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232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ocx

《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ocx

档案修裱技术规范

您的位置:

档案政务--政策法规

*提示:

双击鼠标自动滚屏。

法规类别

  标准

名  称

  <<档案修裱技术规范>>

发布单位

  国家档案局

发布日期

  2000-12-6

主题词

  档案修裱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25-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2000-12-06批准    

2001-01-01实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纸质(缣帛)档案手工修裱的要求和技术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室,其他文献保管机构可参照使用。

2 总则

2.1目的  档案修裱是选择适宜的纸张、纺织品和粘结剂对破损的纸质(缣帛)档案载体进行修补、托裱,以恢复或增强其强度和耐久性的一种修复技术。

其目的是延长档案寿命,便于档案长期保存和利用。

2.2修裱原则

2.2.1适宜性原则  修裱所用材料应具有最适宜延长档案寿命的强度和特性,修裱材料和技术方法不得对档案制成材料产生副作用或损害。

2.2.2相似性原则  修裱所用材料应与被修裱档案载体具有相类似的厚度、颜色和结构。

2.2.3可逆性原则  修裱所用材料和技术方法应具有可逆性。

修裱处理后的档案,在必要时应能通过再处理使档案载体与其修裱材料相分离。

3 设备和工具

3.1修裱设备和工具

3.1.1裱台,又称案子、裱案,裱台主要有木质裱台、玻璃灯箱式裱台,用于修补托裱档案。

要求:

  a)台面平整、光滑、无缝,不损坏原件,操作方便;b)台面颜色易于衬托出裱件的字迹和破碎的地方;c)台面不破裂、不变形,耐水浸,耐酸、碱的腐蚀。

3.1.1.1木质裱台  应选用结实、无节疤、经干燥处理不易变形的木材制作。

外形规格:

一般为长260cm~400cm,宽100cm~200cm,厚度8cm~一三cm,台面支架高度70cm~80cm(见图1)。

3.1.1.2玻璃灯箱式裱台  用于修裱严重破损档案。

台面应选用白色有机玻璃板,下面安装灯具。

其外形规格应根据裱件幅面而定。

3.1.2干燥设备主要有纸墙、纸绷、板墙、贴板,用于晾干律件。

3.1.2.1纸墙、纸绷  用木格和纸张贴层制成的干燥设备,它利用多层纸吸水方法使裱件干燥。

要求吸水性好,表面光、平。

适用于干燥地区。

纸墙规格应根据修裱室墙壁高度和宽度而定(修裱工作间的要求见附A)。

纸绷规格应根据裱件幅面而定,一般长200cm,宽100cm,厚4cm,组合式纸绷的间距应为8cm~12cm,纸绷制作方法见附录C。

3.1.2.2板墙、贴板  用木质材料(杉木最佳)制成的干燥设备。

要求平服、严实、吸水性好。

板墙、贴板的贴层一般粘贴3~4层红辛纸,以增强其吸水功能。

板墙规格应根据修裱室墙壁高度和宽度而定。

贴板规格应根据裱件幅面而定。

3.1.2.3密闭式干燥房  在一密闭房间内摆设干燥架若干组,每组干燥架中放置多层搁板,搁板上糊3-4层红辛纸吸水。

工作人员将裱件排实在搁板上放置晾干。

房间内应设置去湿机、冷暖双制式空调等设备调节温湿度。

室内温湿度一般应控制在温度14℃~24℃、湿度50%-65%间,以防档案霉变、崩裂。

干燥房面积视裱件产出的数量而定。

3.1.3棕刷  又称排刷,用于排刷裱件(见图2)。

3.1.4排笔  用于裱件上浆(见图3)。

3.1.5启子  用以启、揭裱件。

主要有竹启、牛角启(见图4),油画铲亦可。

3.1.6垫膜  包括塑料薄膜、油纸、绢、绫、宣纸、皮纸、漆布、尼龙布、防水布、废X光片等,用于隔糊、修裱严重破损裱件。

3.1.7针锥  用于扎眼、转边、挑揭裱件(见图5)。

3.1.8吸潮板  用红辛纸3~4张粘合而成,用于修裱时撤潮。

3.1.9热压机械  用于丝网加固。

主要有塑封机、覆膜机等。

多功能薄膜连续封口机(塑封机),采用电子自选精密温度控制器,使用聚四氟乙烯涂覆的封口带,可封合任何一种可热的薄膜或蚕丝网,最高封口速度12米/分,且连续可调。

其主要机型有800型(见图6)、980型两种。

3.2辅助设备和工具

3.2.1电炉  用于制糊加热。

3.2.2天平  用于称量淀粉、面粉等制糊材料。

3.2.3锅  用于熬制浆糊。

应用铝质或不锈钢质。

3.2.4缸、盆  用于洗制淀粉,存放浆糊。

3.2.5筛箩  用于浆糊制备。

宜用40~50目铜丝箩

3.2.6压力机  用于压平修裱后的档案。

3.2.7装订机  用于装订修裱后的档案。

3.2.8切纸机、裁刀、裁板、裁尺  用于裁切修裱后的档案。

3.2.9锥板、铁锥  用于手工装订打眼。

3.2.10捶石、砑石  用于捶平裱件、砑磨裱件背面。

3.2.11档案纸张酸度检测仪  用来测量档案纸张中的酸度,以确定档案是否应作去酸处理。

 3.2.12除尘器、羊毛软刷  用于清除档案表面灰尘。

3.2.一三其他工具  搪瓷盆、镊子、毛笔、喷水壶、不褪色的毛巾等。

4 修裱材料

4.1修裱用料

4.1.1修裱用料的一般要求a)不含有害杂质,具有较好的耐久性;b)呈中性或弱碱性,7≤PH值≤8.5;c)纤维交织均匀、轻薄、柔软,具有一定强度;d)不含油、蜡,具有亲水性;e)用料的厚薄、颜色、质地应与原件纸张(谦帛)相似;f)两面有字的档案,应选用透明度高的材料,或用蚕丝网加固。

4.1.2修裱用料类型

4.1.2.1宣纸 主要有净皮棉连、棉料棉连、单宣、夹宣。

4.1.2.2毛边纸 主要有南毛边纸、南毛泰纸、粉连纸。

4.1.2.3棉纸 主要有云母原纸、河南棉纸、上海棉纸、迁安棉纸、贵州棉纸等。

4.1.2.4蜡纸 是以桑皮、檀皮、岩麻为原料制成的薄膜纸。

4.1.2.5其他修裱用纸 主要有呈文纸、红辛纸、书画纸、藏经纸等。

4.1.2.6绸、绢、纱 主要有薄绸、丝绳、尼龙纱等。

4.1.2.7蚕丝网 是加固两面有字档案载体的材料。

要求外观无色、透明,经纬交错整齐。

丝网规格:

40cm×40cm,60cm×60cm。

密度:

40~80目/cm2。

重量:

10mg/cm2。

4.1.3修裱用料的选择  修裱用料应根据档案原件的厚薄、珍贵程度、破损程度和修裱要求选择使用。

4.1.3.1珍贵档案的修裱可以选用:

净皮棉连、云母原纸、尼龙纱、薄绸、丝绢等。

4.1.3.2一般档案的修裱可以选用:

棉料棉连、单宣、毛边纸、连史纸、蜡纸、其他各种棉纸、书画纸等。

4.1.3.3地图的修裱可以选用:

夹宣、云母原纸等。

4.1.3.4两面有字档案的修裱可以选用:

蚕丝网。

4.1.3.5辅助用纸可以选用:

红辛纸。

麻纸、吸墨纸等,用于吸潮和制作油纸。

4.2修裱粘结剂4.2.1修裱粘结剂的一般要求a)化学性能稳定,不含对档案原件有害的物质,不得损坏档案载体和字迹;b)呈中性或弱碱性,7≤PH值≤8.5;c)粘性适中,且胶粘速度适度;d)不易生虫、长霉。

禁止使用已生虫霉的胶粘剂;e)色白或无色透明,白度在50%-70%;f)修裱后的档案纸张应柔和、不变形;g)具有可逆性。

4.2.2常用粘结剂的选择

4.2.2.1修裱档案可以选用:

小麦淀粉浆糊、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缩丁醛等。

a)小麦淀粉浆糊  最常用的修裱粘结剂。

它是用除去面筋的面粉兑水加热搅拌制成。

制好的浆糊团应浸入冷水盆中冷却、保存。

使用时,将浆糊团从冷水盆中拿出捣烂,兑水搅拌成米汤状,再用铜丝小箩过滤,除去未捣碎的疙瘩,即可使用。

浆糊的稀稠程度要合适,一般淀粉与水的比例,以重量计为1:

5,以容量计为1:

3。

此外,浆糊的稀稠程度还应根据档案纸张的厚薄而定。

机制纸内含胶,不易粘接,应用稠浆糊;手工纸不含胶,易粘接,应用稀浆糊。

b)聚乙烯醇缩丁醛  常用的化学粘结剂。

呈白色或浅白色粉末,吸湿率小于4%,软化温度60℃-65℃,能溶于乙醇、醋酸乙酯,不溶于油和烃类,耐光、耐氧化,具有一定抗磨性。

其配方为:

75克聚乙烯醇缩丁醛兑100克乙醇,并需添加0.4克紫外线吸收剂(UV-531)。

4.2.2.2装订档案可以选用:

动物胶、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乳液等。

5 修裱前期准备

5.1登记

5.1.1登记项目 时间、数量、档号、交卷人、收卷人。

5.1.1.1时间 交接档案的年、月、日。

5.1.1.2数量 整卷登记卷数,单件登记件数或张数。

5.1.1.3档号 包括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页号。

整卷登记前三项,单件登记全项。

5.1.1.4交卷入 由库房管理员签名。

5.1.1.5收卷人 由档案修裱质量审核员签名。

5.1.2登记要求 交接手续清楚,避免档案丢失。

5.2检查档案破损虫霉状况和纸张、字迹材料情况

5.2.1检查待修裱档案破损、虫霉状况 修裱前应检查待修裱档案破损、虫霉状况,确定破损等级和修裱技术处理方法。

档案破损等级根据其破损程度分为三类:

其一是严重破损的档案,特征为档案纸张整体强度差,霉烂、脆化、粘结严重,应采取修补、托核技术进行加固修复;其二是一般破损的档案,特征为档案纸张整体强度尚可,但存在多处虫蛀、粘结、破损现象,应视其具体情况采取托裱或修补技术进行加固修复;其三是轻微破损的档案,特征为档案纸张整体强度较好,但局部有残缺、破损痕迹,应采用修补技术对档案进行修整。

此外,还应根据需要对待修株的档案作除尘、去污、除霉菌等处理。

珍贵档案应先拍照后修裱。

5.2.2检查字迹材料 修裱前应检查档案字迹材料遇水或有机溶剂涸化、扩散、褪色等情况,确定对字迹进行加固处理的方式,以及采用干托法、湿托法等技术处理方法。

5.2.3检查纸张材料  修裱前应根据纸张材料所属种类,准确选择修裱托纸、补纸。

检查纸张酸度,PH值<7时,应先作去酸处理。

5.3制定修裱方案  修裱比较珍贵或有特殊要求的档案,应根据档案修裱原则和质量标准,针对档案破损、虫蛀、霉变及纸张、字迹材料状况,制定修裱方案,确定修裱材料和技术处理方法。

6档案修裱技术

6.1档案修补技术  档案修补技术是对残破档案进行局部修整的技术方法。

一般适用于载体整体强度尚可,但存在局部残缺、有孔洞或装订边狭窄的档案。

在操作中,应根据档案原件的情况,采取补缺、接边、溜口、挖补等技术方法进行修补。

6.1.1补缺  将档案残破口刮毛,并将补纸撕成与残破口相符的毛口状,刷上浆糊,使之粘合。

主要有补残破、补破碎、补洞等。

要求补纸的色、纹应与档案纸张的色、纹一致;绢质也应色纹一致。

6.1.1.1补残破  将残破处对齐,字对准,把原件破口处用刀刮或打磨成斜坡,面宽约lmm~1.5mm,然后在破口斜面处刷上约2mm~3mm宽浆糊(纸料:

浆稀;绢料:

浆稍调),将补料按着纤维纹路对准粘住,大片纸用棕刷刷,小片纸则可用手掌按实,趁湿撕下多余补料(不应用刀栽下),若纸厚用刀轻轻刮掉。

用掌心压实,然后将档案从案子上揭下,放在吸水纸上压平、晾干。

破口处有字迹时应慎重处理,不应将字迹损坏。

6.1.1.2补破碎  破碎档案从背面不易拼对时,应将档案正面放在搁板上,拼齐碎块,逐一对准字迹,用薄纸条将破碎处暂时固定,然后把档案翻过来,进行补缺,最后将纸条摄下,压平,晾干。

  对酥脆残破的档案,应在有灯光反射的玻璃台面上修补。

在台面上铺垫膜,将档案字面朝下展平,对准裂缝和字迹,然后用稍稠的浆糊将补纸贴上压平,再垫吸水纸排实。

破碎严重的档案,应进行托裱。

6.1.1.3补洞  补洞时,视洞孔大小及疏密,采取一洞一补法或多洞一补法。

补纸片大,应用棕刷排平;片小用手掌压平即可。

适用于被虫蛀、鼠咬的档案。

6.1.2接边、接装订边  宜选用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