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6355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档格式.docx

《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档格式.docx

  1.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

  我国流通业现代化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

中部地区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经过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中部地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化流通方式,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都已经出现。

流通业由单一的百货店发展成为以百货店为主,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相继崛起的流通格局。

  2.商品市场化程度与流通产业竞争度不断增强

  中部地区商品流通的市场化程度从商品通过市场销售的比例、价格形成机制、多元化流通格局、商品市场成熟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情况等因素综合衡量,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目前,中部地区绝大部分消费品和农副产品的流通已经完全放开,企业自主采购、自主定价、自主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渠道并存的流通格局已经形成,商品价格基本放开,市场交易透明度、开放度、公正性不断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且越来越大。

同时,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中部地区流通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不仅存在着不同企业、不同所有制、不同业态之间的竞争,还有来自境外实力雄厚的国际商业集团的竞争。

从销售增长率看,国有和集体流通企业销售增长缓慢,而私营、联营、股份制及外商投资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长迅速。

从不同业态的发展来看,大型商场销售额继续下滑,而连锁店、便利店、超市、专卖店、仓储式商店等新兴业态的销售额普遍呈快速增长趋势,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3.产业组织化与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随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的发展,流通领域各项改革逐步深化,部分流通主体及流通企业正在向市场化、大型化、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竞争实力逐年提高。

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功能与带动作用较强的重点骨干市场。

目前,中部地区各类商贸集团大量涌现,出现了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如徽商集团、合肥百货大楼、武汉中百集团、武商集团、友谊阿波罗集团等。

这些集团成为带动中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骨干和龙头。

在2010年中国连锁百强名单中,中部地区有15家企业榜上有名,具体见表1。

  4.流通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流通现代化以电子信息、自动化、现代营销和管理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基础,以流通设施、流通体制、流通方式与组织形式创新为主要内容,以流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目标。

近年来,中部地区流通现代化步伐加快,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发展较快,这一点前文已经概述。

二是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

近年来,武汉、南昌、长沙等地以信息化带动传统商业改造,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并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流通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RS)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费用,使企业面貌大为改观。

 

  与之相应,商业设施投资规模与建设不断发展,各种商品交易市场、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加工储运中心相继建立,在流通中的作用开始显现,物流体系建设正在带动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业发展。

新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的采用,使流通作业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

流通业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柜台销售、经验性管理逐步转向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营,行业资金与技术含量有所提高。

  5.物流业发展比较优势日益明显

  中部地区具备大物流发展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这为中部流通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由于中部地区地处中国腹地,纵贯南北,承东启西,居于周边辐射的良好区位,战略位置显著。

中部地区还具备一定规模的物流基础设施与运网布局。

经过多年建设,中部地区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信、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为物流产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中部六省也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水陆交通干线和中转换装中心,公路、铁路四通八达。

在仓储设施方面,除运输部门的货运枢纽和场站等仓储设施外,中部地区商业、物资、粮食等行业中的仓储设施相对集中。

近年来,仓储设施建设年投资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物流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二、中部地区流通业存在的问题

  1.流通业发展的思想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受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部地区同全国一样,“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且至今尚未完全转变。

目前,中部地区很多省份和部门,包括政府政策机构在内,还没有完全转变轻商思想,在结构调整中只求速度和政绩,不求质量和效益,不断加大对制造业的投入力度,而不肯在改善流通业环境与制度等方面加强政府应有的职能和作用,普遍认为“上经济就是上工业,上工业就是上(传统)项目”。

显然,这种“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想极大地阻碍了中部地区流通业的发展,阻碍了流通业在结构调整中应有的导向作用。

  2.流通现代化和新型业态发展相对缓慢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流通现代化发展进程缓慢。

中部地区的批发零售业、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业、旅游娱乐业等经过多年发展,正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

但目前中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缺乏催生超级市场、仓储商场、购物中心、网上购物等新型业态出现的良好土壤,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产业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业态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

中部流通经济的发展分工较细,在新业态赖以生存的运输、商品保管等方面缺乏安全性、准确性和便捷性;

商业机构再投资兴建仓库、购买运输设备是不经济的;

运输、保管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目前中部商业尚不完全具备大规模投入使用诸如托盘、集装箱、低温冷冻运输、配送中心等的能力。

物流系统化与社会化问题是知识经济对中部地区流通产业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3.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

  中部地区不仅市场整体规模小,且流通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低,规模经济效益也不显著。

中部地区流通产业大多以独立性较强的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全国性的大型流通企业,更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这对知识经济时代无国界商贸活动的开展极为不利。

通过资产重组组建的商业企业集团除少数几家绩效较好、竞争力趋强外,大多数企业集团仍然面临许多深层次问题的困扰,市场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日渐萎缩。

从横向比较看,即使进入2010年度中国连锁百强的15家中部企业,无论在资金、技术还是规模方面都无法与苏宁电器集团、国美电器有限公司相比。

在中部地区排名首位的安徽省徽商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销售总额为405.20亿元,而排名全国首位的苏宁电器集团2010年销售总额为1562.23亿元,两者相差3.86倍。

中部地区流通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与经营获利能力的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流通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不显著的原因主要在于,规模经济壁垒低、产品差异不明显以及较为落后的流通企业管理水平和相对不足的物流设施等。

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的规模扩张。

  4.中部各地区行业封锁与垄断现象严重

  中部地区流通业存在着严重的地区性和行业性的市场条块分割现象。

地区性和行业性的市场分割一直是阻碍中部地区统一市场形成的重大制约因素,一些农产品、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跨地区、跨行业的自然流程屡遭割裂。

各省物流割裂的状况更为严重,物流管理较为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政策平台。

在宏观经济紧缩时期,这些问题尤为突出:

市场供应紧张时,地方政府制定各种措施防止并严禁紧俏资源外流,各地抢夺资源的“贸易大战”层出不穷;

市场销售不畅时,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的办法强制企业退出市场,造成了市场建设中的部门分割、地方分割、行业分割。

  大量重复生产和建设,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新产品的积压。

地区封销不仅影响了中部地区资源的合理流动,也加剧了全国性的市场流通不畅,还严重削弱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功能,导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恶化。

  城乡分割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城市,大型商场过多过滥,带来社会资源浪费,引发恶性竞争,导致大型商场经济效益普遍下降;

在农村,缺乏有效的现代化流通方式和市场形式,无法连接农村的产销,农村市场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正是由于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缺少一个总体规划,导致其流通业发展目标不明确,缺乏权威的统一管理,流通企业规模偏小,部门与条块分割、行业垄断及地区封锁现象严重,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市场建设滞后。

因此,从总体上看,中部地区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中部大市场。

  5.物流技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较低

  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小,设施结构、运输设施布局不尽合理,且交通运输网络化程度不高,路网布局不完善,导致东西流向的交通不畅,铁路和高速公路尚未沟通和形成能力。

由于缺少干线间联络线,不利于路网运输机动性,不仅不能吸引更为广阔的腹地,而且不利于在缩短运输距离的基础上组织合理运输。

同时,各种运输方式市场范围交叉严重,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各干线之间、干支线之间以及线站与港站之间,存在彼此脱节、互不衔接的现象。

在主要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交通运输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同时,中部地区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不足,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明显落后。

由于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不同运输方式的装备和物流器具之间标准不一致,严重影响了各物流功能与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严重影响了物流效率的提高以及中部地区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中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发展的程度与流通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发展中部地区流通业的对策研究

  1.中部地区经济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部地区经济所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主要表现为:

我国正处于“五化并举”、“两化融合”、“两型社会”的发展机遇期。

这里的“五化并举”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

“两化融合”指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用工业化带动信息化;

“两型社会”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试点。

其中,“两型社会”已经在中部地区武汉“1+8”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经济带率先试点,在中部地区探讨低碳超市、节能商店、未来商店、智能物流、智能家居具有重要意义。

  2.更新流通观念,调整流通布局

  调整中部地区流通发展布局,要围绕构建中部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总格局,突出增长方式转变,坚持扩大开放与改革创新,坚持结构优化。

在此基础上,中部地区流通业的发展要制定预期目标与实施措施。

具体来说,要通过发展使中部地区流通业各组成部分的增长速度达到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从增速上填平与全国发展水平的落差,其中某些领域,如现货与期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发展建设,粮食及鲜活农副产品市场建设,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交易市场建设,有色、黑色金属交易市场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交易市场建设,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现代中药、新材料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应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流通经济的新亮点。

到2025年,中部地区流通业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部分项目的排位居全国前列。

  在流通发展的区域布局上,着力于合理分布市场主体功能区,即依据地理交通优势、产业特征、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合理确定中部区域大中城市的市场功能定位,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协调的整体区域布局。

要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市场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形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功能强劲的物流枢纽。

要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对次区域中心城市,可突出流通业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布局,形成次物流枢纽城市。

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就认为,现代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聚集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流通业的发展带动中心城市的发展。

  一些具备国际化、集团化发展前景的大型流通企业,如徽商集团等国家前一百位的企业,要尽快实现资产扩张,走跨国经营道路,参与国际流通分工与角逐。

中部地区流通布局的调整,要与实施对内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既要融入国际经济合作大潮,也要融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勃海湾经济开发带和西部大开发中。

省际间应相互开放,扩大临江、临线、临边开放,构建网状开放格局。

同时,省际间、区域间要加快合作,建立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3.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

  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要按照“大进、大出、大平台、大网络”的要求,以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为重点,大力推进流通方式创新,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营销和管理技术为支撑的流通业现代化。

提高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是中部地区提升流通产业素质、充分发挥流通对经济拉动功能的必由之路。

  电子商务是21世纪贸易发展的趋势,它对批发与零售业乃至流通企业组织与方式是一场巨大而深刻的革命,依托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当今流通业发展的方向。

目前,中部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电子商务使用面不广,规模不大,电子商务网络运行环境有待改善,电子商务票据法律与数字安全问题颇多,尚待解决,电子商务发展需要推介和引导。

一是做好电子商务发展基础性工作,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是开展电子商务应用试点与示范工程,探索电子商务与传统流通产业相结合、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推广网上查询、订购,网上交易、支付,促进企业之间开展电子商务;

三是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网上交易原则,规范网上交易秩序;

四是推进电子网络服务社会化,提供面向终端用户的接入服务和面向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nternetContentProvider,ICP)的全面服务,推进国内网站之间的联营与国际电子商务之间的合作。

  与发展电子商务同等重要的是开展现代物流。

加快培育中部地区物流市场,利用现代物流手段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供应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部地区物流资源分散,物流专业化程度不高,粗放经营普遍,物流成本较高,这是一个共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部地区商务乃至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潜力巨大,必须按照物流社会化、现代化和生态化的目标,加速现代物流业发展。

  一是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中部地区要依据自身区位、交通、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统筹物流设施建设,根据市场辐射或经济地理区域的不同和物流设施层次发展的需要,打造物流枢纽城市、物流产业园区、现代物流中心和企业配送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物流供给不足的“硬缺口”。

同时,加强中部协调,避免有可能出现的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现象。

  二是优化物流管理。

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物流主管部门应引导物流企业制定管理制度,规范物流行为,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物流企业调整经营组织结构,充实高效物流部门,剥离低效物流部门。

  三是推动“第三方物流”发展。

从事运输、仓储、货运代理服务和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允许视需要和能力,延伸物流服务范围和领域。

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领域。

调整政策,鼓励物流跨区域经营。

培育大型物流企业,组建大运量、专业化物流集团,提升竞争能力和物流水平。

  四是加快物流标准化进程。

政府部门在制定物流发展政策和措施的同时,要重视物流标准化工作,制定物流用语、计量、技术数据、作业、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化指标,并对原有通用性标准进行梳理、修订和完善。

  五是加快中部地区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是生产力和居民消费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中部地区连锁经营经历了外部引进、政府推介两个发展阶段后,目前已经进入连锁企业联合、重组、调整、规范、快速扩张阶段。

推进中部地区连锁经营发展的措施,一是在对超市、百货、便利店等进行规范和完善的基础上,开拓新业态,从单一的零售、餐饮业向工业、农业、服务业、文化教育业等多方向发展,提高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

二是建立健全配送体系和信息技术,为连锁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以规范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标准化服务为核心,提高连锁经营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4.整顿和规范流通市场秩序

  改善中部地区流通环境,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流通网点布局和建设,使流通网点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新型业态发展与传统流通业态改造、大型流通业建设与中小流通业生存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布局,方便群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适应现代流通发展的需要,体现地域特色。

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建立可靠的监管、监督、诚信、自律支撑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新秩序。

有关流通业法律政策的制定要结合中部地区流通业实际,要求能够推进流通业发展,积极引导消费。

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及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价格合理、标准规范的规章制度,打击遏制欺行霸市、造假冒牌、低价竞销、垄断经营、不正当竞争等行为,严格保护商标、专利、出版、著作等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倡导品牌意识,发展品牌经济,保护创新者利益。

  要加强流通领域标准体系建设,严格实施国家相关标准,实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和服务。

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流通运行机制。

中部地区要努力促进市场主体的公平化和市场待遇的公正化,完善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人员出入境和农民工进城、货物通关和流动制度,清除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外来企业设限设卡的歧视性措施。

政府流通管理制度要透明,程序要规范,运转要协调,行为要廉洁,奖惩要公正,速度要高效,要提高协调与服务功能。

  5.深化流通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部地区流通改革与对外开放滞后,这是不争的事实,是造成中部与东部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流通业对外开放,是发展和提高中部地区流通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流通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关键。

  当前中部地区流通业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国有流通企业的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建设,实行资产重组,鼓励各种资本参与企业改组改造,激发企业活力,提高赢利水平。

  二是对中小微型流通企业,大力提倡开放搞活,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信贷、物流服务、人才培训、信息传递上给予大力支持,增强其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鼓励中小流通企业参与批发主导型或零售主导型自由连锁,实现联合采购,平稳价格,疏通产、供、销关系,加强协作共赢。

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中小流通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开展流通与其他业务。

  三是对大型流通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借助自身在品牌、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托管、承包、特许经营等办法,尽快实现资本增值与规模扩张,做大做强,实现跨跃式发展。

要支持大型流通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跨国并购,开发境外资源,输出有形或无形的资产、品牌、信誉和技术,发展跨国经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要进一步扩大引进、消化、吸收、嫁接国际先进商品流通模式、先进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提高中部地区流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促进商品市场在交易规则、方式、手段上与国际市场有效接轨。

要支持中部流通企业扩大利用外资,促进流通企业与跨国商业流通企业合资合作,发展加工贸易,改善基础设施和网点布局。

中部地区流通企业利用外资的重点是引进国外先进的营销方式、经营理念和流通技术,推动流通企业融入跨国零售企业的全球销售网络,带动中部地区的出口。

  6.整合中部地区流通资源

  在中部崛起的大形势下,没有中部地区流通资源的有效整合,就没有中部地区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格局的形成。

整合流通资源,从政府层面来看,主要是要从改变工作职能入手,打破地区封锁、市场垄断,废除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改变职能交叉,建立共同协商、互通有无、互利互惠、长期合作的施政机制;

从企业层面来看,要在市场、信息、设施共享的基础上,开展多边、双边合作,鼓励企业间生产要素的流通互融,实行跨省的商务活动与资本运作,联合构筑流通企业,联合开展国际国内贸易,联合进行科技攻关。

  各地物流园区建设是物流资源整合的产物,应充分发挥其在推进物流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多种物流资源、设施和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在园区集中布局,有利于物流企业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按照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组织物流活动,发挥互补性优势和整体优势。

各地应在提升现有物流园区功能基础上,规划建设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功能强、长效利益好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引导物流企业进园经营。

内外贸一体化是统筹内外贸管理,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形成大流通管理体制与工作格局的重要改革成果,中部地区要按照市场经济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要求,从观念、组织、制度上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

当前,中部地区内外贸一体化流通企业的培育可从下列工作做起:

  一是发展以贸易为主业,兼具多种功能的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的综合贸易公司,或组建以优势工业(农业)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以出口贸易为龙头,工业(农业)、流通、科技相结合的跨国公司。

  二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培育具有竞争实力的连锁零售企业集团,实现国际化经营。

  三是放开市场准入,以信息引导、社会化服务、政策扶持,推进内贸企业经营进出口业务,鼓励外贸企业进入国内流通,并在配额、许可证发放和出口退税、信贷支持上一视同仁。

  注释:

  ①中部六省指河南省、山西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

六省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10%,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等,油料占全国的40%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