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009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docx

《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docx

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

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

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

陈劲/阳银娟

【专题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复印期号】2013年01期【原文出处】《技术经济》(京)2012年8期第6~11,25页【英文标题】DrivingMechanismforCollaborativeInnovation

【作者简介】陈劲(1968-),男,浙江余姚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

科学、技术与创新管理与政策、科教发展战略,杭州 310027;阳银娟(1986-),女,湖南湘乡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协同创新、合作研发、技术经济管理,杭州 310027

内容提要:

分析了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对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

从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构建适宜协同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等方面,对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

Thispaperanalyzesthefactorsdrivingcollaborativeinnovation,andexploresthedrivingmechanism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Andthenitanalyzesthepathtoachievecollaborativeinnovationfromthefollowingaspects:

Buildingcollaborativeinnovationstrategyalliance;promotingscienceandtechnologysystemreform;buildingculturalatmospheresuitforcollaborativeinnovation.

【关键词】协同创新/科技创新/驱动要素/驱动机理/实现路径collaborativeinnovation/scienceandtechonlogyinnovation/drivingfactor/drivingmechanism/achievementpath

    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知识增值为核心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协同创新的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进行深入合作、资源整合,产生“1+1+1>3”的非线性效用[1]。

美国“硅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将创新型企业、研究型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服务型企业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演化出扁平化、自治型的“联合创新网络”。

我国高铁成功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也是源于官、产、学、研之间的高度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已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成为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

协同创新主要表现为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但深度合作并不是自动自发的,因为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出发点都不一样。

因此,深度探索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有利于促进官、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形成多方共赢的格局,实现可持续的协同创新发展。

明时代的技术进步速度则为3%。

不同时代的科学和技术的创造主体也发生着很大变化——逐步由单一的科学家主体发展变成多元化的大众主体创造,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成为科学和技术的创造主体。

在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要以科学为基础,而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两者必须融合才能共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因此,科学与技术融合的需要,推动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者之间的互动合作,成为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之一。

    第二,从技术多元化的角度来看。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已经很难通过某一单项技术实现基业长青,需要多元化的技术、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变化。

由于企业财力有限,并且企业必须先求生存再求发展——这决定了企业行为的逐利性和短期性,因此企业无法仅通过内部自主研发实现技术多元化,必须利用外部资源获取技术的多元性,以降低自己的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企业对多元化技术的需求,加强了企业与技术创新源——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动力,推动了协同创新的实现。

    

(2)市场。

    从市场层面看,产学研合作的市场需求相当大。

从资源的互补性来看,高校、科研院所是科学技术的研发主体,其研发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

纵向方面,主要来自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科技项目拨款,此类科技项目经费支持具有政策导向性,并且审批程序、立项要求都较为严格,相比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巨大的经费需求只是杯水车薪;横向方面,主要通过与企业合作来获取科研经费,即通过采用共同研发、委托-代理研发、专利授权、专利转让等方式获得科研支持经费收入。

高校、科研院所在通过纵向渠道获取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迫切需要与企业合作来满足自身的科研经费需求。

此外,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被“冷冻”,运用商业化手段使这些被“冷冻”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来实现。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通过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可获得外部的技术支持,突破自身研发资源不足、研发经费短缺的局面;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在技术、知识、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势合作,可以缩短创新时间、提高信息质量、增加信息占有量,及时将创新成果投向市场,从而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般而言,协同创新比独立创新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4]。

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使企业不仅居危思危,而且能够居安思危,积极主动地寻求外部创新要素(技术、资金、人才等),与不同的创新主体进行合作,实现持续、卓越的发展。

因此,高校、科研院所具有与企业合作的内在需求,而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卓越发展也需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两者相互合作的内在需求提高了产学研合作的稳定性,为产学研的长期合作提供了保障。

因此,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需求成为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之一。

    (3)文化。

    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1+1=2”的过程,要真正使具有不同利益追求、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创新要素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首先需要形成一个各个创新主体都能够认同的文化价值基础,如果被集合起来的诸多单位或个人缺乏必要的文化价值整合机制,大家的价值文化相互冲突,就可能会事倍功半[5]。

硅谷是美国科技产业的发祥地,也是当代高科技企业最集中的地方。

因此,硅谷模式已成为各国研究和效仿的一种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

硅谷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拥有大量的风险资本、因毗邻著名的学府而拥有的众多高素质人才群体,更在于它在发展过程中所创立的独特的、激励创新的“硅谷文化”[6]。

硅谷人在创业中营造了硅谷文化,而硅谷文化又进一步吸引、凝聚了各方优秀人才进入硅谷。

实际上,从长远看,硅谷文化凝聚人才、发展经济的示范效应和深远影响大大超过了其经济指标的增长。

这种潜在影响是一种难以用数字表明的巨大财富和精神因素。

美国各州也力求仿效硅谷,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实行经济结构调整,意在使美国在新经济勃起的过程中博取称雄地位。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尤应引起关注和思考。

    我们将对协同创新起作用的文化区分为内在文化和外在文化。

内在文化就是观念文化,外在文化即制度文化。

两种文化从不同的方向作用于协同创新活动。

观念文化是影响协同创新的最主要的文化,是创新的内在动力。

观念文化所包含的信仰、理性、价值等表现为创新主体对协同创新的态度。

观念文化决定了协同创新的不同要素是否能够实现合作并形成共生共存的协同创新体。

一种适宜协同创新的观念文化自身也必定是一种创新,它使各个创新主体具有系统整合的思维视角、拥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这些能使各个创新主体实现整体目标最优化。

制度文化是指协同创新的社会环境,是协同创新的外在动力。

创新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如政策、法规、五大流渠道①、市场等)的变化将影响协同创新的“吸引子”的形成——聚集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放大创新活动即创新成果的影响[7]。

因此,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制度文化是否适应协同创新,决定了该地区能否成为协同创新的“温室”。

协同创新需要政府高效率的配合,提供激励创新的制度文化。

    2 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

    2.1 理论基础

    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门为创新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

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创新模式,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增值的效率和运行模式。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

通过构建各种创新平台打破学科阻隔、体系壁垒,促进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有效配置及充分共享,通过加强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多元协同,最大限度地实现全面创新。

协同创新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技术资本之间的交易成本,使合作主体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更直接、高效,实现即时合作创新。

    科技、市场、文化是协同创新的三种驱动力(见图1)。

科学与技术的融合推动了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三者之间的合作,技术的多元性又有利于促使企业家实现创新、增加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以及技术的多元性共同驱动了协同创新。

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谁占据了科技高地,谁就掌控着发言权。

构建自主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走科学与技术融合发展的道路,使科技发展成为夯实协同创新的基石。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构建一个创新网络系统,而这个系统的目标是追求整体最优——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各个创新主体的局部最优,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循环。

科学与技术的融合有利于企业突破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破除“非此地发明”综合征,从外部获得智力资源。

企业作为资本的供应方,是将科技进行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主要载体,在科技驱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企业积极寻找外部科技资源,通过签订契约与企业外部的创新主体进行合作,实现外部智力资源的利益分享和信息共享。

    在市场驱动方面,市场运作机制是协同创新的前提条件,同时是促进创新主体合作的外在动力。

与高校、研究院所合作的企业具有强烈的内在需求。

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开放企业边界、与外部的创新资源构建联系,这样才能降低企业获取先进科学技术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提高创新的速度和绩效。

我国大多数成功企业就是通过开放企业边界,不断与外部组织进行紧密的多元开发式合作,充分利用外部的创新资源,最终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的。

例如,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杉杉集团、金川集团、三一重工等通过借“智”发力,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协同创新,通过利用外部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研发资源的短缺。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更是产生创新知识、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和条件不是在单纯的理论课堂上就能够形成的,必须结合实践来营造。

企业作为协同创新的实践主体之一,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机会,能够促进高校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以及加强创新实践应用。

国家每年向高校拨款的科研经费难以满足高校日益增加的科研经费需求,因此,高校通过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一方面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实践。

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相互合作的内在需求提高了协同创新的稳定性,为协同创新的长期合作和实现路径提供了保障。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进行协同创新,能够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资源互补和共赢的良性合作循环。

    协同创新不仅需要科技、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