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583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

《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

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

第1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通辽市科左后旗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

1.1.2项目建设地点:

科左后旗吉尔嘎朗镇东苏嘎查

1.1.3项目建设单位:

通辽市科左后旗林业局

1.1.4项目法人代表:

1.1.5项目技术依托单位:

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1.1.6项目协作单位:

科左后旗吉尔嘎朗镇东苏嘎查

1.1.7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8项目建设目标:

刺榆是我国稀有珍贵树种,目前只在我市科左后旗境内有集中连片生长,其他地区有记载,但只是零星分布,是科左后旗独特的乡土树种。

该项目运用科学手段挽救并保护这一珍稀种质资源,同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选优、扩繁,使其最快最大限度发挥生态价值。

1.1.9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建设总规模2120亩。

其中:

保存区2000亩,收集、测定、繁殖及生活区120亩。

(1)对刺榆天然林种质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围封管护,面积为1901.5亩。

(2)调查、收集有记载的不同地区的刺榆种质,建立收集区,面积为17.5亩。

(3)建一处种质观察对比试验区,筛选出优良家系,面积为17.5亩。

(4)建一处种质繁育区,面积为70亩。

(5)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机械设备等。

1.1.10项目建设期限:

建设期2年,即2010-2011年。

1.1.11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及建设标准,本项目总投200.00万元,其中:

建设投资186.92万元,占总投资的93.46%,基本预备费13.08万元,占投资的6.54%。

建设投资中,工程费用167.72万元,占总投资的83.86%,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9.20万元,占总投资的9.60%。

工程费用中,良种培育投资19.36万元,占投资的9.68%;土建工程投资38.50万元,占投资的19.25%;设施、设备(含防火设备)工程投资64.28万元,占投资的32.14%;辅助工程45.58万元,占总投资的22.79%。

项目概算总投资额为200万元,其中:

国家投资16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40万元,投资比例为8∶2

1.1.12项目效益:

该项目保护与利用并重,在保护的基础上,使这一珍贵资源得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70亩繁殖区每年可产210万株苗木,固沙3万亩,产生经济价值30万元。

采收刺榆种子1万公斤,经济价值100万元。

1.1.13编制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院

1.2编制依据

1.2.1《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国家林业局2004)

1.2.2《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14072—93);

1.2.3《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

1.2.4《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表-1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单价

1

建设规模

2120

1.1

保存库

1901.5

30.00

1.2

收集区

17.5

1365.71

1.3

实验区

17.5

1000.00

1.4

繁育区

70

136.00

2

配套工程

2.1

生产房、护林房

平方米

250

1000.00

2.2

库房、井房

平方米

150

500.00

2.3

凉晒台

平方米

500

120.00

2.4

围栏

5000

18.00

2.5

管灌

1570

40.00

2.6

低压线路

1300

30.00

2.7

防火、道路

3960

30.00

2.8

机具设备购置

台套

27

3

总投资

万元

200.00

(1)

国家投资

万元

160.00

(2)

自筹资金

40.00

4

采种量

公斤

10000

100.00

 

 

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刺榆:

Hemipteleadavidii(Hance)Planch.榆科,刺榆属。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5米,或呈灌木状;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

适应性强,萌蘖能力强,生长速度较慢。

以种子繁育为主,也可扦插或分株繁育。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集中分布区面积约1.5万亩,属国家珍惜濒危树种。

科尔沁沙地的榆树主要有白榆和刺榆两种类型,目前对白榆的报道甚多,但对刺榆研究甚少。

刺榆在我国辽宁、吉林、华北个省区的山麓、林缘及路旁有少量分布,都未成群落,而在科尔沁沙地内形成群落,以建群种存在,属于我国新的沙地植被类型,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辽市地处半干旱地区,干旱、风沙灾害频繁,加之沙区近于掠夺式的耕作与放牧,致使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沙漠化扩展迅速,为恢复本地区生态平衡,发展经济,提高效益,将树种选择与建立稳定的生物群落结合起来,其乡土树种刺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刺榆这一乡土树种,是大自然“物种选择”的结果,科学合理的保护这一珍稀种质资源,对稳定科尔沁沙地生物群落,维护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2.2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2.2.1种质资源保护工程是尊重自然、维护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必然要求:

天然种质资源是大自然“物竞天择”、“自然选择”的结晶,是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只有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平衡点,才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从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针对生物物种资源不断流失的现实,因地制宜地对种源群体加以保护,

2.2.2保护好刺榆种质资源是科尔沁沙地生态发展的需要:

由于连年风沙干旱,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只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乡土树种才能适应这里的生态环境。

利用好科尔沁沙地原生树种才能改变沙地现状,形成稳定群落,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2.2.3刺榆物种的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手段加大保护力度:

刺榆只有在科尔沁沙地有群落分布,其他地区只是零星分布,已经很难找到。

现在,科尔沁沙地的刺榆破坏也十分严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有步骤、科学合理的保护好这一珍稀种质资源是摆在我们当代人面前紧迫课题。

2.2.4建立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是保护这一物种种源的最好手段:

种质资源保存库能够长期有效为生产提供遗传品质稳定、品种优良的原种材料,使该品种更好地发挥其优良特性,为生态建设服务。

 

 

第3章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项目区自然地理概况

项目区位于通辽市科左后旗吉尔嘎朗镇境内,地势平缓,主要以固定沙丘为主,坨甸相间的漫昭地,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点是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并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酷热,春季干燥多风。

年平均气温5.8--5.9摄氏度,年均日照2837--2982小时;年积温为3032--3168摄氏度,无霜期为145--148天。

年平均降雨量350--450毫米;年蒸发量1897毫米,属大风沙暴区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9天左右,沙尘暴日数10天左右,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3-5月份,占全年大风日数60%。

项目区属温带草原植被类型区,主要有平原草原区和坨甸草原区。

平原草原区目前已被开垦为农田,原始植被为农作物所代替,残存的植物有羊草、车前子、蒿类等;坨甸草原区主要植被有禾本科杂草、沙蒿等,优势木本植被有家榆树、刺榆、锦鸡儿、山杏等。

项目区土壤类型主要以草甸土、栗钙土和风沙土等土壤类型为主。

草甸土类:

主要分布在坨甸慢坡及低平甸子地,土壤肥力较高,地势平坦,主要农业用地和进行人工种草或草场改良。

栗钙土、风沙土类占全镇总土地面积为76%,植被覆盖度较低,是沙化严重地区,而且分布范围广,是牧业生产的主要用地,也是主要宜林地。

刺榆主要分布于栗钙土。

土地及林业资源现状:

吉尔嘎朗镇总土地面积116.3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7.02万亩,有林地面积21.32万亩,疏林地面积0.3万亩,幼林地面积5.02万亩,宜林地面积19.08万亩,森林覆盖率19.34%;农业用地面积15.27万亩,牧业用地面积32.08万亩,水域6.5万亩。

3.2社会经济概况

3.2.1人口:

吉尔嘎朗镇有43个自然屯,23个行政村组成,现有人口23000人,多数为蒙古族。

3.2.2基础设施:

全镇交通较为便利,乡间公路网覆盖全镇,305省道在中间穿过,邮政、电信、移动业务也已开通。

由政府出资扶持43个自然屯基本实现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视、通电话。

3.2.3经济状况:

全镇2008年GDP总值500万元,财政收入10万元,林业收入人均300元,主要依靠农牧业维持生活,农牧民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

农牧业是全镇的主要经济来源,贫困与生态建设问题较为突出。

3.3相关部门对项目的支持、配合程度

刺榆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一直得到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把其列为生态公益林保护范围。

通辽市林研所的科技人员,经常进行生长量调查,进行选优对比;森防站的专业人员,常年进行病虫害防治;当地政府每年派专人进行管护等等。

这些都为建立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4章项目建设目标

4.1项目建设目标

以天然刺榆种质资源为依托,在自然分布的群落内,选择地势平缓、长势优良、相对集中连片的种群,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面积2000亩。

同时,为最大限度发挥这一优良乡土树种的生态价值,建种质繁育区,面积120亩。

年造林固沙3万亩。

4.2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保护和利用为前提,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因地制宜的对种质资源加以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恢复重建科尔沁沙地稳定的生态系统,实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4.3项目建设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

(3)保护与利用并重原则

(4)科技先导原则

第5章项目建设方案

5.1项目建设地点选址

科左后旗吉尔嘎朗镇东苏嘎查境内的刺榆群落长势良好,且地势平缓,气候适宜,有适合刺榆生长的最佳自然条件。

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地群众对资源有强烈的保护意识。

5.2项目区区划

5.2.1种质资源库区划

区划总面积2000亩,东西1667米,南北800米,内设作业路3条,以路把整个作业区划分成六个小区。

5.2.2收集区、试验区、繁育区区划

在资源库附近选择一块育苗地作为试验和繁育区,总面积120亩。

设一条主路,两条作业路,依路把作业区划分成6个等大的小区,面积为17.5亩。

5.3项目建设内容

5.3.1种质资源库保护

5.3.1.1抚育管理

疏伐:

对项目内生长过密的地方进行疏伐,疏伐后间距在3×3米

浇水:

每年浇3便水,春季坐果前浇一遍水,夏季干旱时浇一遍水,秋季上冻前浇一遍冻水。

管护:

每年雇佣2个人进行管护。

病虫害防治:

专业人员定期观察,提前预测、预报保存库内病虫害发生情况,并及时对榆紫叶甲、芳香木蠹蛾等虫害进行生物和化学防治。

建立病虫害防治档案。

防火:

防火期间定期观察火险火情,做到预防为主,早发现,早处理,避免重大火情。

秋季在保存库四周打30米宽的防火隔离带。

种子管理:

采收种子、种子处理、凉晒、保管。

5.3.1.2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库档案

包括生产档案、技术档案、病虫害防治记录、防火档案、交接班记录等等。

5.3.2收集区、试验区、繁育区建设

5.3.2.1收集区和试验区

第一年收集区和试验区是一个作用,都是把从其他地区收集来的刺榆种质进行苗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