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09527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

病例数列前3位的行业依次是煤炭、有色金属和冶金,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1.38%、9.33和6.99%。

其中:

尘肺病新病例14495例(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79.96%),死亡病例748例。

在尘肺病新病例中,煤工尘肺和矽肺占91.89%。

目前尘肺病仍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发病工龄宿短,群发性尘肺病时有发生。

超过半数的尘肺病分布在中、小型企业。

近年来我省职业病情况:

2000年到2008年间,全省累计报告尘肺病21760例,已死亡4834例,现有尘肺病患者16926例,职业病人群呈增长趋势。

此外,我省累计报告急慢性职业中毒9000例,急慢性放射病103例,其他如职业肿瘤、职业皮肤病300余例,尘肺病居各种职业病之首,且比例逐年上升,表明我省职业危害以粉尘为主,目前全省尘肺病检出率现患率仍然很高,粉尘(尤其是矽尘)浓度达标率较低,说明粉尘的潜在危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职业健康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措施

国家安监总局对《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中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并结合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措施。

防治规划目标:

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用人单位负责、行业规范管理、职工群众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体制,显著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防治意识,改善工作场所作业环境,基本遏制职业病高发势头,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

到2015年,新发尘肺病病例年均增长率由现在的8.5%下降到5%以内,基本控制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等主要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较2008年下降20%,主要慢性职业中毒得到有效控制,基本消除急性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到2015年,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达到9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70%以上,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

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预评价率达到60%以上,控制效果评价率达到65%以上。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体检率达到60%以上,接触放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85%以上。

——到2015年,职业病防治监督覆盖率比2008年提高20%以上,严重职业病危害案件查处率达到100%。

监管网络不断健全,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小企业的监管得到加强。

——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完善与职责任务相适应、规模适度的职业病防治网络,基本职业卫生服务逐步覆盖到社区、乡镇。

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医疗救治的能力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职业病防治、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高。

——到2015年,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职业病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为实现上述目标。

国家安监总局确定了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编办《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2010〕104号)精神和《职业病防治法》、《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等法律法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实际,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类监管,全面加强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法规宣传,通过创建“两支队伍”(即安全监管系统职业健康队伍和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员队伍),建立落实“三项制度”(即职业危害申报制度、检测监控制度和警示告知制度),构建“四大体系”(即职业健康监管法规标准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技术服务与支撑体系、信息与装备保障体系),努力做好“五项基础工作”(即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管理、职业健康培训和用人单位作业场所监督检查),减少职业危害,改善作业环境,遏制重特大职业危害事故、保障劳动者健康。

二、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1、职业危害和职业病的基本概念

职业危害定义:

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生产性粉尘、有害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放射性物质而对劳动者身体健康所造成的伤害。

职业病:

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要构成法定职业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①患病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②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③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

④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2、职业危害的严重后果

①职业危害损害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安全权利、健康权利、生命权利(人权)。

②职业危害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灾难,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不利素。

③职业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每年职业病损失近百亿元。

④职业危害有损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形象,成为国外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借口。

3、职业危害因素分类

按职业危害因素来源分为三大类:

①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

(1)生产性毒物。

如铅、苯、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

如矽尘、煤尘、水泥尘、石棉尘、有机粉尘等。

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

如高温、高湿、低温等。

(2)异常气压。

如高气压、低气压。

(3)噪声、振动。

(4)非电离辐射。

如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微波、激光等。

(5)电离辐射。

如α、β、γ、X射线、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

生物因素:

包括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源体

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

劳动过度心理和生理紧张。

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

不良体位和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劳动工具。

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和无毒工段安排在同一车间。

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的生产环境污染。

4、职业病的分类

我国卫生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4月18日颁布《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将10类115种职业病列入法定职业病,包括:

①尘肺(13种):

矽肺、煤工尘肺、碳黑尘肺、滑石尘肺、电焊工尘肺等。

②职业性放射疾病(11种):

外照射急性放射疾病、内照射放射病等。

③职业中毒(56种):

汞及其化合物中毒、锰及其化合物中毒、氨中毒、氯气中毒、氮氧化和物中毒、苯中毒、四氯化碳中毒等。

④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

中暑、减压病、高原病、航空病手臂震动病等。

⑤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

炭疽、森林脑炎、布式杆菌病。

⑥职业性皮肤病(8种):

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溃疡、化学性皮肤灼伤等

⑦职业性眼病(3种):

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等。

⑧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

噪声聋、铬鼻病、牙酸蚀病等。

⑨职业性肿瘤(8种):

石棉所致肺癌、苯所致白血病等。

⑩其他职业病(5种):

职业性哮喘等。

5、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①当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预防与控制对策上的要求;

②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应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的顺序;

③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④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应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方面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6、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

(1)职业病的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是工程控制,主要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及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简称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控制,还包括对现有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和三废治理、控制各种有害因素,减少危害和污染,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工作环境,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第二级预防是对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对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性疾病损害,早期鉴别和诊断,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合体检资料,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程度,控制职业病危害,加强防毒防尘、防止物理性因素等有害因素的危害,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第三级预防是对职业病病人的保障。

对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保障职业病病人享受职业病待遇,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2)生产性粉尘的危害预防与控制

①粉尘的性质:

为了有效的控制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必须掌握粉尘的性质,以便根据卫生的要求,结合产尘源特点和生产工艺,有针对性的采取防尘措施。

●粉尘的分散度:

粉尘是由粒径不同的尘粒组成,粉尘的分散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粉尘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粉尘中微细颗粒占的百分比大,表示分散度高,粗颗粒占的百分比大,表示分散度低,分散度高的粉尘不易被除尘器捕集。

●粉尘的密度:

指单位体积内粉尘的重量

●粉尘的粘附性:

指粉尘尘粒间相互凝聚的能力,粉尘的粒径越小,粘附性越强。

●粉尘的荷电性:

由于尘粒间的摩擦、碰撞和吸附使粉尘具有荷电性。

●粉尘的湿润性:

粉尘是否容易被水湿润,对除尘器的效能有很大影响

●粉尘的燃暴性:

有些粉尘(如镁粉、炭化钙粉)与水接触后会引起自燃或爆炸,有些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若存在着能量足够的火源,也会引起爆炸。

②粉尘的危害:

●对人体的危害:

生产过程中,有尘作业工人长时间吸入粉尘,能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病变,硬化,丧失正常的呼吸功能,导致尘肺病。

尘肺病是无法痊愈的职业病。

此外,部分粉尘还可以引发其他疾病,如造成刺激性疾病(沥青烟尘、石灰、皮毛引起的皮炎),急性中毒(如铅烟、锰尘等),致癌率增高(如石棉、放射性物质粉尘)。

影响粉尘的致病因素:

粉尘的沉积量、粉尘的致病性、吸入量。

1)、粉尘在肺泡里的沉积量是发生尘肺病的首要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