位较为次要;就居民而言,虽然自2005年翁丁作为旅游目的地对外开放以来态度有所变化,但总体依然是支持的,具体参见图5-1。

这其中的差别和变化主要与利益分配及见识多寡相关:

村民从旅游中获得的利益普遍不多,近年也没有多少增长,而且差距较大。

一般说来,获益越多,对旅游活动、旅游开发越支持,见识较广的村民对旅游的感知更倾向于正面,更支持旅游发展(村民的直接旅游收入见图5-2)。

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继续保持目前这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村民总的感知和态度可能会转向负面(后面的茅草屋问题将可证明)。

政府是翁丁旅游开发的主要推手和投资方,从与旅游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直接负责的管委会领导的访谈中不难发现,他们对近三年来的发展成就感到鼓舞。

图5-1村民对旅游活动的态度

另外,他们也对未来充满迷茫:

一是对投资回报没有把握;二是对招商引资不成功感到有压力;三是对进一步的资金投入的来源不确定;四是对如何开发、经营与管理翁丁没有明确的思路;五是对村民在旅游开发与管理方面没信心、不信任。

正如笔者2008年4月访谈的县旅游局负责人所言,翁丁目前主要是打造品牌,主要体现社会效益。

由于近年来翁丁宣传促销力度较大,加上游客的口碑效应,来访人次的确逐年增加。

这一点村干部、管委会、旅游局一致认可。

但村民与旅游相关的收入并没有逐年增长。

同时,游客对翁丁的景观特色和村民的好客度还是满意的,但多为半日游,没有太多地方可以逗留、花费,有不能尽兴的感觉(游客相关感知见图5-3)。

对佤山旅行社而言,它的接待能力、知名度都有限,翁丁也仅仅是它所组织的旅游线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贡献不太大。

其负责人倒是忧虑翁丁如果交给外来投资商开发可能会加快失去原有风味(特质)。

图5-2翁丁村民旅游收入分布

图5-3游客对乡村旅游各要素的感知

2.举棋不定的经营管理体制

翁丁究竟应当如何管理,县里一直举棋不定。

但村里人似乎更喜欢管委会。

由于管委会常驻村寨,与村委会、村民接触频繁,沟通较为充分(特别是第一任管委会主任,深受村委会及村民的欢迎和好评),双方合作和配合相对是成功的。

在村民方面,普遍将管委会视为政府在村中的代表。

这里必须特别强调的是,阿佤山地区虽然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时间较晚,但对党和政府的朴素感情和信任可能要远胜于内地及其他相对发达的民族地区,对政府的政策都比较信任,同时对政府有较强的依赖感。

2007年12月前后,县政府基于多种考虑,撤销了管委会,由旅游局直接负责翁丁村的旅游开发经营(巧合的是,旅游局主要负责人也同时作了调整)。

局里指派一名副局长专门负责翁丁工作,安排了专车,同时局里还安排翁丁村原党支部书记(因年龄关系2007年已经从支书岗位退下来)杨艾块负责村里与旅游相关的日常事务。

局里还将原管委会驻地承包给了一农户作为佤家乐之用。

但这一切,包括管委会的撤销、撤离,并未与村委会、村党支部协调或通气。

这种管理方式或体制的转变在县政府和旅游局看来似乎影响不大,还节省了人力和开支。

的确,正如村长所言,由于目前村民对旅游依然抱有普遍的支持态度,加上原管委会与村委会、村民互动中已经形成的制度和行为习惯,翁丁村的旅游还能维持现状,甚至由于宣传推广的累积效应,游客还在逐年增加。

这种转变的影响在村委会、村民和游客看来都是实在的。

在村委会和村民方面,由于管委会撤走了,对旅游的直接政府管理已经不存在,积极性和信心已经受到影响;老支书已经不在职,影响力下降,对村民的号召力有限;由于缺少从前的整体部署和安排,村里的卫生经常会有问题(村主任语)。

特别重要的是,虽然村里有老支书坐镇,但由于与村委会没有直接联系,旅游局所代表的县政府与村里沟通协调的渠道中断了(奇怪的是,在翁丁旅游开发中,勐角乡政府的作用似乎根本不存在)。

举一个实例,老支书正是考虑到村里整体的环境卫生问题,准备以每月400元的工资从每一组中抽调一人担负此项工作,但此事村主任兼支书却一点也不知情。

这种事件一旦多起来,不和谐甚至冲突就难以避免(村主任已表达了强烈不满)。

一旦村里真的不配合甚至唱反调,翁丁旅游的开发经营将难以为继。

在游客方面,由于没有人直接地、有权威地负责,导游的值班制度也没有得到像以前那么严格地执行,客人进村常常无人迎接,有些受到冷落的感觉;村寨里边显得冷清了许多,热情好客的佤族文化难以直接感受和体验。

研究证明,管理与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