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0805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

《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

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022年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

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022年全国小麦春季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022年全国小麦生长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预计总体偏重发生,其中:

小麦条锈病主要在湖北、河南、甘肃、陕西、新疆、安徽、山东、四川、宁夏、青海等地偏重或中等流行;小麦赤霉病在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偏重至大流行,华北、西南和西北麦区有中等流行风险;小麦纹枯病在江苏、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偏重发生,其他麦区中等发生;蜡虫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黄淮海麦区偏重至大发生,其他麦区中等发生。

为有效控制小麦重大病虫危害,确保小麦稳产增收,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条锈病、螃虫等重大病虫,兼顾纹枯病、白粉病、吸浆虫等常发病虫和茎基腐病等新上升病虫。

防治处置率9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5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各类高产创建示范片、绿色防控示范区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

二、防控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适时组织应急防治,抓住重点地区、重大病虫、关键时期,指导开展综合防治,强化科学用药、减量用药,提高防控效果,实现小麦病虫防治〃两增两减〃,保障小麦生产和质量安全。

三、防控区域及防控对象

(一)华北麦区。

包括河北长城以南,山西中部和东南部,北京、天津两市。

以麦螃、纹枯病、白粉病和茎基腐病为主,兼顾锈病、赤霉病和麦蜘蛛等。

(二)黄淮麦区。

包括山东全部,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关中、山西西南部等。

以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茎基腐病、麦穗螃等病虫为主,兼顾根腐病、白粉病、麦蜘蛛;黄淮南部加强赤霉病预防。

预计2022年马铃薯晚疫病预计呈偏重发生态势,其中西南和内蒙古东部偏重发生,西北、华北大部、东北地区中等发生;早疫病、黑痣病、螃虫等病虫害总体中度发生、局部偏重发生;黄萎病、疮痂病、粉痂病及马铃薯块茎蛾等病虫害有加重趋势。

为有效控制马铃薯重大病虫危害,实现〃虫口夺粮〃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病虫害发生区防控处置率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45%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对象

以马铃薯晚疫病为全国防控重点,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胫病、疮痂病、粉痂病、螃虫、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蛾等为区域防控重点,各有关产区根据实际发生情况兼顾环腐病、黄萎病、青枯病、蓟马、豆芫菁等病虫害的防控。

三、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优先采用抗病品种,选用优质脱毒种薯、推广种薯处理等技术,根据病虫情调查监测结果,综合防治,科学用药,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和农户联防联控。

四、分区防控重点

(一)西南及武陵山种植区:

包括贵州、四川、云南、重庆、湖北等省(市),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青枯病、粉痂病、地下害虫(蟒蟾、地老虎)、马铃薯块茎蛾、螃虫和病毒病,兼顾黑胫病、疮痂病、蓟马等病虫害。

(二)西北种植区:

包括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胫病、地下害虫(蟒蟾、地老虎、金针虫)、螃虫,兼顾环腐病、疮痂病、粉痂病、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蛾等病虫。

(三)华北种植区:

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病毒病、疮痂病、粉痂病、黑胫病、地下害虫(蛤蟾、地老虎、金针虫)和二十八星瓢虫,兼顾、环腐病、黄萎病、豆芫菁、蓟马和螃虫。

(四)华东、华南种植区:

包括山东、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黑胫病、枯萎病、地下害虫(蟒蟾、蟆姑、金针虫、地老虎)、马铃薯块茎蛾、螃虫和蓟马,兼顾环腐病、疮痂病、粉痂病和青枯病。

(五)东北种植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疮痂病、病毒病、二十八星瓢虫、地下害虫(蟆虫古、金针虫),兼顾螃虫、环腐病、黑胫病。

五、防控技术措施

(一)播期防控技术

1.轮作防病虫技术。

实行三年以上轮作防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

最好与燕麦、小麦、玉米、大豆和蚕豆等作物轮作倒茬;精细整地,当地温在io°c以上进行播种,播种深度8-10厘米,避免因地温偏低和播种过深出苗缓慢加重黑痣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

2.选择优良抗病虫品种和优质脱毒种薯。

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选择适合本区域抗病、商品性好、高产、耐贮运的品种。

选择优质脱毒马铃薯原种或一级种薯播种。

3.种薯切刀消毒技术。

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病薯。

在种薯切块过程中,用75%酒精或3%来苏水或0.5%的高镒酸钾溶液浸泡切刀5-10分钟进行消毒,采用多把切刀轮换使用。

将种薯切成40-50克大小的薯块,且每块上带2-3个芽眼,切块大小应均匀一致。

4.种薯处理(药剂拌种)技术。

种薯切块后选用咯菌腊、氟环•咯菌月青、或精甲•咯』密菌任意一种进行种薯包衣,也可选用甲基硫菌灵+春雷霉素、白(绿)僵菌、苏云金杆菌、木霉菌等生物制剂拌种,防治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

拌种后晾干装网袋小垛摆放,保持良好通风,促使伤口愈合,1-2天后播种。

5.随种垄沟施药防病技术。

对于土传病害严重的地块,全田施用芽泡杆菌生物菌肥和生物菌剂。

如果田块以黑痣病、枯萎病和黄萎病等真菌性土传病害为主,播种时沟施口密菌酯或嚷吠酰胺,如果除上述病害外还有疮痂病发生,沟施药剂可增加针对性的微生物菌剂和氟嚏胺及其复配剂等。

(二)苗期病虫防治技术

苗期是指马铃薯块茎从出苗到植株现蕾为止,此时期防治重点是晚疫病、地下害虫等。

在晚疫病高发区,如云南、贵州、四川等降雨量大的地区,如果出苗后气温达到18°C以上,同时遇有连阴雨天气,需要喷施苦参碱、代森镐锌、氟嚏胺或氤霜哩等保护性药剂1一2次进行保护预防。

如出现中心病株,可喷施内吸治疗剂丁子香酚、烯酰吗琳或氟菌•霜霉威等1-2次消灭中心病株。

除晚疫病高发区外,其他区域不需要喷防病药剂。

对于地下害虫,利用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每亩设置1个性诱捕器,设置高度超过马铃薯植株顶端20厘米左右。

也可利用灯光诱杀,每20—30亩布设1台杀虫灯,夜间定时开灯诱杀,尽量避免误杀天敌。

成虫出土前用辛硫磷拌土地面撒施,或出土后用漠氤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

(三)块茎形成期防治技术

块茎形成期是指从现蕾开始至开花为止,此期防治重点是晚疫病、疮痂病、螃虫、二十八星瓢虫等。

该期晚疫病防治可喷施保护性杀菌剂2-3次。

选用代森镒锌、氟嚏胺、氤霜哩等保护性杀菌剂进行全田喷雾。

施药间隔根据降雨量和所用药剂的持效期决定,一般间隔5-10天左右。

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

疮痂病严重的地块可用枯草芽泡杆菌等生物菌剂滴灌1-2次。

如有青枯病、黑胫病等病害发生,可选用口塞哩锌或嚏霉酮等药剂滴灌或灌根2-3次。

二十八星瓢虫防治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分散前,选用高效氯氟氤菊酯等进行叶面喷雾1-2次,施药间隔期7-10天。

螃虫防治,在采取铲除田间、地边杂草,切断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等农业措施的基础上,优先选用苦参碱、除虫菊素等生物药剂防治,也可采用毗虫琳、H塞虫嗪等化学药剂喷雾防治。

(四)块茎膨大期防治技术

块茎膨大期是指从开花到茎叶开始衰老为止,此时期防治重点是晚疫病、早疫病、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蛾、豆芫菁等害虫严重发期,也是全年早晚疫病防控的重中之重。

晚疫病防治依据田间监测预警系统或田间病圃监测结果确定喷施最佳时间,该期一般喷药4-5次,药剂选择内吸治疗剂和保护剂同时使用,防治药剂可选用烯酰吗琳、氟口塞哩毗乙酮、丁子香酚、嗯酮•霜脉氤、氟菌•霜霉威、霜脉巾密菌酯、嚅菌酯、氟菌•霜霉威等药剂。

早疫病防治可选用苯甲•丙环哩、□密菌酯、嚏酰菌胺、烯酰•毗哩酯、苯甲』密菌酯、嗯酮•氟口塞哩等药剂。

施药间隔根据降雨量和所用药剂持效期决定,一般间隔5-10天左右。

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

植株长势较弱早疫病严重的地块,可增施2次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疮痂病严重的地块,可滴灌1次芽泡杆菌等生物菌剂。

黑胫病、环腐病和青枯病严重的地块,可选用口塞哩锌或H塞霉酮等药剂滴灌或喷淋2—3次。

马铃薯块茎蛾成虫期在前期采用食诱剂、性诱剂、灯光诱杀等理化诱控技术,控制成虫数量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卵孵化盛期至二龄幼虫分散前的药剂防治,可选氨基甲酸酯类或拟除虫菊酯(或与其他生物农药混合使用)进行叶面喷雾。

(五)收获至贮藏期病虫防控技术

收获前7天左右米用机械杀秧。

杀秧后收获前喷施一次杀菌剂,如烯酰吗琳、氢氧化铜或嗯酮•霜脉氤等,杀死土壤表面及残秧上的病菌防止侵染受伤薯块。

杀秧后如不能及时收获,种薯田还应加喷1次毗虫琳防治螃虫,避免种薯感染病毒。

收获后马铃薯在库外放置1-2天,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并注意防止马铃薯块茎蛾在薯块上产卵。

入库时剔除病、虫薯,对块茎蛾重发区,薯块用高效氯氟氤菊酯等喷雾,晾干后入库贮藏。

库内保持干燥和低温(2—4°C)环境条件,以抑制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六、科学用药注意事项

(一)农药用量准确。

要按具体农药品种使用说明操作,确保准确用药,各计各量,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量。

(二)科学配制药液。

配制可湿性粉剂时,一定要先用少量水溶解后再倒入施药器械内搅拌均匀,以免药液不匀导致药害。

(三)注意施药效果。

避免高温暴晒情况下施药,施药后4-6小时内遇雨应补施。

(四)安全使用农药。

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安全防护,防止中毒。

(五)使用合格农药。

选购使用三证齐全、包装完整、有效期内的产品,拒绝使用不合格产品,以免影响防治效果。

(六)加强统防统治。

在晚疫病流行高峰期,结合系统监测及田间调查结果,组织专业化防治队,开展统防统治,将晚疫病重发流行风险降至最低。

2022年农区蝗虫防控技术方案

2022年东亚飞蝗、西藏飞蝗和亚洲飞蝗预计总体中等偏轻发生,北方农牧区土蝗总体中等发生。

其中,东亚飞蝗在环渤海湾、沿黄滩区、华北内涝湖库区局部偏重发生,亚洲飞蝗在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等沿湖、沿河区域局部偏重发生,西藏飞蝗在金沙江、雅碧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区局部偏重发生,北方农牧区土蝗在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等偏重发生,局部可能出现高密度蝗情。

为有效应对蝗虫灾害,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围绕"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迁入蝗虫不二次起飞"的总体目标,飞蝗达标区处置率达100%,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到90%以上,生物防治占70%以上;土蝗达标区处置率达7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占70%以上,生物防治占70%以上。

二、防控策略

建立“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贯彻"改治并举”的治蝗工作方针,加强蝗情动态监测,优先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在高密度发生区及时开展化学应急防治,科学选药,精准施药,推动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三、防控措施

(一)防控重点区域

1.东亚飞蝗。

重点防控区域为环渤海湾蝗区、黄河中下游部分滩区、华北和黄淮内涝湖库区及华南、海南局部蝗区。

2.亚洲飞蝗。

重点防控区域为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和阿克苏、巴音布鲁克等以及中哈边境地区,黑龙江、吉林的苇塘湿地等。

3.西藏飞蝗。

重点防控区域为四川、西藏、青海的金沙江、通天河、雅碧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带。

4.农牧交错区土蝗。

重点防控区域为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天山北部和东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吉林和辽宁西部、黑龙江中西部等地区。

5.黄脊竹蝗。

重点防范区域为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中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