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导学型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9660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导学型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导学型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导学型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导学型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导学型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导学型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docx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导学型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导学型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导学型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docx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导学型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导学型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

——以“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调配问题”教学为例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更强调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笔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课堂教学和课例反思为例,探寻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导学型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

1教学实录

教师:

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调配问题”,期望达成以下学习目标——①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②会通过列方程解决“调配问题”;③感受“数学建模”的一般思路。

(教师多媒体展示:

课题及学习目标)

1.1预习反馈,成果展示

教师:

请同学们组内交换“课前预习学案”,对照投影上的答案提示,交流自己预习后的收获及困惑。

——(投影“预习学案”及答案提示)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①能熟练用代数式表示数学条件;②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请用含有字母的代数式或方程填空:

(1)在甲处劳动的有27人,在乙处劳动的有18人。

若要从乙处调人到甲处,则:

①调动后,甲处变为:

人;乙处变为:

人;

②调动后,若甲处劳动的人数是乙处劳动的人数的2倍,则可列方程:

(2)在甲处劳动的有27人,在乙处劳动的有18人。

若现调来20人支援,从20人中往甲处

调人,其余人全部调往乙处,即:

从20人中,调往乙处人,则

①调动后,甲处变为:

人;乙处变为:

人;

②调动后,若甲处劳动的人数比乙处劳动的人数的2倍还多2人,则可列方程:

2.自主探究

【探究问题1】在甲处劳动的有27人,在乙处劳动的有18人,现要从乙处调多少人到甲处,才能使甲处劳动的人是乙处劳动的人数的2倍?

分析: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①寻找等量关系;②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未知量。

本题的等量关系关系是“”,即据此条件列方程。

因此,必须分别表示出“调动后,甲处变为人;乙处变为人。

………①

解:

设从乙处调人到甲处,才能使甲处劳动的人是乙处劳动的人数的2倍,则调动后,甲处变为人;乙处变为人;………………………………………②

列出方程为,………………………………………③

解之得,………………………………………④

(可在草稿纸上检验)………………………………………⑤

答:

要从乙处调3人到甲处,才能使甲处劳动的人是乙处劳动的人数的2倍.……⑥

【归纳】结合上述过程及步骤序号,分别用一个字来作答“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第1遍读题——①审:

审清题意,标记、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找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条件;

第2遍读题——②设:

设适当的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该等量关系中的相关未知量;

③列:

根据找到的等量关系条件,列方程;

④解:

解这个方程;

第3遍读题——⑤验:

检验是否是所列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第4遍读题——⑥答:

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学生:

(对照答案提示,自查和同组互批;优秀学生帮助后进学生,8分钟)。

1.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

请同学们思考【探究问题2】。

你能模仿【探究问题1】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步骤,求解此题吗?

——(投影“课堂探究学案”的【探究问题2】)

第二部分探究学案

【探究问题2】在甲处劳动的有27人,在乙处劳动的有18人,现调来20人支援,要使甲处劳动的人是乙处劳动的人数的2倍还多2人,应往甲、乙两处各调去多少人?

学生:

(独立思考,2分钟)

教师:

(点拨1)用方程解应用题,应先设未知数。

通常求什么量,就可直接设该量为未知数,但有时也可间接地设未知数。

本题该如何设未知数?

学生1:

直接设未知数——设从20人中应往甲处调人,其余人全部调往乙处,才可使甲处劳动的人是乙处劳动的人数的2倍还多2人。

教师:

(点拨2)很好!

调动后,甲处和乙处的人数分别怎么表示?

学生2:

由题意知,从20人中,调往乙处人。

所以调动后,甲处变为人,乙处变为人。

教师:

(点拨3)非常好!

可是,根据哪个条件可建立等量关系,并列出相应方程?

学生3:

根据“甲处劳动的人数比乙处劳动的人数的2倍还多2人”,可列方程为。

教师:

大家都很棒!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分析,尝试独立完成解答过程,然后组内相互交流——检查并指出对方解题过程中错误和遗漏的地方,老师将请同学上台展示。

师生:

(学生独立求解,小组交流,5分钟——教师将上述“分析流程”转换成简洁的“分析表”投影,提示学生)

教师:

(点拨4)(实物投影,展示某一学生解题过程)“解:

由题意可得方程,解之得.”大家认为这个过程,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吗?

学生4:

没设未知数,需加上“设从20人中往甲处调人,其余人全部调往乙处,才可使甲处劳动的人是乙处劳动的人数的2倍还多2人”。

学生5:

还需要作答——“答:

应往甲、乙两处分别调去17人、3人。

教师:

对,上述同学都说得很好。

我们列方程解应用题一定要注意过程的规范性,按照“课前预习学案”中“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来落实。

教师:

【归纳小结】本例这类问题称之为“资源调配问题”,解决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学生6:

关键是——审题,弄清题意,(需读题4遍,边读边用笔在关键处标记)和寻找等量关系,并对该等量关系中所涉及的未知量列出代数式。

教师:

说得好!

“调配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要弄清是从“内部”还是“外部”调配,如何调配以及调配前后相关量地变化,以便准确用代数式表示出相关未知量;另外,还要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在实际情境中,怎样寻找等量关系?

一般分下列几类——

①数量类——总量等于各分量的和,或同一量用不同代数式表示时,其量相等;

②客观规律类——图形或数式之间隐含的等量关系;

③公式类——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浓度问题等。

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不断总结、体会。

1.3限时训练,演练反馈

(分层题组训练。

A、B组必做,C组思维拓展——选做,学生当堂限时15分钟完成,组内互批,教师抽检,个人展示等方式反馈,略)

1.4总结归纳,提炼升华

教师:

从本节课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调配问题”解题规律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该过程先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设未知数,列代数式额方程,建立数学模型——一元一次方程),再利用数学知识求“数学问题的解”(解该一元一次方程),最后回归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简称“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思想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以后我们会经常遇到,请大家课后好好体会。

下课!

2课例问题诊断

2.1课堂“导学”的过程目标达成情况,缺乏有效反馈方式,降低了“导学型”课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节课,对于数量关系的分析和寻找,用适当的未知数、代数式描述未知量,用方程来刻画相关等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强化训练是重中之重;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全面反馈及时点评“导学”目标达成情况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抓手。

在“课前预习学案”中,将“课堂探究学案”中的新知(探究问题的“未知量的代数式表示和等量关系的寻找”)前置于此,集中强化训练,有利于分散问题探究的难度,便于探究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展开。

但将反馈信息的全面收集、及时点评这个重要环节,仅通过“答案投影,学生自查、小组互批”的方式呈现,显得轻描淡写、粗糙不够。

因为,它会遮掩忽略学生预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从而弱化了典型问题的剖析、规避和示范作用。

此处宜浓墨重彩:

设置更加深入、广泛、有效的学生问题汇报及展示、教师针对性的点评活动。

再如,在“课堂探究学案”的“探究问题”系列中,【探究问题2】因难点内容——问题条件的“翻译”已前置,难度已经降低。

教师可不必以“点拨问答式”处理,而让学生充分模仿【探究问题1】的分析方法和解题过程,直接去黑板板演,或者实物投影,学生自己直接讲解,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总结点评。

最后,“限时训练,演练反馈”和“总结归纳,提炼升华”部分,也可考虑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类似“反馈报告”的反馈提纲于学案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落实学生展示活动。

2.2课堂“导学”的探究问题,缺乏探究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以“课堂探究学案”的【探究问题2】为例。

因为初一学生刚开始学习用方程解应用题,受思维定势影响,大多数还习惯用算术方法思考问题。

而同【探究问题1】一样,这两题恰好都可以用算术方法快捷解决。

如,【探究问题1】的算术解法:

由于调动后,“甲处劳动的人是乙处劳动的人数的2倍”,可知:

调动后,乙处有人,故要从乙处调人到甲处.

如此以来,学生就会疑惑:

此题老师为什么要用列方程如此相对复杂的方法来求解?

学生更不会体会用方程思想求解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主题和实效会因此而冲淡降低。

实际上,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求解、比较。

从而使学生得以体会方程解法的独特魅力。

这一点,教师恰恰忽视了。

此为“探究问题”缺乏典型性。

“探究问题”缺乏探究深刻性。

如,作为课堂探究的主阵地【探究问题2】,由于此题偏易,又有“课前预习学案”前置新知的预习,学生基本可以独立模仿、易于上手,而不需探究和合作即可完成。

所以没有了探究的深度,课堂失去高潮。

2.3课堂“导学”的探究活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够广泛和深入。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课前预习学案”和“课堂探究学案”双案合一、功能齐全的“导学案”为载体,以“探究问题”系列为探究活动线索,分别展开探究活动,循序逐层推进。

利用【探究问题1】的预习反馈和点评的自主探究活动,“手把手”地教学生解题,并为其树立模仿、示范的样板;利用【探究问题2】的现场指导活动,“半放半扶”地对学生进行模仿实践、强化训练。

教师都给出了问题分析的“脚手架”,学生回答,然后代表板书展示过程,集体纠错、完善答案。

这种“拐杖+问答式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只经历了“感受(样板式示范)——实践(依赖性模仿)”,还欠缺较高级层次的“自主探究(拆掉脚手架)——合作交流(反思提高)”。

所以,还可进一步设计【探究问题3】作为这个高级层次的探究载体。

加大探究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设计问题串,增加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评价的时空。

2.4课堂“导学”的学生自我反思过程,缺乏有效的设计和足够的重视及深入。

每个阶段的“小结”,大多数是教师独自总结性陈述,而缺少“引导”性的“问”和“导”,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没有进一步激活。

可设计引导性问题、总结归纳或者反思性表格明确记在导学案相应位置,课堂留足“展示时空”。

3教学再设计

3.1预习反馈,成果展示(“限时训练,演练反馈”同上)

(“课前预习学案”的第1题增加(3),如下;增设“表1:

课前预习反馈表”;“课堂探究学案”增设“表2:

课堂作业反馈表”)

(3)在甲处劳动的有27人,在乙处劳动的有18人。

若现在甲处每天调出3人从事其他工作,乙处每天新调进6人支援,则①天后,甲处变为:

人;乙处变为:

人;②天后,若乙处劳动的人数是甲处的2倍,则可列方程:

表1:

课前预习反馈表(“表2:

课堂作业反馈表”同此表)

组号

组长

组员

小组交流、讨论感受

达成的学习目标情况

疑惑点(具体问题)

设计意图:

(3)的增加,为【探究问题3】相呼应和铺垫。

小组讨论、交流,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之一,反馈表使学习情况真实有效地反馈给老师,从而落实“学在教之前,教在关键处”的原则。

教学建议:

让全体学生相互批改学习、共同促进,“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对于未解决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记载到反馈表,及时提交、汇报给老师。

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反馈情况表,结合教学目标,及时进行“二次备课”,合理组织,落实“讲什么,怎么讲”。

3.2自主探究,合作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