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三期样本文档格式.docx
《浙江师范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三期样本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师范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三期样本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2校园环境评价
4.规划布局
4.1规划布局构思
4.2功能分区规划
4.3教学区规划
4.4学生生活区规划
4.5体育运动区规划
4.6集中绿化区规划
5.校园环境、绿化景观规划
5.1校园环境景观规划
5.2校园绿化景观规划
6.道路系统规划
7.竖向设计
8.给排水规划
9.电力、电讯规划
10.建筑面积指标
第二部分图纸
1.规划总平面彩图
2.交通分析图
3.景观绿化分析图
4.功能分区图
5.景观节点图
6.总平面图
7.给水总平面图
8.排水总平面图
9.电气总平面图
近年来,随着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浙江的教育事业也面临大好的发展时机。
抓住机遇发展高等教育是实施”科教兴省”,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浙师大地处浙江省金华市北郊风景秀丽的芙蓉峰下。
其前身是创立于1956年的杭州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发展成浙江师范学院,1965年搬迁至金华,1985年改名为浙江师范大学。
现校园占地1913亩,担负着培育全省中学骨干教师的重任。
学校现有16个学院,46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达19,208人。
其中,研究生374人,专科生2618人,本科生16,216人。
下半年,在校学生人数将达到20,708人。
预计到以后,在校学生人数将稳定在25,000人。
浙江师范大学于1956年建校,至今已走过48个春秋,期间历经学校迁址、撤销、恢复、合并等曲折发展过程,一度造成学校建筑功能布局不合理,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遵循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教育机构的重要性显著突出。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浙江师范大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建设与日常教学、生产、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个优秀的校园总体规划,对校园从建设到使用的技术经济合理性,以及对今后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物质环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迫切需要一个能适应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总体规划来指导建设,在《浙江师范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二期)》的基础上,特制定《浙江师范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三期)》。
1.1.1《城市规划法》
1.1.2《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1.1.3《浙江省一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办法(试行)》
1.1.4《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
1.1.5《浙师大校园总体规划设计任务书》(三期)
1.1.6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浙计社会[]815号文件《关于浙江师范大学校园三期扩建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1.2.1规划应具有超前性与可行性
规划设计在浙师大发展规模预测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规定和定额指标,充分吸取国内外大学规划的精华,同时结合浙师大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使之具有可行性及可持续发展性。
1.2.2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结合
学校的发展是连续不断变化的,并不存在最终的理想状态,因而要求考虑充分,对校园规划保留建设余地。
学校建设以总体规划为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结合。
1.2.3因地制宜和合理发展相结合
校园建设基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校园形态的构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合理地、科学地、巧妙运用这些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塑造浙师大独具特色的校园形象,使校园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1.2.4协调发展与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
校园在规划建设中,要逐步提高环境质量。
在充分发挥各功能的作用的前提下,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绿化质量,创造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使浙师大校园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典型江南特色的新校园。
1.2.5保护、扩建与改建相结合
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校舍,对校园内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小品、绿化、丘陵给予保留,并划出保护区域,对改、扩建区域则依据现状,形成新的建筑空间布局,疏导和改进原有的环境空间,提高环境质量。
同时针对二期规划中存在的不足,结合三期规划给予适当调整。
1.2.6远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相结合
规划要具有延续性,浙师大校园三期规划是对原有校园总体规划的补充与完善。
此规划与前期规划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规划既要具有远期校园形成后的特色效果,又要满足近期教学、生活使用的需求,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1.3.1规划应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大学建设面临着高技术时代的挑战。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内容更新频繁,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这就要求校园规划需适应发展趋势,在规划中将相关科系相对集中形成网络化联系。
这不但有利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边缘学科的生长,也有利于仪器、设备的共同使用和工程管网的集中铺设与管理。
1.3.2规划应适应现代校园学科更新频繁的特点
校园学科更新频繁,因此要求校园建筑设施具有更大的适应性与灵活性,能够适应专业或学科的不断调整和变更,采用典型化或通用化的标准单元进行规划、建设以增强其通用性。
1.3.3规划充分注意校园发展,按照动态体系进行规划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致使校园的发展也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这就要求校园进行规划时,规划应与远期计划统一考虑,使之具有清晰明确的”弹性生长”的规划脉络,做到宏观可控,微观可调。
1.3.4规划应具有向内、向外的开放意识
浙师大作为金华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的高等学校,在金华市城市不断扩大发展的同时,不再孤立于城市边缘,而逐渐成为金华市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对高技术、高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学校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
经过开办继续教育、业余培训、电大、业大、职教等多层次的社会大学,学校逐步向社会开放,并充分发挥其教学楼、图书、文献资料、科研设施、计算机中心、体育中心等设施的优势,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
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不再是独立的,打破原有各系院”小而全”的办学模式,使各系院的图书、文献资料、计算机等资源实现全校共享,充分利用,发挥其最佳的经济效益。
1.3.5规划重视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校园是教育的环境,是育人的环境,环境是无专用的课堂,其对青年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校园又是文化的环境,体现着对学校历史传统的尊重。
校园环境生活的主体是学生,环境形态的规划需遵循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规划时注重学校与社会之间、各学科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规划着意处理广场、门厅、走廊、活动场所等,形成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将传统的附属空间变成积极利用的空间,创造独具特色的人文环境。
1.3.6规划应注重建筑艺术形象与环境品格
大学校园是社会文明的橱窗。
校园规划时应注意创造浙师大的特色。
没有特色的校园是无法使人产生共鸣的,易被人遗忘的。
校园建筑属于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建筑类型,它不同于商业展览等建筑。
校园建筑及环境应体现朴实、典雅的建筑形象和宁静优美的学府气氛。
校园规划应注重环境品格的塑造,充分利用自然地貌、植被、水体、建筑小品、雕塑等素材设计出富于变化、内涵丰富的空间环境,使浙师大校园独具魅力。
1.4规划用地面积及范围
根据浙师大的发展规划和基地情况,本次规划范围在二期规划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具体界线如下:
东界为规划迎宾大道,北界为杭金衢高速公路控制红线,南界为高村公路。
规划用地面积:
363亩。
2.1.1学校现有专业设置和学生规模
现教学区占地1913亩,学校拥有16个学院46个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万余人。
2.1.3学校发展规模(至)
现全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远期规划将达到25000人
2.2.1现状用地规模
现校园用地规模约1913亩,三期规划用地363亩,合计校园用地2276亩,合151.7公顷。
按25000学生人数计算,达到60.6㎡/人。
以上用地包括教学用地、体育用地、生活区用地,保留的天然山地。
丘陵、湖泊、生物园地等。
2.3学校现有建筑规模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详见附表)。
3.浙江师范大学现状分析与评价
3.1浙师大校园土地利用及建筑评价
3.1.1校园土地利用状况及用地评价
浙师大地处金华市北部,金华北山脚下,校园环境优美,其北面为风
景秀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双龙风景名胜区,校园处于城市与风景区结合部,与城市联系紧密,地理位置优越,是理想的建校基地。
浙师大校园历经变迁,教学、生活区建筑均为各个时期改、扩建的结果,其中有体现浙师大历史风貌的红卫楼和具有现代气息的教学主楼。
规划时针对校园的具体情况将现校园划分为三个区域:
①保护区:
以红卫楼、生化楼、数学楼、邵逸夫图书馆等形成的原校园轴线区域。
对该区域内的建筑、绿化、环境小品,在规划时均拟以保留,形成体现浙师大校园历史之处。
②改扩建区:
以教学主楼和田家炳教育书院为中心。
校园东侧的大片区域规划时根据情况确定改扩建。
③新建区:
现校园东面含北面三期规划用地的发展用地区域。
规划结合地形、地貌,形成体现时代气息的新校园。
3.1.2校园建筑等级的确定及质量评价
为使规划更合理,将浙师大现状建筑进行分类。
根据实际情况,本规划将现有建筑分三类:
永久性建筑:
主要指具有保存价值,体现师大发展历史及文化传统且有较高质量的优秀建筑。
如红卫楼、邵逸夫图书馆、教学主楼等。
对于此类建筑进行保护,以体现学校历史感。
一般性建筑:
具有较长期的使用价值。
如物理楼、女生公寓、原图书馆等。
对此类建筑进行修葺与改扩建,实现充分利用。
需拆迁的建筑:
指低标准建筑,属于危险房屋,如临时工棚;
有碍规划景观的建筑,如东食堂、原行政楼等。
3.2.1校园建筑布局评价
浙师大校园建设由于历经学校迁址、撤消、恢复等诸多历史原因,在建设初期就未能对学校进行可持续发展规划,在随后的发展扩建中,也未能做到规划后建设,而是盲目的、随机地向四周扩建,先后形成两条空间轴线,导致布局较混乱。
经过二期的校园总体规划,形成一条东西向主轴线,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保证了教学和生活的正常运行。
同时校园的整体环境质量也有所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保留浙师大红卫楼轴线两侧的绿化及建筑,并加以改造,形成体现浙师大历史文化传统的保留区。
二、经过道路系统的调整和规划,改变原有学校功能分区混乱,建筑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新的规划使得分区清晰合理。
三、在学校的东面设立教学新区,以相对严谨、集中的轴线式布局,彻底改变了原校园散乱、无序的面貌。
3.2.2校园绿化环境评价
浙师大经过45年的发展,校园绿化环境的建设在历任校领导的重视下,保留下一批有价值的树木,尤以红卫楼轴线两侧的绿化最为突出,这为以后浙师大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但与此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校园内缺乏体现浙师大特点的标志性建筑,以至于人们走出校园后,没能对校园留下深刻的印象,室外环境小品的设置则缺少艺术性,主题缺乏内涵,从总的情况来说,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