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237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

(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我国散文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先秦诸子的著作,成就了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第一高峰。

两汉的《史记》、《汉书》中不少篇章也可视为优秀散文作品。

到了魏晋南北朝,秦汉的散文失去了锋芒,渐为骈文所取代。

骈文要求骈辞丽句,音韵铿锵,曾经起到了丰富“艺术语言”、提高汉字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但骈文发展到后来,专事涂泽,堆砌典故,造成偏重形貌的浮艳文风;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

唐代的陈子昂“属词皆以经典为本,时代钦慕之,文体一变”之后,萧颖士、李华都曾为扭转华靡柔弱文风作过努力。

但由于积习已久,终未能奏效。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面临着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的严酷局面,一些有进取变革精神的文人学士奋起抨击时事,改革弊政。

政治上的革新也引起了文学上的革新。

韩愈、柳宗元顺应时势,打出“复古”的旗号,申言恢复秦汉散文传统,提倡散文,反对骈文。

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提出“文道合一”、“文以明道”、“不平则鸣”等主张以及“惟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各识职”的革新文体的具体规范。

他们在散文创作中,弃因袭,崇尚独创,大力实践不拘长短、抒写自由、传道授意的散文创作。

到宋代,欧阳修又极力推崇韩、柳,继韩柳“文以明道”说之后,更提出了“文道并重、道先文后”的观点;继他们“不平则鸣”论之后更提出“穷而后工”的主张,坚持和发扬了我国散文的优秀传统。

欧阳修这些主张对于王安石、三苏和曾巩等人有很大的影响。

显然,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思想、审美观念,从总体上看,是一脉相承并互相辉映的。

此为史家所共识。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创作,各具文采。

就单独个人创作而言,其风格是独创和多样的统一;就八大家综合起来作考察,又构成了唐宋散文异彩纷呈的艺术整体。

这是继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之后,由散文这一文体自觉中产生的最可宝贵的艺术结构。

关于八大家的艺术风格、创作个性,早就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之说。

如细探其作品,韩愈写人状物抒情,浑浩流转、气势磅礴,是继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位艺术大师。

柳文清拔澄澈,精辟深刻,他的《永州八记》可谓郦道元之后的山水散文的杰作,但就其文字之优美、情景互化之种妙而言,又非郦氏能望其项背的。

欧阳修为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通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曾巩的散文朴实谨严,委曲周详,平易淡远,显得古雅平正,层次井然。

王安石散文雄健峭刻,简洁明净,风格锋利,但似略输文采。

苏洵为文师法孟子、韩愈,长于议论,风格雄奇坚劲,其《六国论》情理相间,既启人思,又增人感。

苏辙之文,

“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词清句雅,自成一家。

苏轼才华横溢,融儒、道、释之长,恣肆潇洒,其论文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其记叙挥散自如,变化无穷,情景互融,实践了他的“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的文论主张。

1.下列关于“反对骈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骈文骈辞丽句,音韵铿锵,逐渐取代散文成为魏晋南北朝的主要文体。

B.骈文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专事涂泽,堆砌典故,偏重形貌,文风浮艳。

C.骈文过于注重外在的形式,内容华靡而柔弱,限制了思想感情的表达。

D.骈文抛弃秦汉时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变得追求“饰其辞”却“遗其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子昂在创作时,多“以经典为本,时代钦慕之”且“文体一变”;萧、李二人也曾为扭转文风作过努力,但终未能奏效。

B.韩、柳二人崇尚独创,大力实践不拘长短、抒写自由、传道授意的散文创作;因此提出“文道合一”、“文以明道”等主张。

C.从欧阳修的文学主张及其巨大的影响力等看来,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思想、审美观念,从总体上,一脉相承并互相辉映。

D.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文学创作,既是独创和多样的统一,又构成唐宋散文异彩纷呈的艺术整体,达到了散文文学艺术的巅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通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板,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B.曾巩的散文朴实谨严,委曲周详,淡远,典雅,层次井然;王安石的则雄健峭刻,简洁明净,风格锋利,但似略输文采。

C.苏洵为文师法孟子、韩愈,其文长于议论,风格雄奇坚劲;其《六国论》情理相间,既启人思,又增人感,自成一家。

D.苏轼才华横溢,融儒、道、释之长,恣肆潇洒,其论文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其记叙也很好地实践了自己的文论主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赵玭,澶州人。

家富于财。

晋天福中,以纳粟助边用,补集贤小史,调濮州司户参军。

刺史白重进以其年少,欲试以事,因以滞狱授之。

玭为平决,悉能中理。

重进移刺虢、成二州,连辟为从事。

会契丹构难,秦帅何重建献地于蜀,孟知祥署高彦俦秦州节度,成为支郡,因署玭秦、成、阶等州观察判官。

周显德初,命王景帅兵讨秦凤。

彦俦出兵救援,未至,闻军败,因溃归。

玭闭门不纳,召官属谕之曰:

“今中朝兵甲无敌于天下自用师西征战无不胜蜀中所遣将皆武勇者卒皆骁锐者然杀戮遁逃之外几无孑遗。

我辈安忍坐受其祸?

去危就安,当在今日。

”众皆俯伏听命。

玭遂以城归朝。

世宗欲命以藩镇,宰相范质不可,乃授郢州刺史,历汝、密、泽三州刺史。

建隆中,入为宗正卿。

乾德初,出为泰州刺史。

二年,改左监门卫大将军、判三司。

玭狂躁幸直,多忤上旨,太祖颇优容之。

尝廉得宰相赵普私市秦、陇大木事,潜以奏白,然惧普知,因称足疾求解职。

五年春,罢使,守本官。

自是累献密疏,皆留中不出,常疑普中伤。

六年,诣阙,纳所授告命,诏勒归私第。

又请退居郓州,不许。

玭不胜忿,逾年,伺普入朝,马前扬言其短。

上闻之,召玭及普于便殿,面质其事。

玭大言诋普贩木规利,上怒,促令集百官逐普,且谕其事。

王溥等奏玭诬罔大臣,普事得解。

上诘责玭,命武士挝之,令御史鞫于殿庭。

普为营救,得宽其罚,黜为汝州牙校。

太平兴国三年卒,年五十八。

(选自《宋史·赵玭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中朝兵甲无敌于天下/自用师西征/战无不胜/蜀中所遣将/皆武勇者/卒皆骁锐者/然杀戮遁逃/之外几无孑遗/

B.今中朝兵甲无敌于天下/自用师西征/战无不胜蜀中/所遣将/皆武勇者/卒皆骁锐者/然杀戮遁逃/之外几无孑遗/

C.今中朝兵甲无敌于天下/自用师西征战/无不胜蜀中/所遣将/皆武勇者/卒皆骁锐者/然杀戮遁逃之外/几无孑遗/

D.今中朝兵甲无敌于天下/自用师西征/战无不胜/蜀中所遣/将皆武勇者/卒皆骁锐者/然杀戮遁逃之外/几无孑遗/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进移刺虢、成二州移:

调任

B.玭狂躁婞直,多忤上旨忤:

遵从

C.玭大言诋普贩木规利规:

谋取

D.黜为汝州牙校黜:

贬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玭因为交纳粮食资助边防之用,补为集贤小史,调为濮州司户参军。

刺史白重进在虢州、成州二州任刺史时,连续征召他为从事。

B.高彦俦出兵救援秦凤,溃逃回来。

赵玭闭门不接纳,并召集官属后以城归附后周。

世宗想任命他为节度使,后来被授予郢州刺史。

C.赵玭急躁刚直,太祖颇为宽容估。

由于赵普中伤,赵玭罢使职后多次上的秘密奏疏都被留在禁中没有批示,因此他十分忿恨赵普。

D.赵玭探知赵普入朝,在马前大声宣扬赵普的短处,此事惊动了皇上,后来王溥等人上奏说赵玭诬蔑大臣,赵普的事情才得以解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刺史白重进以其年少,欲试以事,因以滞狱授之。

(5分)

译文:

(2)尝廉得宰相赵普私市秦、陇大木事,潜以奏白,然惧普知,因称足疾求解职。

(5分)

译文:

 

第II卷

三、古诗文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8.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乱山残雪夜”这句诗。

(4分)

9.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二)10.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携来百侣曾游,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驾一叶之扁舟,                         。

《赤壁赋》 

(3)昔我往矣,  ;,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4)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5)榆柳荫后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四、现代文阅读

(二)考生须从所给11、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开锁

糟糕!

林大婶回到家,准备开门的时候,一摸兜,心里咯咚一下,坏了,钥匙丢了。

 她翻遍身上所有衣服兜,也没找到钥匙,她努力想回忆钥匙前前后后的事,可无论如何也想不起钥匙丢在哪儿。

“这死记性„„”林大婶喃喃自语的说。

 

林大婶今年四十七岁,属羊的。

按说林大婶年龄不十分大,可记性就是不好。

弄什么事搁爪就忘,因为丢钥匙,林大婶已经连续砸了六把锁啦。

这不,钥匙又丢了。

叹口气,准备想办法怎样把门开开。

可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看看天色将晚,林大婶进不去屋,心里十分着急。

林大婶焦躁的情况,惊动了正准备回家的柱子,柱子跑过来看了看锁头,看看天色越来越晚,对林大婶说:

“砸了罢,没别的办法。

”林大婶一听说砸了,赶忙说:

“不行不行„„”柱子见林大婶不同意砸锁,这小伙子本来是个球子,喜欢开玩笑,他故意挤弄挤弄眼,用一种逗弄的口吻说:

“大婶,不砸锁劈门罢。

” 

“狗嘴吐不出象牙,”林大婶本来心里窝火,恨恨地骂道:

“想不出办法来赶紧给我滚!

”  柱子哈哈大笑着跑出林大婶的院子。

不大一会儿又跑回来对林大婶说:

“南边的春春好像会开锁,不行你找他试试,要不你到镇上找开锁匠,可是天太黑了,人家不能来。

你总不能这么靠着,今晚不进屋罢。

一会儿林大叔就回来啦。

” 

望望天色,林大婶发愁地说:

“镇上开锁匠不来,劈门,我也不求那个小杂种!

”林大婶一提春春就气不打一处来。

 

柱子知道林大婶因为春春和春春妈吵过架。

但这小伙子虽然球,有时,也能说句靠谱的人话:

“婶子,那过去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过去这么多年,一个屯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谁不求谁?

你这么靠着进不去屋,治气不养家呐,婶子。

” 

柱子最后一句话,把林大婶说笑了,这小子球二巴即的,关键时刻说的还真在理呢。

林大婶心里想。

她在心里暗暗决定到前边舍下脸求春春。

要不,总不能当真劈门砸锁吧?

 

柱子走后,林大婶又犯了一阵难。

毕竟现在要腆着脸去求一个被自己打骂过的孩子。

想想过去的事,林大婶也有些悔,觉着自己当时也有些太过份,那时,春春毕竟是一个不太懂事的孩子„„ 

几年前,在春春还是七、八岁的时候,这孩子经常偷人家的锁砸着玩。

每逢春春到家里来,林大婶都象防贼一样防着他。

一天,春春又到家里来,林大婶赶紧把锁藏起来,春春一双眼睛贼溜溜地在林大婶家四处噱摸,林大婶眼睛一寸不离的紧盯着春春,不一会儿春春走了。

林大婶松了一口气。

可不一会儿女儿回来后,找她那把密码锁,怎么也找不到。

林大婶想到春春刚才来过,立即赶出去,在街上见春春正把密码锁砸得粉碎,拿着碎片在那研究。

林大婶立即气不打一处来,上前给了春春一记耳光。

嘴里恨恨地骂道:

“有爹娘养没爹妈教的小杂种,到处专门害人,长大了出息不了个好东西,早晚进监狱的货!

”林大婶的吵闹引动了左邻右舍出来看热闹,也引动了春春妈出来和林大婶对口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