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品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9869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2.docx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精品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2.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2.docx

推荐精品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2

《古诗两首》教案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相映成趣。

诗题内涵丰富:

点明时间、地点、事件何心境。

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

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过程与方法

1.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与作者对话,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搜集有关西湖风景图片;准备朗读动漫;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

(1)预习、自学古诗。

(2)查找诗人苏轼、杨万里及西湖的相关资料。

(3)搜集有关西湖的名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正题,学习古诗。

1.师:

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西湖、夏季、景色)

2.师:

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

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二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1.师:

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

这是谁写的?

(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

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

(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

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

三、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

四、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师:

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

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稍后我们来说一说。

(师吟诵)

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五、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

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

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六、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

你会读这首诗吗?

(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

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

(学生标节奏)

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

3.师:

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

(学生练习读)

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

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

6.指名诵读这首诗。

七、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

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

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

(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师:

你如果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

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

八、对“对子”练习。

1.师:

这首诗很有意思。

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

“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

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

谁来说两句!

九、课堂练笔。

1.师:

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

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

2.师生交流。

(教师出示自己的作品:

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

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

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十、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师:

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

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

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

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

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2.(出示挂图)那说起“荷花”那又会想到哪些词语呢?

3.同学们说得多美呀,西湖美,荷花美,那西湖中的荷花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4.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看到西湖中那美丽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

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

(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2.第一步:

简介作者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

3.第二步:

解释题意,指导朗读。

(1)“晓”是指什么时候呢?

(2)说说诗题的意思。

(3)读课题时中间该有一处停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齐读课题。

4.第三步:

明诗意

A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律。

B领会诗意。

(1)自己再读读这首诗,看看能读懂多少?

学生交流各自读懂的内容。

(2)集体交流: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从哪里看出来的?

(3)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指名读。

第一行诗里的“毕竟”是什么意思呢?

“四时”指什么时候?

指导。

诗人为格律押韵,有时将诗中的词语作适当调动,这里把“六月中”放到西湖的后面,把“不”放到“与”的前面,成了现在的样子。

其实应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与四时不同”。

现在你能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指导朗读。

(4)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

过渡:

那么西湖六月的风光到底与其他时间不同在哪里呢?

看图:

说说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

诗歌的第三、四两行写的就是这个意思。

指名读。

联系插图,想想什么叫“无穷碧”?

“别样红”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5)这两句诗写了西湖的荷叶、花,色彩鲜亮,而且对仗工整:

“映日”对“接天”,“荷花”对“莲叶”,“别样红”对“无穷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6)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5.悟诗情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3)反馈交流

(4)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情感隐藏在哪里呢,你能找到吗?

(5)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6)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

(配乐)

(7)背下来行吗?

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三、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

(出示:

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西湖的美千姿百态,两位诗人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西湖之美,更让我们从他们的描写中感受到他们的不同心境,美丽的景色总是会让人有所感悟,关于西湖还有更多的美文,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去找一找,更深的去了解祖国这些美丽景色。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再写一写诗句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再收集几首杨万里的诗,或几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积累。

六、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后反思

古诗教学虽然惯例是字词落实、破译诗句、机械记忆,但是只要把这些步骤系统地归纳一下,学生就会将方法记住,以便于自学和将来的终身学习。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学生是阅读和体验的主体”,古诗教学如何抵达心灵,焕发诗情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走进诗境,体悟诗情。

  当古诗的意思理解后,问题情境出现: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情感隐藏在哪里呢,你能找到吗?

”“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学生们移情换位、见仁见智,口吐缤纷的“莲花”,抒发独特的才思,实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唤醒经验,激活体验,提炼境外之象,创设情境……课程资源经过有机整合,学生得以跨越千年时空,倾听文字的脉搏,触摸作者的情思,置身特定的情境。

这般“无限风光”,绝非专注于咬文嚼字所能祈望的。

所以古诗教学重在让学生体会诗中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