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61658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

WORD格式整理版

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

考点1:

物质资料生产

1.定义:

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

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如原始森林的树木、矿石、棉花、钢铁。

考点2:

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变革:

(1)定义:

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2)两大要素:

人(劳动者)和物。

(3)主要标志:

生产工具的变革。

2.生产关系的变革(又称社会生产关系):

(1)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4)生产方式:

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可以概括为:

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变革

考点3: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

(1)社会经济制度:

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

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

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考点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

(3)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

<1>造成生产力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2>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制性的暂时调节。

考点5: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1.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概念:

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2.商品经济的概念和产生的基本条件

(1)商品经济的概念: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3.人类社会的三次分工

(1)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商业分类出来。

4.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

(1)简单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目的在于满足生产者自身的消费需要。

如: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发达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占统治,资本家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增值资本,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考点6:

市场与市场体系

1.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2.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

它包括:

(1)商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2)生产要素市场:

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市场。

3.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

(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

(2)经济联系功能

(3)利益关系调整功能

(4)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

(5)社会评价功能

考点7: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区别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活动方式。

(2)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

用的商品经济。

考点8: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1.资源的稀缺性:

社会资源的不可缺少性和有限性

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经济体制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并且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

(2)同一经济制度可实行不同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制度可实行相同经济体制。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内容

11

12

13

商品的基本属

性和本质特征

单选:

2

单选:

1

货币的产生和

职能

单选:

1

多选:

1

多选:

1

单选:

2

价值规律及其

作用

单选:

1

考点1: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其中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

2.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存在于同一商品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两者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成为商品。

(2)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或者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考点2:

劳动的二重性

1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2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其中,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考点3:

商品的价值量

1.定义: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

2.决定因素: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但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社会价值是在同一部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形成的,是商品交换的依据。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考点4:

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1.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经历的四个阶段: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2.货币的本质: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充当商品交换媒介。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3)贮藏手段:

独立的价值及财富的一般形式,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4)支付手段:

支付赊销或债务的单方面转移,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

(5)世界货币:

跨出国内流通,一般是贵金属,少数国家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考点5:

货币流通规律

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影响因素:

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考点6: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

(2)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但价格还要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内容

11

12

13

资本主义的历

史发展过程

垄断资本主义

单选:

1

单选:

2

单选:

1

资本主义发展

的历史趋势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的建立

单选:

1

考点1:

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度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

考点2:

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区别在于国家是否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

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五个方面)

(1)垄断占统治地位,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了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的产生;

(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

(3)资本输出成为典型的经济现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

3垄断组织、垄断资本

(1)垄断组织:

指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或大企业联合。

(2)垄断资本:

垄断组织拥有的资本就叫垄断资本,垄断资本是通过垄断组织来实现的。

4.垄断利润

(1)垄断利润:

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来源:

垄断组织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存在于垄断组织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组织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考点3:

金融寡头

1.银行业的垄断和金融资本

银行和工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进而形成了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即金融资本。

2.金融寡头

(1)金融寡头又叫财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

(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

考点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做的局部调整。

2.主要形式:

(1)国有企业

(2)垄断资本(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3.实质:

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缓和社会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利润。

考点5: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基本不考)

考点6: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基本途径

(1)没收官僚资本;

(2)改造民族资本(和平赎买)

(3)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历年均未考查)

考点1: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和目的

1.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根本任务: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考点2: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两层含义:

(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必须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

(4)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