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123931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⑤动量守恒定律也可以应用于分动量守恒的情况。

有时虽然系统所受合外力不等于零,但只要在某一方面上的合外力分量为零,那么在这个方向上系统总动量的分量是守恒的。

⑥动量守恒定律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只要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系统内部各物体的相互作用,不论是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还是电力、磁力,动量守恒定律都适用。

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用时,不论具有相同或相反的运动方向;

在相互作用时不论是否直接接触;

在相互作用后不论是粘在一起,还是分裂成碎块,动量守恒定律也都适用。

3、动量与动能、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比较。

动量与动能的比较:

①动量是矢量,动能是标量。

②动量是用来描述机械运动互相转移的物理量而动能往往用来描述机械运动与其他运动(比如热、光、电等)相互转化的物理量。

比如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研究机械运动转移——速度的变化可以用动量守恒,若要研究碰撞过程改变成内能的机械能则要用动能为损失去计算了。

所以动量和动能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和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

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比较:

前者是矢量式,有广泛的适用范围,而后者是标量式其适用范围则要窄得多。

这些区别在使用中一定要注意。

4、碰撞:

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间极短,作用力又很大,其他作用相对很小,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化的现象叫做碰撞。

以物体间碰撞形式区分,可以分为“对心碰撞”(正碰),而物体碰前速度沿它们质心的连线;

“非对心碰撞”——中学阶段不研究。

以物体碰撞前后两物体总动能是否变化区分,可以分为:

“弹性碰撞”。

碰撞前后物体系总动能守恒;

“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是非弹性碰撞的特例,这种碰撞,物体在相碰后粘合在一起,动能损失最大。

各类碰撞都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不过在非弹性碰撞中,有一部分动能转变成了其他形式能量,因此动能不守恒了。

 

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Ⅰ

【实验目的】研究在弹性碰撞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动量守恒.

【实验原理】利用图2-1的装置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让一个质量较大的球从斜槽上滚下来,跟放在斜槽末端上的另一个质量较小的球发生碰撞,两球均做平抛运动.由于下落高度相同,从而导致飞行时间相等,我们用它们平抛射程的大小代替其速度.小球的质量可以测出,速度也可间接地知道,如满足动量守恒式m1v1=m1v1'+m2v2',则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分析可以知道,如果一个质量为m1,速度为v1的球与另一个质量为m2,速度为v2的球相碰撞,碰撞后两球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1v1=m1v1'+m2v2'.

【实验器材】两个小球(大小相等,质量不等);

斜槽;

重锤线;

白纸;

复写纸;

天平;

刻度尺;

圆规.

【实验步骤】

1.用天平分别称出两个小球的质量m1和m2;

2.按图2-1安装好斜槽,注意使其末端切线水平,并在地面适当的位置放上白纸和复写纸,并在白纸上记下重锤线所指的位置O点.

3.首先在不放被碰小球的前提下,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同一位置从静止滚下,重复数次,便可在复写纸上打出多个点,用圆规作出尽可能小的圆,将这些点包括在圆内,则圆心就是不发生碰撞时入射小球的平均位置P点如图2-2。

4.将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末端上,使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能发生正碰;

5.让入射小球由某一定高度从静止开始滚下,重复数次,使两球相碰,按照步骤(3)的办法求出入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碰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N;

6.过ON在纸上做一条直线,测出OM、OP、ON的长度;

7.将数据代入下列公式,验证公式两边数值是否相等(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m1·

OP=m1·

OM+m2·

ON

【注意事项】

1.“水平”和“正碰”是操作中应尽量予以满足的前提条件.

2.测定两球速度的方法,是以它们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代表相应的速度.

3.斜槽末端必须水平,检验方法是将小球放在平轨道上任何位置,看其能否都保持静止状态.

4.入射球的质量应大于被碰球的质量.

5.入射球每次都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方法是在斜槽上的适当高度处固定一档板,小球靠着档板后放手释放小球.

6.实验过程中,实验桌、斜槽、记录的白纸的位置要始终保持不变.

7.m1·

ON式中相同的量取相同的单位即可.

【误差分析】

误差来源于实验操作中,两个小球没有达到水平正碰,一是斜槽不够水平,二是两球球心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给实验带来误差.每次静止释放入射小球的释放点越高,两球相碰时作用力就越大,动量守恒的误差就越小.应进行多次碰撞,落点取平均位置来确定,以减小偶然误差.

下列一些原因可能使实验产生误差:

1.若两球不能正碰,则误差较大;

2.斜槽末端若不水平,则得不到准确的平抛运动而造成误差;

3.O、P、M、N各点定位不准确带来了误差;

4.测量和作图有偏差;

5.仪器和实验操作的重复性不好,使得每次做实验时不是统一标准.

三、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Ⅰ

碰撞:

相互运动的物体相遇,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相互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叫碰撞。

⑴完全弹性碰撞:

在弹性力的作用下,系统内只发生机械能的转移,无机械能的损失,称完全弹性碰撞。

⑵非弹性碰撞:

非弹性碰撞:

在非弹性力的作用下,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机械能有了损失,称非弹性碰撞。

⑶完全非弹性碰撞:

在完全非弹性力的作用下,机械能损失最大(转化为内能等),称完全非弹性碰撞。

碰撞物体粘合在一起,具有相同的速度。

四、普朗克量子假说黑体和黑体辐射Ⅰ

一、量子论

1.创立标志:

1900年普朗克在德国的《物理年刊》上发表《论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论文,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

2.量子论的主要内容:

①普朗克认为物质的辐射能量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其最小的、不可分的能量单元即“能量子”或称“量子”,也就是说组成能量的单元是量子。

②物质的辐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

3.量子论的发展

①1905年,爱因斯坦奖量子概念推广到光的传播中,提出了光量子论。

②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概念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状态,提出了一种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丰富了量子论。

③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

二、黑体和黑体辐射

1.热辐射现象

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要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能量的大小及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都与温度有关。

这种由于物质中的分子、原子受到热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①.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辐射能量。

②.物体既会辐射能量,也会吸收能量。

物体在某个频率范围内发射电磁波能力越大,则它吸收该频率范围内电磁波能力也越大。

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恰相等时称为热平衡。

此时温度恒定不变。

实验表明:

物体辐射能多少决定于物体的温度(T)、辐射的波长、时间的长短和发射的面积。

2.黑体

物体具有向四周辐射能量的本领,又有吸收外界辐射来的能量的本领。

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全部吸收任何波长的辐射的物体。

3.实验规律:

1)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

2)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五、光电效应Ⅰ

1、光电效应

⑴光电效应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⑵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装置:

如右图。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低于极限频率的光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光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③大于极限频率的光照射金属时,光电流强度(反映单位时间发射出的光电子数的多少),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④金属受到光照,光电子的发射一般不超过10-9秒。

2、波动说在光电效应上遇到的困难

波动说认为:

光的能量即光的强度是由光波的振幅决定的与光的频率无关。

所以波动说对解释上述实验规律中的①②④条都遇到困难

3、光子说

⑴量子论: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

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电磁波的能量

.

⑵光子论: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

空间传播的光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即:

.

其中

是电磁波的频率,h为普朗克恒量:

h=6.63×

10-34

4、光子论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金属中的自由电子,获得光子后其动能增大,当功能大于脱出功时,电子即可脱离金属表面,入射光的频率越大,光子能量越大,电子获得的能量才能越大,飞出时最大初功能也越大。

5.光电效应方程:

Ek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当Ek=0时,νc为极限频率,νc=

六、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Ⅰ

光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

大量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少量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

频率高的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低的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

满则下列关系:

从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七、原子核式结构模型Ⅰ

1、电子的发现和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⑴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而发现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表明:

原子存在精细结构,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⑵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903年汤姆生设想原子是一个带电小球,它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正电荷中。

2、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结构模型

⑴粒子散射实验:

1909年,卢瑟福及助手盖革和马斯顿完成的.

①装置:

②现象:

a.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不发生偏转。

b.有少数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

c.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

,有的几乎达到180°

,即被反向弹回。

⑵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于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七千多倍,所以电子不会使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明显的改变,只有原子中的正电荷才有可能对粒子的运动产生明显的影响。

如果正电荷在原子中的分布,像汤姆生模型那模均匀分布,穿过金箔的粒了所受正电荷的作用力在各方向平衡,粒了运动将不发生明显改变。

散射实验现象证明,原子中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

1911年,卢瑟福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计算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中心存在一个很小的核,称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带负电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原子核半径约为10-15m,原子轨道半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