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3《辛亥革命》参考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11823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3《辛亥革命》参考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3《辛亥革命》参考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3《辛亥革命》参考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3《辛亥革命》参考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3《辛亥革命》参考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3《辛亥革命》参考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3《辛亥革命》参考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3《辛亥革命》参考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3《辛亥革命》参考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通过本节课学习,掌握解读材料、评价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1.认识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伟大功绩。

2.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

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难点:

民主共和观念是否深入人心

材分析

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

准备——爆发——结果。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设置、设疑引思、探究互研、目标导学等模式,有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具

教学程序设计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蔡元培

1925年蔡元培先生为哀悼一位伟人写了这样一副挽联,大家能猜出他哀悼的是谁吗?

(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致力于国民革命40年的孙中山离开了他所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给后人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期望。

今天我们将来了解和感悟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

(1)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对华的侵略战争和强加给清政府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将独立的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的控制,继而又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瓜分狂潮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崛起于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革,图强救亡,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但很快就失败了.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就在这深刻的社会危机中酝酿发展起来.资产阶级中先进分子形成了革命的信念:

必须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以上成为清末民主革命风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之一。

(2)清政府统治更加腐败,残暴。

《清政府残暴如虎漫画》直接体现这一点。

(3)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

主要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

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

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新军士兵,而这两种势力恰好都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

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5)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各地斗争此伏彼起,民主共和已经是大势所趋。

毛泽东为什么说中国的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从1840年开始,中国已经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真正以资产阶级为领导阶级并把革命对象与反帝、反封建结合起来,有统一的革命纲领和政党领导、有明确的革命目标是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开始的。

(1)兴中会的建立

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自甲午战败后,中国又被强加上八国侵华和《辛丑条约》的奇耻大辱,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这就促使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先进分子形成了革命的信念:

必须推翻清朝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1894年10月,孙中山满怀革命激情从上海乘轮船经日本来到檀香山,进行创立革命团体的活动。

11月24日,在他积极努力和广大华侨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正式成立。

孙中山在兴中会的章程中,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响应口号,在入会誓词中,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治目标。

(2)中国同盟会

之后国内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04年黄兴、陈天华等人在长沙建立华兴会,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建立光复会。

各地革命小团体难以采取足以推翻清王朝的大规模集中统一行动,这就需要把各地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将革命运动有力地推向前进。

于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1905年应运而生,那它的名称是什么?

宗旨是什么?

(学生答):

中国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26日,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

词中,将其明确阐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三民主义分别对应十六字纲领中的什么内容?

民族主义对应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推

翻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

民权主义对应的是“创立民国”,指的是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对应的是“平均地权”,就是反对贫富不均,实行“耕者有其田”。

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是前提;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是核心;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是补充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民生主义”没有提出明确切实可行的土地纲领,这些都决定了辛亥革命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政党与革命团体的区别就在于:

①是否具有全国规模,各地是否有下支机构。

②是否具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组织形式。

③是否具有统一的公众领袖。

人员组成是否纯正等。

政党的特征:

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和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具有自己的组织和纪律。

讨论: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的比较。

尽管两者都是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提出的土地制度,也都主张一定意义上的平均分配,但由于阶级本质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在实质上的根本不同:

一个是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

一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土地纲领。

(4)革命党人的多次武装起义

当时革命党人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规模较大的有1906年刘道一领导的湘赣边界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萍浏醴起义),1907-1908年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在两广地区的潮州、惠州、钦州、廉州等地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潮惠钦廉起义),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和秋瑾分别在安徽安庆和浙江绍兴发动的起义(安庆——绍兴起义),1911年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教材介绍了其中影响最大的黄花岗起义。

这些起义可分为两方面评价:

一方面,起义本身有许多弱点,总结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①这些起义都属于单纯的军事冒险,未能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组织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军。

②这些起义大多缺乏全面的计划和统一的领导。

③没有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④从发动起义的战略思想分析,同盟会内部未形成共识。

孙中山主张在容易得到外部援助和敌人鞭长莫及的华南地区发动起义,目的是“取得海岸交通线,以便输入武器,占领边省,再谋会师中原”。

华南边境地区的六次起义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发动的。

而宋教仁等同盟会领导人则主张以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等革命力量比较强大的地区为重点,要求加紧在长江流域活动,待时机成熟后发动“长江革命”,突破中原,或可使革命取得成功。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形成了共进会和

同盟会中部总会。

共进会和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出现与同盟会在发动起义战略上的分歧有一定关系,说明同盟会对使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斗争领导不力,缺乏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总体部署动员,没有建立起属于革命党人直接指挥的革命军队,以致造成旋起旋落的局面。

另一方面,这些起义不断打击和震撼了清朝的统治,锻炼了革命党人,鼓舞了革命斗志,扩大了革命的影响,为最终推翻清政府做了必要的准备。

(5)清王朝的自救改革——预备立宪

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骗局,真相大白之后,使原来尖锐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客观上反而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二、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的爆发)

1.武昌起义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与其战友曾发生过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

到1911年(旧历辛亥年)武昌响了辛亥首义的枪声。

武昌起义发生于何

时?

打响第一枪的人是谁?

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金兆龙。

起义胜利后,成立了什么政府?

实行何种政体?

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指汉、满、蒙、回、藏五族)”。

湖北军政府的性质:

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它从一开始就是革命党人联合封建军阀,官僚和立宪派组成的政权机构,它是由革命派、旧军官和立宪派联合建立的全国第一个省级革命政权,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开创了由革命党人,军界上流人物和旧官僚结合起来的统治方式

你认为吴兆麟的话又道理吗?

表面看吴兆麟的话有一定道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革命在全国的迅速发展,但是许多旧官僚投机革命,混入革命队伍,使革命潜伏很大危机。

吴兆麟实际是向旧势力妥协,是资产阶级妥协的表现。

既然黎元洪是旧

官僚,旧军阀的代表,为什么湖北政府还推举他为都督呢?

①客观原因:

武昌起义爆发前起义的革命领导机关被清廷破坏。

革命党人的领袖孙中山远在美国,同盟会的其他骨干黄兴在香港,宋教仁在上海。

而直接发动起义的领导人孙武受伤,彭楚藩、刘复基等人被捕就义。

②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幼稚软弱,革命士兵在胜利面前,对于要建立什么样的政权以及怎样建立政权的重大问题上,有些不知所措,甚至不知怎样组织起义更为充分,在讨论建立军政机构的会议上,他们互相谦让,讲资历,论声望的传统习俗,使革命者一时难以自拢,他们没有想到应该自己掌握实权,反而错误地认为军政府的首脑应由社会上有“资望”的人出任,才能号召群众。

2.各地相应起义

武昌起义的枪声及其胜利的消息,如电闪雷鸣,一时间中华大地狂澜骤起,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到10月份时,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江西相继独立;

11月上旬,上海、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福建和广东先后宣告独立;

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

50天内,共计14个

省和上海一地脱离了清王朝的统治,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给全国人民最后倾覆清王朝奠定了基础。

三、中华民国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辛亥革命的高潮)

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1949)

建立时间:

1912年1月1日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国旗:

五色旗(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即所谓“五族共和”)国都:

南京纪元: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民国纪元=公元纪元后两位数-11)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

1912年3月正式颁布

内容:

结合课本及“解析与探究”分析《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答)法律至上,主权在民(否定君权神授),天赋人权,平等自由(否定等级束缚),三权分立(否定独裁专制),责任内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