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各种灭菌容器中的消毒液,根据其效能定期更换和检测;
2、经常启盖的灭菌盒,每天更换消毒灭菌,固定的器械或敷料包定期清理灭菌,注意更换标记;
3、过期敷料或可疑污染物品应重新灭菌;
4、库领各种未经灭菌处理的橡皮类、硅管、内固定器械,送消毒供应中心处置后备用;
5、体外循环用的各种塑料管、袋用环氧乙烷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保存使用;
6、高压蒸汽灭菌必须定期测定灭菌效能;
7、无菌手术、污染手术要分开进行,如手术间有限,应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污染手术;
8、应有定期清洁卫生制度,每日(周、月)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定期做好监测工作;
9、特殊感染或传染患者手术后按特殊感染或传染污染处置要求进行消毒处置;
10、手术备皮尽可能在术前短时间内进行。
集中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消毒供应中心室布局设施:
符合卫生部相应规范要求:
(1)供应室工作流水线:
物流路线由污到洁,强行通过不得逆行即遵循:
“接收——清洗——检查、打包、灭菌——储存——分发和敷料制作——灭菌——储存——分发”,未经灭菌与灭菌后的物品严格分开,消毒物品和污染物品不交叉迂回传递;
(2)划区:
污染区——将接收的各种用物进行分类、初步处理和清洗;
清洁区——进行手术器械检查、器械及敷料包装、消毒灭菌处理、储存和发放。
2.供应室主要工作程序:
(1)清洗:
尽可能机械自动清洗系统完成,锐利器械必须机械自动清洗,如超声清洗机清,常规清洗时,先用洗涤剂浸泡擦洗后以含酶清洗液清洗,以去除物品上的油污、血垢,然后流水冲洗,具有关节、齿槽和缝隙的器械以及注射器的外管和内芯都应尽可能可能张开或折御洗刷干净;
物品经过清洗后,因故未能打包者,应将物品妥善存放在清洁、干燥处,暂时保存;
运送物品的工具和盛器,按收回和送出、清洁和污染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每日进行清洗保持清洁;
(2)包装:
(包装是保持灭菌物品的灭菌状态的重要手段,包装前必须严格进行清洗质量及器械性能的质量检查)①包装材料应经性能测试,要求具有良好的蒸汽穿透性,又能阻挡微生物侵入,对灭菌物品不粘着、不发生反应、无害,价格便宜,布类每次用后均要洗涤;
②敷料应按使用顺序折叠摆放,其外形尺寸不大于30cm×
30cm×
50cm(预真空),重量不超过5kg;
③手术器械放入器械托盘包装,重量不超过7kg;
④包外捆扎材料,最好用化学指示胶带,包内必须每包中央置有效的化学指示卡,若采用线绳时要求捆扎后不易松散,取用时易于解开而又不使物品污染,禁止用大头针、橡皮圈、钉书针等材料封口;
⑤包装好的物品必须具备可追溯记录标识即在包外应做标记,且记录包内物品名称、数量、包装日期、消毒灭菌锅次及经手人签名。
3.供应室管理措施:
①严格区分污染物品、清洁物品和灭菌物品;
②各种器械包、治疗包的包装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③严格检查消毒包的有效起止日期,消毒包要求干燥,便于保存及质量;
④灭菌物品每月接受抽样检查;
⑤消毒灭菌器严格规范生物监测并做好相应监测记录档案管理。
新生儿、母婴同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管理:
①健康带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者、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患病期间应暂时调离。
该区工作人员专用工作服不得穿入其他病区,其他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母婴同室必须在指定的区域更换隔离衣裤及鞋,并严格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接触每个新生儿前,所有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手卫生规范。
限制人员流动:
严格控制探视时间和人数,无陪护区、医疗区非卫生技术人员不得进入。
2.监控管理程序:
孕产妇入室除更换全部衣物外,也须更换鞋,个人物品不得带入室内;
当孕产妇或新生儿疑有或已患某种感染或传染性疾病时,应针对其感染种类及程度作相应的隔离处理;
每日通风并空气消毒,定期或不定期接受微生物学监测;
使用后的诊疗用品依据其用途和性质,严格清洁、消毒和灭菌管理。
3.保洁制度:
要求环境清洁、空气新鲜:
①保持工作鞋清洁,每周至少清洁一次;
②卫生用具包括拖布、抹布等,严格分区专用;
③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并对室内空气和用物彻底消毒一次。
感染性疾病科预防控制措施
1.建筑布局分区设立:
分区设置措施,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人员防护措施:
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掌握和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帽子/头发罩、眼罩(护目镜)、面罩、隔离衣、防护服、靴/鞋套等:
①洗手和手消毒;
②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③正确处置病人使用后的设备和污染的物品;
④防止针刺伤或锐器伤;
⑤环境、设备和设施的清洁消毒和溢出物的规范处理;
⑥正确处置医疗废物,使用黄色隔离标记。
3、病人分类隔离管理措施
①可疑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②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
③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
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污染;
④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
4.保护易感宿主的措施:
①对易感宿主实施特殊保护性隔离措施,必要时实施预防性免疫注射;
②免疫功能低下和危重病人与感染病人应该分开安置;
③空调相对独立,保护性隔离室应采用正压通风,呼吸道隔离室应采用负压通风;
④根据不同的感染病人进行分组护理。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落实规范,健全制度:
根据卫生部颁发《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及《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制定制度,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2、布局合理、分区明确:
必须严格按治疗单元规范要求设置治疗椅(≥3M2/治疗椅单元),2台治疗椅间距≥5M,且中间必须设置≥1.6M分隔栏。
3、诊疗环境保洁:
空气清洁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通风不好备机械通风设施或空气净化设备;
治疗用物表面没治疗完毕即以有效氯消毒液(500mg/L)擦拭消毒处置,遇明显污染随时消毒处理。
4、治疗器械管理:
严格遵循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管理规范,尽可能送集中消毒供应室处置。
5、严格职业防护规范执行:
严格按标准预防要求,规范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6、严格医疗废物管理:
严格执行医院医疗废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产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管理:
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指定的区域更换隔离衣裤及鞋,并严格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接触每个病人前,所有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手的卫生规范。
除送病人到产科病房外,产房人员不能穿产房制服到分娩室以外,转送病人到其它地方须换上外出衣;
2、监控管理程序:
产妇入室除更换全部衣物外,也须更换鞋,个人物品不得带入室内;
当疑有或已患某种感染或传染性疾病的产妇临产时,应针对其感染种类及程度作相应的处理;
分娩室每日通风及并空气消毒,定期或不定期接受微生物学监测;
接生后使用的臀垫,应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清洗凉干备用;
3、保洁制度,产房要求环境清洁、空气新鲜:
②卫生用具包括拖布、抹布等,接待产室、分娩室、隔离室等分区专用;
③对分娩室和待产室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并对室内空气和用物彻底消毒一次。
检验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上班时严格穿戴工作服、帽子、口罩,工作中有可能污染治病菌或从事烈性标本处理时,应穿戴隔离衣、裤,换下的隔离衣、裤必须严格按相应要求安全处置后备用。
(2)工作中严格标准预防的原则,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做好自我防护。
(3)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灭菌管理的各项操作技术规程,每操作前后严格按手的卫生规范做好手卫生工作即操作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行手消毒。
区域划分:
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有明显的标识。
清洁区包括办公、会议、休息、储存、培养基和试剂室;
半污染区包括卫生通道、更衣、缓冲间;
污染区包括标本收集、存放、处置、检测室。
各区域物品严格规范管理。
3.环境管理:
(1)定时空气通风,地面湿式清洁。
清洁用具严格分区专用;
(2)各类用物表面、台面每天工作前清洁,工作后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地面以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
(3)检验标本直接污染的用物或器具以2000mg/L有效氯或溴消毒液喷洒或浸泡消毒30~60分钟。
4.检验器具管理:
(1)采集标本的器材必须达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要求,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器材;
(2)重复使用器材必须严格清洁-灭菌处置后备用,灭菌尽可能压力蒸汽灭菌,不宜者以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1小时后清洁备用。
5.各种废弃物管理:
(1)一次性使用的器具必须严格按医院医疗废物的管理规定处置;
(2)微生物培养后培养基必须压力蒸汽灭菌后常规废物处置;
(3)检验残存标本以5000mg/L有效氯或溴消毒液1:
1混合静置>2小时后常规废物处置。
常见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预防措施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由于耐药菌对临床上普遍使用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所致感染治疗困难,病死率较高。
这些耐药菌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的控制带来困难。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订本防控措施。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耐药菌株的产生
1.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各科室应该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医院相关规定,按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管理原则,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适应症。
避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2.重视病原学检查,提高病原学送检率。
各临床科室对感染病人及时做好相应病原学标本的采样送检,杜绝标本的二次污染,尽早准确确定致病菌。
依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对时间/浓度依赖型的药物执行不同的给药方案,规范给药剂量、途径、间隔和疗程。
3.推行优化抗菌治疗策略:
严重感染的患者主张初期选择能覆盖所有可能引起感染病原菌的广谱药物实施“猛击”疗法,确保杀灭致病菌,然后尽早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针对性强,窄谱的药物实施“降阶梯”治疗。
(二)建立和完善多重耐药菌监测、预警和反馈机制
微生物室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及绿脓假单孢菌等应及时报告院感科和病人所在的科室,院感科进行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和指导临床科室对该类病例进行管理和消毒隔离工作,同时对多重耐药菌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医务处,反馈药剂科,药剂科建立预警反馈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预警报告及时上报医务处,反馈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掌握手卫生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