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091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遗易幸负谢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于而乃因以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

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廉蔺的评价

【学习用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指导】

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分小组学习。

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知识链接】

1.简介:

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

《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十二篇,表(大事年表)十篇,书(典章、书籍)八篇,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三十篇,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鲁迅先生曾说:

《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由于自身的不幸遭遇,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

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

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

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课前预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_,下至_______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____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书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共_____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___”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____”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_____”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3)关于司马迁的名联: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课堂学习】

一、把握内容。

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

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

二、第1~2段文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燕王私握臣手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1)以勇气闻于诸侯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闻于诸侯

(2)故燕王欲结于君

(1)欲释之

(2)即患秦兵之来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5)其皆出于此乎?

(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四、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并翻译。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而君幸于赵王.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何以知之.  

(5)求人可使报秦者  

(6)以勇气闻于诸侯

预习课文第3~13段

五、通假字 

1、可予不(不:

通“否”) 

2、臣愿奉璧往使(奉:

通“捧”) 

3、召有司案图(案:

通“按”,审察、察看)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

通“熟”,仔细) 

六、一词多义 

1、负:

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2、以: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3、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4、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传舍:

招待宾客的馆舍)

5、因: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6、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7、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七、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负:

使……担负,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完:

使……完好无缺) 

3、乃前曰(前:

名作动,上前) 

4、舍相如广成传舍(舍:

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至赵矣(间jiàn:

名作状,从小路) 

6、卒廷见相如(廷:

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礼而归之(毕、归:

使……完毕、使……回去) 

8、左右欲刃相如(刃:

名作动,杀) 

9、相如奉西入秦(西:

名作状,向西)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

形作动,尊敬) 

11、大王必欲急臣(急:

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乃使其从者衣褐(衣yì:

名作动,穿上) 

13、破:

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八、古今异义的词 

1、请指示王古义:

指给人看今义:

上对下的说明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义:

条约 今义:

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古义:

得到惩处今义:

冒犯 

4、明年复攻赵古义:

第二年 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 

5、于是相如前进缶古义:

上前进献 今义:

向前行进 

6、廉颇宣言曰古义:

扬言 今义:

宣告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

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今义:

鄙卑下贱 

九、句式归纳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省略句)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判断句)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 

4、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

于大王得罪) 

5、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省略句) 

6、使不辱于诸侯。

(状语后置。

使不于诸侯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3~13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遗易幸负谢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于而乃因以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

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3~13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二、内容理解

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明确]  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

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

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

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

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

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

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

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