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祖昌模范事迹给后人启示.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60773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祖昌模范事迹给后人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甘祖昌模范事迹给后人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甘祖昌模范事迹给后人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甘祖昌模范事迹给后人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甘祖昌模范事迹给后人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祖昌模范事迹给后人启示.docx

《甘祖昌模范事迹给后人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祖昌模范事迹给后人启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祖昌模范事迹给后人启示.docx

甘祖昌模范事迹给后人启示

[摘要]甘祖昌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映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

他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知行合一的行事作风、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严以律己和教育后代的模范事迹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关键词]甘祖昌模范事迹启示

◻甘祖昌(1905―1986),江西莲花人,是从井冈山走出来的著名将军。

1951年,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的他在工作途中,因敌特破坏桥梁,遭遇车祸,头部严重受伤并留下脑震荡后遗症,工作一紧张就头晕目眩,甚至昏厥过去。

他当时完全可以在干部疗养院安享晚年,但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家做农民,经历了一个从农民――将军――农民的传奇式轮回。

他的举动,曾经轰动全国,写入课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的高度赞扬

◻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甘祖昌的模范事迹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一、关于理想信念

(一)人可以没有一切,但不可以没有信念

◻人需要有一种理想和信念的支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

活。

有理想信念,人生才有正确的方向,才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如果把人生比做一只小船,理想信念就是大海中行船的指南针,就是前进的灯塔。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有了革命的理想信念,人生之船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了革命的理想信念,才能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未来充满希望。

相反,没有革命的理想信念,必定经不起风浪和挫折

◻长征路上,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部队的粮食非常缺乏,困难就更多了。

有时,为了甩脱敌人,部队常常日

夜兼程,但同志们从来也不说一声“苦”和“累”。

有一次,十几个人一粒粮食也没有。

一位同志搞来一小罐蚕豆,每

人分到8颗,作为一天的口粮。

大家一颗蚕豆一口水,喝个饱,继续赶路。

可是,走不多久,肚子又咕咕叫起来,浑身软得一点儿气力也没有。

特别是爬山的时候,两条腿像铅似的沉重。

甘祖昌后来回忆说:

“当时,我们只有一个信念:

为了革命胜利,决不能掉队。

年青的扶年老的,体壮的扶体弱的,一步一步地前进。

这一天,我们赶了一百二十里路,完成了行军计划。

”红军战士当年就是靠这么一种坚定的信念,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到达陕北的

(二)信念不是装饰品。

而是灵魂

◻罗曼,罗兰曾说过:

“我称之为英雄的,是心灵上伟

大的人。

”甘祖昌正是用他坚定的信念,成就了伟大的灵魂。

又用他切实的为民举动物化了这个伟大的灵魂

◻解甲归田后,甘祖昌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家乡的建设,他不顾年老体弱、身患多种疾病,不辞劳苦,领导家乡人民筑水库、建电站、架桥梁等。

1964年修筑江山陂时,甘祖昌和乡亲们一道把一袋袋水泥、一根根钢筋沿着崎岖小道从五里外的洋桥运到工地。

有一天夜里,山洪暴发,他拖着病体,披着蓑衣赶到工地抢救物资。

为了尽快修复水渠缺口,他率领12名农民在山下扎起临时工棚,吃住在工地,日夜苦干,三天三夜只睡3个小时,终于修复了水渠。

在甘祖昌的带动下,经过5个月苦战,只花12.1万元就修起了一座高18米、长49米、蓄水550万立方米的江山陂。

回乡29年,甘祖昌和乡亲们一起,用辛勤的汗水修起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

长期的实践和刻苦学习,使他积累了一定的农林水利建设经验,被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

◻(三)信念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终身的追求

◻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

共产党员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才有了立身之本,才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更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甘祖昌一生时刻想着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事业,从来不把自己放在心上。

对于伤痛和病魔,他如同对待战场上

的顽敌一样,向来无所畏惧。

在家乡闹革命时。

他领着劳苦群众冲进一个大土豪家,脑门被敌人削了一刀,血流满面,毫不退缩,冲上去刺死了敌人。

长征路上,一次身上中了敌人的流弹,弹头的半截还留在外面,他咬了咬牙,用力拔去带血的子弹,继续前进。

他在战场上多次负重伤,晚年又身患多种疾病,但他回乡29年,从不愿出去疗养。

甘祖昌病重住院期间,按照他的病情,必须用一些好药。

县里紧急向省、地医院求援。

这事让甘祖昌知道了,他内心十分不安,一再交代医院领导不准为他花钱买进口药。

他多次对院长说:

“国家还穷啊!

”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还是不忘人民。

弥留之际,交待老伴:

“领了工资,买化肥农药,送给……贫困户……支持农业建设……我不要房子,不要盖房子……”这就是将军甘祖昌留给人间的最后声音。

可以说,甘祖昌的一生是以主人翁的作为诠释一个普通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

◻二、关于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作为人品的重要内容,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基本素质。

具备不具备这个素质,不仅关系到对领导者个人品德的评价,而且关系到党的形象。

甘祖昌可谓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一)想到做不到是空想

◻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甘祖昌回家乡以后,就一直留心观察四周的红土山岗。

这些山多年来都是红红的一片,此前也曾有人开发这些山岗,但是都失败了。

一下大雨,山水就夹着泥沙冲下来,什么都冲走了;天一旱,红土被晒得像一块铜,刨都刨不动。

他想:

时代变了,这些红土山也应该出头露面了,虽说困难很多,但是干他个几年,总会有好处的。

于是,他选了屋后一座乱坟山,搞起改造红壤土的试验来了,他认为,改造红壤土也像打仗一样,必得先攻掉堡垒,才能顺利地解决全局问题。

如果能把这座乱坟山攻掉了,其他的红土山的改造也就有了一个样子。

红壤土能不能长出庄稼来呢?

全村的人都担心着。

有些好心的人来劝他:

“你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费这个心思,操这个劳,红土上是长不出东西来的。

”他没有动摇。

他坚信:

土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你想办法改造它,它就会起变化;你不去动它,再过一万年,还是那个样子。

一天,报纸上刊登了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写的一篇关于改造红壤土的文章,甘祖昌仔细地把这篇文章看了五遍,他的想法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红壤土不长庄稼的主要原因,是这种土质缺乏有机肥料,只要下足有机肥料,土质就会逐步发生变化。

过去人们虽然下过肥,但缺乏相应的措施,没有收到应有效果。

例如防止山水冲下流砂,冲走肥料,这就要有计划地开出几条排水、蓄水、拦砂的渠道;

为了防旱,水沟要挖得深一点、要深耕等等。

因此,他一方面注意深耕,同时又开出十几条纵横交错的排水沟、拦砂道、蓄洪沟。

除了自己干以外,他还动员念书的几个孩子,帮着他割草沤肥,把大批的有机肥料下到地里。

经过三年苦战,他不仅开出了四亩多地,还在这块地上种了15种果树和各种瓜果蔬菜。

成功在于意念。

更在于行动。

甘祖昌改造红壤土试验成功了,这是他带领群众化理想为现实的结果

(二)说得再多不行动等于白说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邓小平同志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

◻甘祖昌一踏上故乡的土地,就下定决心:

“只要我的心脏还能跳动,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一定为建设一个幸福的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到家后,他亲自动手打扫房屋,安置床铺。

第四天天还没有亮,他就提起畚箕到村前村后拾粪。

这一年的三个多月中,他拣了3万多斤粪,全部送给了农业社。

他说,“我的身体不行,不能帮社里做什么事,拣点粪尽尽义务吧!

◻在我党我军的干部中,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者应该说

是绝大多数,但也有一些人缺乏这种精神,言而不行、行而无果几成积习。

有的会上讲清正廉洁,会下却行贿受贿:

口口声声大刹吃喝风,却屡屡用公款狂吃豪饮;公开讲用人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私下里却热衷于搞小圈子、任人唯亲。

殊不知,这些伎俩只能蒙人于一时,而绝不可能长久,因为群众不仅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

我们应该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说到做到,雷厉风行

◻(三)行动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存乎于心,见之于行

◻甘祖昌回家后自己坚持参加劳动,一刻也没有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他时刻关心着公社的生产。

1958年,党提出改造低产田的号召,他就积极响应,他所在的沿背大队有9个小队,不过XX年冬天,他就开始行动。

这些冬水田,每年收了一季晚稻以后,就灌满水养起来,一直到第二年栽晚稻的时候才去动它。

田里由于长年蓄水,尽是稀泥汤,踩进去够不着底,有些田连人都进不得,群众叫它是“无底的泥湖”。

然而,甘祖昌却没有考虑这些。

他带领群众,战胜了各种困难,沿着田的周围又新开了几条排水沟,把田里的水放出来,经过太阳晒干。

然后撒种。

到1959年春天,油菜长得一人多高,油菜、红花都获得了大丰收。

“甘祖昌的试验成功了”,村子里到处传递着喜讯。

1959年春天,他亲自带领第七小队的社员们,一连改了64

亩冬水田。

为了鼓励社员积极改造冬水田。

他自己拿出

1000多元买了8000多斤肥田粉,凡是改了冬水田的水田,每亩发给30斤,无代价地支援,经过一年努力,改造了

1XX年革命经历使甘祖昌认识到:

干革命就得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在红军的一个兵工厂里担任总务股长。

兵工厂设备简陋,原料奇缺。

他经常和战友一道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眼皮底下收集废铜烂铁,挑上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爬山涉水,往返于苏区和白区。

饿了,就咬一口番薯;渴了,就喝一口山泉。

一次,他们到白区的一个县城采购一种原料。

当时敌人对进出县城的人,都要做全身搜查。

怎么通过呢?

于是,想了个办法:

把这种原料用油纸包好放在装满大粪的桶底。

敌人见了,捂住鼻子走开了,原料也就安全地运回了厂里。

那时候,就是这样造出了枪枝弹药,支援前线的。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者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和“扫荡”,加上华北各地连续几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部队的困难很大,要自己解决穿衣、吃油、吃菜、用纸等问题。

那时,甘祖昌在三五九旅任后勤部长,他积极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下定“一把镢头一杆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决心,与战友们踩着困难走,屯垦南泥湾,用辛勤的劳动开出了万顷良田,把荒芜的草地,变成了陕北的“小江南”。

根据地的广大军民艰苦奋斗,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赢来了胜利

◻第三次负伤以后,甘祖昌的脑震荡后遗症愈来愈严重。

尽管经过多次医治,仍无法适应部队的领导工作。

组织拟安排他到上海、青岛长期疗养,并决定在乌鲁木齐郊区替他盖栋房子,享受部队军级高于待遇。

对组织上的关怀他婉言谢绝,多次动情地说:

“应该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种精神,艰苦奋斗,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我幸运多了。

我的脑子虽负了伤,但手脚还是好的,我愿意回江西老家去,当一个农民,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甘祖昌常常考虑:

到底给后代留下什么,才能使老一辈创建的革命政权永不变色?

他说:

“光给后代留下物质财富,让他们坐享其成,那么,即使留下金山银山花果山,也会坐吃山空,老一辈人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成果就会付之东流。

艰苦奋斗,这是毛主席亲自倡导的我党我军的优良作风,希望青年同志们继承这个传统,让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二)艰苦奋斗不仅仅是节约问题,更是品行问题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回乡初期,甘祖昌和两个弟弟挤在一起,三家人同住一栋旧房子。

省里按规定拨出5万元,准备给他在吉安市另盖

新房,地点选好了,图纸也设计好了。

甘祖昌听说后,找到有关领导说:

“新房就别盖了。

国家还很穷,又要搞建设,用钱的地方多,我家能住下就行了。

”以后,民政部门又几次要为他在县城盖房,都被他婉言谢绝。

后来,甘祖昌家里人口增多,老房子实在挤不下了,他才自己花钱在衬里盖了一栋普通民房。

一次,省民政厅厅长来看他,要补给他建房费,他说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