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Word下载.docx
《焦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焦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Word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要产品有:
焦炭(冶金焦、铸造焦、化工用焦)。
副产品有:
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硫酸铵。
废异再生物有:
焦油渣、苯渣、硫膏(危险废物)。
在生产过程中构成危险化学品生产及使用企业,其中生产的危险化学品有:
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
使用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有:
硫酸、盐酸。
构成危险爆炸区域。
焦化企业机械设备名品多,工艺工种复杂,操作要求标准高,生产和使用有各种危险化学品和易制毒化学品。
同时还有高温高压容器、移动机械设备、电气设施、危险容器设备等等。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性较大,随时都有火灾爆炸、中毒、高温灼烫等事故发生。
由于携带有危险化学品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气、水比较多,运行的环境和条件不一,常常出现管道堵塞、设备腐蚀,从而影响工艺运行,需进行大量的检修工作。
往往在检修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事故发生。
在工艺过程和生产区域有较多的有限空间区域和受限空间,其中包括密闭空间。
但多数是在危险爆炸区域内,给生产运行、设备检修带来制约和困难。
主要设备有:
标准机械、非标准机械(又称非标机械)、移动机械(又称活动机械)、压力容器(又称带压容器)等。
主要设施有:
焦炉、存储槽罐、压力管道、生产车间(含有毒有害物资、气体的生产车间)等。
主要动能有:
电、气(汽)、水等。
主要特征是:
有(受)限(密闭)空间多、防爆区域大、危险点源广。
常见事故征兆是:
火灾爆炸、中毒、高温灼烫、高空坠落、坍塌俺埋、机械伤害、触电事故等。
二、危险区域
1、煤堆场
2、洗煤工段
3、炼焦系统(焦炉)
4、移动设备(四大车)
5、冷鼓工段(煤气回收)
6、硫铵工段(硫酸铵)
7、洗脱苯工段(粗苯)
8、脱硫工段(煤气净化)
9、锅炉系统(压力容器)
10、辅助工艺设施(供配电、气(汽)、水系统、)
三、危险源及危险目标
1、煤堆场(含堆焦场)
交通运输车辆、煤焦装卸车过程、煤堆场地等。
煤输送系统(原、精煤)、粉碎系统、洗选过程、精煤堆场。
焦炉地下室、焦炉顶部、出焦过程、燃烧系统、煤气交换系统。
推焦车、拦焦车、熄焦车、装煤车(装煤捣固车)(消烟除尘车)。
全部区域。
注:
鼓风机、电扑焦油器、终冷塔(冷却塔或初冷塔)、机械化澄清槽(焦油船)、废气收集塔(洗涤塔)、中间槽区、存储槽区。
硫铵饱和器、煤气预热器、硫酸储槽、硫酸高位槽、离心机、干燥机。
洗苯塔、脱苯塔、再生器、冷却塔(终冷器)、管式炉、油水冷却器、油水分离器、粗苯泵房、油苯中间槽区、油苯存储区。
脱硫塔、再生塔、母液中间槽、母液存储槽、母液泵房。
锅炉燃烧系统、给水系统、分气缸、压力管道。
10、辅助工艺设施(供配电、气(汽)、水系统)
变压器、供配电室、电力控制设施、电器运行设备、公用照明等。
制冷系统、空压系统。
消防设备设施、消防用水池。
储备水池(蓄水池)、循环水池、事故池。
采暖通风系统。
四、危险性(事故源)
交通事故、机械伤害、高空坠落、坍塌俺埋等存在着人身伤害。
火灾爆炸、浮(粉)尘爆炸、机械伤害、高空坠落、触电事故等存在着设备设施破坏和人身伤害。
煤气泄漏火灾爆炸、中毒、压力容器、高温灼烫、高空坠落、机械伤害、触电事故等存在着环境空气污染、设备设施破坏和人身伤害。
煤气爆炸、中毒、高温灼烫、高空坠落、机械伤害、机械碰撞、触电事故等存在着环境空气污染、设备设施碰坏和人身伤害,如:
车辆挤压、碰人等。
煤气泄漏火灾爆炸、中毒、高空坠落、机械伤害、触电事故等存在着设备设施破坏和人身伤害。
煤气泄漏火灾爆炸、中毒、腐蚀、灼烫、高空坠落、机械伤害、触电事故等存在着设备设施破坏和人身伤害。
如:
烫伤等存在着设备设施破坏和人身伤害。
高温烫伤、苯中毒等。
中毒、爆炸(煤气、粗苯)、高空坠落、机械伤害、触电事故等存在着设备设施破坏和人身伤害。
煤气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灼烫、高空坠落、机械伤害、触电事故等存在着设备设施破坏和人身伤害。
高温烫伤等。
五、有限空间(受、密闭)
有限空间和受限空间及密闭空间的不同区别
受限空间是指作业环境条件对作业者受到限制,密闭空间强调与外界的完全隔断开。
有限空间意在强调空间的范围,没有和外界隔断的意思。
1、有限空间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
有限空间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体积足够大,人能够完全进入;
进出口有限或者受到限制;
不是设计为长时间占用空间。
有限空间的主要特点:
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有毒、易燃气体的积聚和缺氧等。
有限空间分为四类
密闭设备;
地下有限空间;
地上有限空间;
企业非制造标设备。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
1、【检测】生产经营单位应严格执行“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值、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值、有毒气体浓度值等。
最低限度应检测下列三项:
氧浓度(应在19.5-23.5%范围内),易燃/可燃气体浓度(应<
最低爆炸极限的10%),一氧化碳浓度(应<
25ppm)。
未经检测合格,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
在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应对作业场所中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
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处于安全环境,检测时要做好检测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
2、【危害评估】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检测结果对作业环境危害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确保整个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危害评估应依据GB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等标准进行。
3、【通风】生产经营单位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可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流通。
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4、【防护设备】生产经营单位应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当有限空间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时,检测、照明、通讯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作业人员应使用防爆工具、配备可燃气体报警仪等。
防护装备以及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应妥善保管,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验、维护,以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
5、【呼吸防护用品】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应符合GB/T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要求。
缺氧条件下,应符合GB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要求。
6、【应急救援装备】生产经营单位应配备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应急通讯报警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救生索,安全梯等。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要求
1、【主要负责人职责】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加强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①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作业者、监护者职责;
②组织制定专项作业方案、安全作业操作规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等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③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投入,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风、检测、防护、照明等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④督促、检查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有限空间作业的各项安全要求;
⑤提供应急救援保障,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⑥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2、【作业审批】凡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工、检修、清理作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实施作业审批。
未经作业负责人审批,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3、【危害告知】生产经营单位应在有限空间进入点附近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标识,并告知作业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防止未经许可人员进入作业现场。
4、【现场监督管理】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应明确作业负责人、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不得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
作业负责人职责:
应了解整个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
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防护设施、作业人员符合要求后,授权批准作业;
及时掌握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条件变化,当有限空间作业条件不符合安全要求时,终止作业。
5、【台帐记录管理】有限空间作业作业岗位在运行过程中,岗位操作者在严格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的基础上,要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做好台帐记录。
6、【培训教育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员、作业者和监护者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的要求;
进入有限空间的程序;
检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等设备的正确使用;
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与应急救援预案等。
培训应有记录。
培训结束后,应记载培训的内容、日期等有关情况。
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条件开展培训的,应委托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
7、【岗位作业管理】作业者职责:
应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
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
应与监护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
监护者职责:
全过程掌握作业者作业期间情况,保证在有限空间外持续监护,能够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
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告,必要时立即呼叫应急救援服务,并在有限空间外实施紧急救援工作;
防止XX的人员进入。
8、【隐患排查管理】2007年12月22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
为了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
建立体系,明确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责任到人,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完善制度,制定方法和措施;
保障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