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金卷高三下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633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金卷高三下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金卷高三下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金卷高三下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金卷高三下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金卷高三下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金卷高三下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五.docx

《河北省衡水金卷高三下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金卷高三下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五.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金卷高三下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五.docx

河北省衡水金卷高三下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五

衡水金卷2019年高三第二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五)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一直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

国学大师柳诒徵在其《国史要义·史原》中说:

“伦理者,礼之本也;仪节者,礼之文也。

”可见,仪节与伦理道德是“形”与“神”的关系,它们彼此相互依存,那些看似繁复而琐碎的仪节是古人意味深远的文化设计,其中蕴涵着极强的道德意蕴。

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帮助个体顺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同时,又引导其进入礼的社会语境,正所谓“二十而冠,始学礼”。

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来启发和教育个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

根据《仪礼·士冠礼》载,士阶层以上的贵族男子到20岁时,要在宗庙中举行冠礼:

主要由给冠者加冠、取字等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仪节组成。

古人认为冠礼是对青年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繁复仪节都有特定的意义赋予,以此来教育和启发个体。

加冠仪式的每一个具体的仪节都隐藏着道德教化的价值指向和极强的道德意味,正如王静安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

”“束发”,含有“约束”之意,表明冠者要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

而改变衣着,是期望冠者明确社会角色,明确责任与义务,注重自外而内的修养。

在加冠过程中,由主宾依次将缁布冠、皮弁和爵弁三种冠加于冠者。

加“缁布冠”,表示开始成人,从此拥有治权。

加“皮弁”,象征青年人从此要有承担捍卫国家安全的责任与义务。

加“爵弁”,表明冠者从此有参加祭祀的特权。

而给冠者取字,是强化对他的人生期许。

晚清经学家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论述:

“古之圣人制为礼仪,先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非故以此为束缚天下之具,盖使人循循于规矩。

”由此可见,圣人制定礼仪的目的不是束缚人,而是希望通过对身体的规训养成道德习惯和道德自觉。

传统社会把伦理道德化解在各种礼仪之中,礼是个人修养、修身的器具。

《论语.季氏》云:

“不知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

可见,在传统社会,知礼和学礼是修身的基础。

在文化传承方面,通过具体的仪式活动,如“加冠”仪式之类,传输、培育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中华文化之“神”由此借助于礼仪之“形”而源远流长。

对礼的遵从,也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中华礼文化也因此绵延至今。

(节选自《中国古代冠礼的道德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之本、礼之文”是说伦理道德是礼的根本精神,而仪节是礼的外在形式。

B.“冠礼”被称为“礼之始”,这彰显了它在中国古代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C.“冠礼”寓意冠者的期望,也表明他此后能享有成人的权利并承担成人的责任。

D.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是指仪节具有道德教化的目的和道德意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礼”到“德”,逐步把论证推向深入,阐述了礼仪与道德的关系。

B.第一段总说礼的重要性及内涵,引出对中国古代冠礼的道德意蕴的深入剖析。

C.第三段引用皮锡瑞的论述证明制礼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成道德习惯和道德自觉。

D.本文通过日常礼仪与冠礼仪节的对比,论述了冠礼的象征意义和教育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冠礼的具体过程严谨而复杂,这表明冠者的冠礼在古代受到的重视程度。

B.冠者穿上新的衣冠,通过外在形象的改变,达到了改变其内在德性的目的。

C.个体道德实践过程也是遵循礼的过程,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道德自觉。

D.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

遵从礼就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

【答案】1.C2.D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C项,“冠礼”寓意冠者的期望”错误,是三种冠礼表达了家庭和社会对冠者的期望。

该选项分析不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D项,“本文通过日常礼仪与冠礼仪节的对比”,属于无中生有。

该选项分析不正确,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B项,“通过外在形象的改变,达到了改变其内在德性的目的”错,原文是说这是冠礼的目的,而不是判定冠礼之后就能改变内在的德性,属于说法绝对化。

C项,“个体道德实践过程也是遵循礼的过程”错,原文意应该是个体遵循礼的过程也是道德实践过程,属于语意颠倒。

D项,“遵从礼就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错,原文是“对礼的遵从,也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选项将语意扩大。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984年6月,一封《穷山村希望治穷致富》的来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反映了赤溪村22户畲民贫困的生活状况。

由此,官方启动全国规模的扶贫工作,赤溪村也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当年的赤溪村村民过着“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艰辛生活。

1995年5月,下山溪22户畲民成为福建省第一批“造福工程”实施对象。

历经30年的扶贫生态旅游的开发,赤溪村实现了由深山穷村到美丽畲寨的幸福嬗变,走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之路。

这个畲家村寨已获评为福建的“省级生态村”,村中,畲家茶叶店、畲家民宿,鳞次栉比。

不少畲民还将土地出租或入股农业合作社,自己到旅游公司上班,过上了一手收田租、一手领工资的新生活。

数据显示,2014年,赤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674元,是1984年166元的70.3倍。

(选自“中国新闻网”,吕巧琴、叶茂《赤溪村的幸福嬗变》)

材料二

某山乡需要补选乡长,县委考察组到各村组听取意见时发现,群众对一名年轻的乡长助理赞赏有加——小伙子虽然嘴上没“毛”,但办事扎实,群众关系特好,人称“狗不咬”乡长!

他走村串户,常年泡在群众中,村民家的狗不咬他,反而摇头摆尾欢迎他。

结果,他顺利当选为乡长。

“狗不咬”干部当选乡长说明,让基层群众当“考官”,是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具体体现。

新时代农村农业加快发展,需要乡镇干部走到群众中去,感受变化、了解诉求、寻找对策。

只有真正成为群众的身边人,常见、常聊、常惦记,才能经得起“狗咬不咬”这个最朴素、最直观的检验,有素质,有能力,才能成为新时代乡镇工作最需要的干部,才能带领穷山村群众脱贫致富。

(选自“共产党员网”《“狗不咬”干部当乡长》)

材料三

郭祖彬,56岁,是河南封丘县王村乡小城村农民。

年轻时的老郭开四轮,拉红砖,日子过得去。

没成想,儿子3岁患病,10年后,做心脏搭桥手术花了6万多元。

这回,老郭借遍“村里一条街”,才凑够医药费。

为了还钱,他到天津打工六七年,窟窿还没补上。

乡邻们忧心地说:

“老郭脱贫——猴年马月的事!

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封丘成为国家级精准扶贫开发重点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86万户,5.8万人:

该县对因病、因残等7种致贫原因分门别类,采取“1+2+N”帮扶模式,即每户1名帮扶责任人,2项以上扶持政策,家庭成员每人1条帮扶措施。

拿老郭来说,安排公益岗位每月挣400元;孙子享受教育补助每年1000元;儿媳卖手机每月工资1500元。

全家享受人身意外险、医疗补充险。

但老郭一直憋着一口气:

虽然有政府,致富还要靠自己,靠劳动!

封丘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1个,村里选了种植地黄,老郭第一个报名,并辞去公益岗位,让出贫困户低保名额,专心种药。

一年后,老郭算了笔账:

4-5亩药材,纯收入1.8万元。

自己在合作社干工,月工资1500元;老伴在合作社除草、浇地,可挣500元;儿子开车耕地,也能收入3600元。

加上养猪,全家年收入5.6万多元,家里6口人年人均纯收入9300多元。

(选自《人民日报》,马跃峰《老郭脱贫记》)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84年赤溪村一封群众来信成为中国扶贫工作的发起开端。

自此国家启动全国规模的扶贫工作,赤溪村也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B.赤溪村采取生态旅游开发、“省级生态村”建设等措施,成为国家“精准扶贫”示范村,对全国扶贫工作的开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C.畲家村寨通过国家政策扶持,经过自己的努力,村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人民生活幸福,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都有了质的提高。

D.群众喜欢“狗不咬”式乡长,他们需要能塌得下心来,能走进群众中间、心系群众的好干部,也反映出乡村扶贫工作中带头人与乡村群众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级精准扶贫政策是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政策基础,主要措施有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分门别类,建立帮扶模式等。

B.乡村扶贫工作中因病致贫等现象需要关注。

文章通过郭祖彬这个扶贫范例,给出了一个扶贫模式的样本,值得相关扶贫部门宣传参考。

C.材料除了谈到国家帮扶方面的内容以外,还提到帮扶对象应有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行动,两方面互为促进和补充,才能尽快脱贫致富。

D.国家扶贫工作是一项事关民生的大事。

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思想指导下,扶贫工作会开展地更为顺利。

6.“乡村扶贫”政策事关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大计,如果你是一名基层扶贫干部,你觉得怎样做才能使工作更有成效?

【答案】4.B5.C

6.①借助国家“扶贫”政策东风,推动生态旅游等适合本地情况的致富项目。

②心系群众,深入基层,扎实办事,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做群众欢迎的干部。

③引导群众自立自强。

既要依靠政府,更要依靠自己。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B项,“成为国家‘精准扶贫’示范村”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是2013年11月,材料三河南封丘县为国家精准扶贫开发重点县。

另外“示范作用”原文也没有根据。

该选项分析不正确,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C项,“两方面互为促进和补充”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该选项分析不正确,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

材料一指出“下山溪22户畲民成为福建省第一批‘造福工程’实施对象。

……走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之路。

已获评为福建的‘省级生态村’”,材料三指出“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封丘成为国家级精准扶贫开发重点县……”所以概括为可以借助国家“扶贫”政策东风,推动生态旅游等适合本地情况的致富项目。

材料二指出“有素质,有能力,才能成为新时代乡镇工作最需要的干部,才能带领穷山村群众脱贫致富”,所以概括为心系群众,深入基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