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国际比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91701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国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三章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国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三章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国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三章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国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三章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国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国际比较Word格式.docx

《第三章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国际比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国际比较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国际比较Word格式.docx

一、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社会背景(总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一方面发达国家在战后开始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二战期间实现民族独立,开始大力建设自己的家园。

生产力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刺激了人们受教育的愿望。

二战以后,作为补偿性的人口生育行为,西方各国普遍出现持续约10余年的“婴儿热”。

其结果,造就了西方各国如下的人口图景①:

(1)各国从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人口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

例如,美国的人口总数从1950年15069.73万人增长为1970年20321.19万人(各国历年人口总数及大学学龄人口数资料均来自UnitedNations《DemographicYearbook》历年各卷或由该资料经整理、计算而得)。

20年间年均增长15.06‰。

法国人口总数从1954年4284.35万增长为1968年4965.46万,14年间年均增长10.5‰。

英国人口总数从1951年的4375.79.79万人增长为1971年4774.96万人,20年间均增长5.4‰。

原西德从1950年4984.26万人增长到1970年6065.06万人,20年间年均增长9.86‰。

(2)各国大学学龄人口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从1950年到1970年,美国18-22岁大学学龄人口数从1113.57万人增长为1745.07万人,增幅达56.71%,20年间年均增长22.72‰,高于总人口平均年增长率7个千分点。

法国的大学学龄人口数从1954年298.49万增长到1968年395.84万,增幅为32.61%,年均增长率为20.36‰,几近高于同期总人口年增长率(10.5‰)一倍。

英国大学学龄人口从1951年283.83万增长为1971年356.42万,增幅为25.72%,年均增长11.45‰,高于同期总人口年增长率(5.4‰)的一倍以上。

二战之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冷战”的开始,世界上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严重对叱,对叱双方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军备、经济领域,发展科技、提高本国军事实力成为双方竞争的主要内容。

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二战以后,各国大力发展教育。

尤其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和教育民主化运动,更促成了个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总之,政治的、经济的、人口的因素综合作用,使得世界高等教育不可阻挡抵达发展起来。

二、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情况

20世纪后50年,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规模空前扩大。

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拓展高等教育规模的政策,较快地实行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例如,法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60年的7.44%,增至1970年的12.23%,再增至1979年的25%;

英国由1960年的6.9%,增至1970年的14.4%,再增至1979年的18.8%;

西德由1960年的5%,增至1970年的16.3%,再增至1979年的26.5%①。

推动高等教育如此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二战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各国中小学教育的大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有资格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其次,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知识含量都在提高,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受过高等教育已成为进入许多行业的基本要求;

再次,终身教育观念的确立,高等教育民主化浪潮的高涨,使得传统的面向精英型人才的素有“象牙塔”之称的高等教育机构逐渐打开大门,面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开放。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不可避免地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及由此引发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诘难。

这在80年代达到高潮。

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20年间内,美、苏、英、法、日等国的高等教育在数量上迅速发展,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十八岁青年的就学率分别达到45.2%和38.4%。

在1960—1970年间,发达国家高校扩招数平均每年增长8.8%②。

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高等教育数量的发展持保守态度,但当高等教育数量发展明显落后于其它西方国家时,英国不得不在60年代中期后加快大众化的进程。

到90年代中期,英国高校学生规模迅速扩大,到1995-1996年度,英国大学注册生规模达到172万,是60年代的4倍左右③。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引起高等教育自身结构的变化,冲击高等教育质量。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多样化。

职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在职教育等都是适应社会的变革而发展起来的,它们分别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具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因此,必须以不同的质量标准对其加以衡量、监督与检查,保证其健康发展及受教育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二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重心上移。

继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后,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正在由三级逐渐合拢为二级甚至一级。

澳大利亚无自主审核权的院校正在积极通过认证程序加入自治大学的行列。

在我国,高校重组、合并,学院升级为大学,追求层次的提升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层次的提升能否带来质量的提高,新大学能否保持和老大学相当的水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人们习惯于用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来审视新升格的大学,因此,质量标准的转变成为必然;

三是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的多样化。

办学经费短缺是世界高等教育今天和未来面临的共同问题,高校办学主体多元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走向。

鼓励私人投资高等教育已成为各国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首选,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在各国大量涌现。

由此带来的是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和更激烈的对生源的竞争。

高质量是掌握竞争主动权的重要砝码。

三、政府资助高等教育经费不足

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扬,传统工艺老化,海外市场萎缩,失业率增加,西方国家遭遇了战后程度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衰退,转入持续的经济衰退或缓慢增长时期。

这种情况使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严重的削弱,战后初期特别是60年代高等教育大发展所赖以支撑的优裕的外部经济环境已不复存在。

西方各国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对高等教育采取紧缩政策,从而导致了80年代削减高等教育经费浪潮。

例如:

英国1981~1982学年多科技术学院全日制生均培养费3800英镑,1985~1986学年降至3150英镑;

这一期间大学全日制生均培养费虽有5200英镑,但除去研究费,仅以教学费用计,1980年指数为100,1987年降至83①。

1979年至1987年英国全日制高校学生净增85000人,几乎相当于70年代净增数的3倍②。

西方各国政府在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采取紧缩政策的同时,日益将政策重心由数量发展转移到质量提高上来。

四、以现代科技革命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变迁对高等教育的挑战

进入90年代以来,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国际性关注和重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更进一步。

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以高科技、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个体的人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

从时代的角度看,如果说农业经济时代靠的是土地,工业经济时代靠的是资本,那么知识经济时代靠的则是“知识工人”——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运用者。

这必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如何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质量要求。

从国家的角度看,国际间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推动了各国发展其综合国力的欲望,而大多数国家都把提高国力的希望寄托在科技与教育上,教育是重重之中,高等教育更是首当其冲,于是,各国不能不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

现代科技革命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突飞猛进。

据统计,世界物质财富大约以每十年增加20%—25%的速度增长,这种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是以加速度发展,成指数发展的,知识陈旧周期在缩短。

据有关资料统计,战后人类知识总量大约每7至10年翻一番,其中现代生物学、原子核物理、电子工业技术和空间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大约3—5年就翻一番。

尤其是信息科学的一些领域,3年以后相当一部分知识就老化了,不适用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格局日益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人们从这一现实中看到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各国政府都希望高等教育能为本国的科技进步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能适应高技术生产要求的技术人才和劳动力;

一般公众也希望能接受更有效的高等教育,使自己能适应技术革新造成的职业变换的要求。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质量的意义也日益显得重要。

第二,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必然会产生重要影响。

21世纪的人类将步入“信息社会”。

在信息社会里,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处理将逐渐成为生产和工作的主要活动。

大学是产生和传递信息的基地之一。

以光纤技术和多媒体为标志的电子信息网络,将会充分开发人的大脑,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水平,使教学的个别化、个性化、自主性成为可能。

一门课程的教材,可能有若干种组织方式,可供学生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学习。

传统的课程编制、教材组织、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大学传统的完全以教室为阵地、以教材为载体的知识传授方式将被打破,大学的空间将得以延伸。

学校必须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条理化,以提供准确、系统、完整的信息。

这必将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产生影响。

第二节国际社会怎样解决高等教育问题

面对高等教育大发展带来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世界各国,包括国际组织都对此问题给愈强烈的关注。

重新审视界定高等教育质量,树立新的质量关,并且国家政府和高校都采取一定措施解决高等教育问题。

一、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质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5日至19日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与会者达成了两个重要宣言,即《21世纪的高等教育:

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出版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三个报告所提出“高等教育对不断变革的世界的响应应当以针对性、质量和国际化为指导,这三个口号决定着高等教育在地方上、在本国和在国际上的地位与作用”,这确立了“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概念之一的地位。

质量问题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不可避免而又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各国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都曾出现过对质量问题的集中讨论。

如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质量一直是美国社会关注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报告。

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提出《国家处于危机之中》的报告,之后各界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报告,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67条建议》、美国学院入学考试委员会的《进入大学前的学术准备:

学生英国掌握什么知识和具备什么能力》、州际教育委员会的《为高质量而行动:

一项改进我们国家学校工作的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