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名师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1233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名师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名师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名师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名师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名师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名师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名师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名师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名师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

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先听一段音乐,播放歌曲mv《踏平东京》

一百年前你辱我中华

亡我水师裂我疆土

七十年前你屠我同胞

掠我物产焚我房屋

历史铭记山河永刻

泱泱华夏国耻不忘

时至今日你抢我海岛

撞我渔船你扣我同胞

钓鱼岛上兴风作浪

将我忍耐置若枉然

贼子野心昭然若揭

中华儿女我们奋起反击

尔等如若再叫嚣

踏平你东京

同学们,这首歌曲是近年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2012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风波,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实施所谓“国有化”之后,中国人民在民间广为传唱的一首网络歌曲。

那么,歌曲中“一百年前”指什么事呢?

学生:

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那么,歌曲中“七十年前”指发生在中日之间的什么事呢?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说明:

本课是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开篇之课,理清本课教学任务与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播放《踏平东京》营造气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爱国主义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对于广义和狭义概念的讲述,使学生从单元的高度上总体把握这一单元的内容。

[投影显示]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同学们,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

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略我国东北的愤懑。

那么,九一八事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它给东北人民带来了哪些沉重灾难?

对当时中国的政局有哪些影响?

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板书: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事变

  1.背景

同学们请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满蒙并非中国的领土。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请同学们从中提炼出主要观点,概括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①日本很早就作好了侵略中国的准备;

②中国东北是日本的生命线;

③三十年代大危机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

④欧美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⑤蒋介石忙于在南方“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通过补充材料,深化教材,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事变发生的背景,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问题本质的意识,也为学生学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做了铺垫。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P70“九一八事变”目下的前两段内容。

了解并能复述九一八事变的真实过程。

学生:

看书……

提问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铁轨,反诬为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九一八事变爆发。

请大家想一想,日本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大家可以互相交换看法,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甲:

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乙:

给侵略战争制造一个借口,以便师出有名。

  丙:

为了欺骗世界舆论,给人造成一种是中国军队挑起事端的假象。

  丁:

柳条湖距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很近,离东北重镇沈阳也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

九一八事件以后,全国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南京政府、蒋介石的态度怎样呢?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2.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东三省的沦陷。

(板书)

请同学们一齐来看一下课本上关于蒋介石不抵抗和东三省沦陷一段的内容。

(再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体会东北人民失去家园的痛苦和对日本野蛮侵略的愤慨)。

同学们,不到四个月,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

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负呢?

一曲《松花江上》表现了东北人民的痛苦和愤慨。

可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为现实服务。

只有弄清了东北三省沦陷的真正原因并对其作深入分析,我们才能从中吸收到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同学们,从上面材料中蒋介石的电报的内容中,我们应该能看出导致东北三省在四个月沦陷的主要原因是……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呢?

有什么理论依据吗?

我们还是通过投影打出材料来分析。

  

(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

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二)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以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

  (三)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时说: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

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四)1931年10月,国民政府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

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

“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同学们,从四则材料中,可以知道蒋介石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时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主要是“民族失败论”“依靠外援论”“对共产党和人民的仇恨”和“让出局部,保全全局”这四种论调和心理在起作用。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是否其他社会阶层是怎么办的呢?

下面,我们看一看东北的抗战。

  说明:

学生分析得出事变影响:

国土沦丧,民族危机严重;

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认识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并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愤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局部抗战

请同学们看课本P70第三段大字和嫩江大桥之战的内容。

了解当时的局势并思考一下中国的其他阶层是怎么做的?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

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

这是当时的主要呼声;

②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抗日义勇军。

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如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等,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

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展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日军占领东北后,扶植清朝废帝溥仪建立起了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

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日益提高。

12月,爆发了一二九运动。

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同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这一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

 教师:

这时的蒋介石仍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继续“围剿”红军,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三、枪口对外,不打自己人-------西安事变

请同学们看“西安事变”一目下前三段内容,看完之后从中归纳出西安事变的背景。

可以互相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

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中国共产党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抗日。

东北军将士身负国仇家恨,不愿意和共产党的军队作战,他们希望上前线抗日。

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的压力。

同学们讲得都很好,我们把大家说的合到一块,做一点简化处理。

从大的方面来看,西安事变的背景有三:

①民族危机加深,抗日呼声日益高涨;

②张学良、杨虎城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联共抗日,③蒋介石既剿共又妥协的反动政策。

由于蒋介石没有放弃“剿共”和向日本妥协,因此,在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时,蒋不但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调动军队要围攻红军。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

张学良、杨虎城在劝谏----哭谏----跪谏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发动了“兵谏”。

这就是西安事变。

2.过程

  (播放《西安事变》影片片段,让学生从动感画面中去体会当时的情景。

同学们、你们可以想像,假如你是共产党的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把蒋介石捉起来后,你准备怎么样处理蒋介石?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

杀掉蒋介石,因为从1927年开始,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死在了他的屠刀之下。

和平解决,逼迫他答应抗日,因为当时中日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

不能杀蒋介石,如果杀掉蒋介石,国共之间又会发生大规模内战,那只会对日本有利。

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那么,西安事变到底是怎样解决的呢?

我们看一下具体内容。

3.西安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