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省级科普课题结题报告1500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9015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省级科普课题结题报告15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省级科普课题结题报告15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省级科普课题结题报告15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省级科普课题结题报告15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省级科普课题结题报告15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省级科普课题结题报告1500字.docx

《小学省级科普课题结题报告1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省级科普课题结题报告1500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省级科普课题结题报告1500字.docx

小学省级科普课题结题报告1500字

安徽省科研课题

《基于农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孙敦杰李荣友

我校2009年4月申报的《基于农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安徽省教育厅教科研【2009】1号),于2009年9月经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省教育厅审查批准,确定为2009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三年来,本课题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在全校老师的团结协作下,经过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

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国际背景: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视。

如美、英、日经过长期的研究,已初步形成创新教育理论的框架体系。

特别是日本的创新教育研究成果显著,日本学生的发明制作和专利申请具世界前列。

虽然各国对创新教育认识存在一些差异,但都从不同层面上论述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2、国内:

我国在九十年代中期才全面开始创新教育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科技制作、小发明等浅层面上,对于如何实施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没有作深入全面的研究,研究的范围大都是结合城市资源开展相应研究,但结合农村开展研究的寥寥无几,在理论与实践上尚存在多方面的空白。

3、学校背景:

梅桥中心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又有蚌埠市教科所、蚌埠市科协提供帮助,有良好的条件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

多年来梅桥中心学校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在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

《基于农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的提出经专家组评审,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开题实验,我们课题组将借鉴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基于农村资源,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等方面切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之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适应考试,从小学到中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格局。

陈旧的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基于农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与此同时探讨农村科技小发明教育的途径与模式,大力推进学校以科技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为培养各级各类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要有良好学习方法,并通过一定的途径的培养而实现。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和展现。

创造教育理论认为:

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力,每个人的创造潜力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

托尔斯泰也曾说过: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这句话十分中肯地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学校教育的追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

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很少有自主学习机会,很少有质疑交流的时间,很少有操作实践的机会。

针对这种弊端,创新精神培养途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来源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发现,来源于专研,我们的实验研究将着力构建一种自主、主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农村生活、生产劳动为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实验过程中,转变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师生“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改变,正是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提高我校教师的科技教育意识和科技教育辅导能力,能为我校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

2、小学科技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定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上,做到两点: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小学阶段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二是坚持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较为全面的教育和培养。

四、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内容是在农村小学特定的环境里,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并且把这种资源当成是一种优势,运用这种优势和科学的方法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使他们获得基本的科技创造的入门知识,学会创造发明的基本技法,提高对科技创新小发明课题的选择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情感,激发他们对科技小发明的极大兴趣。

通过科技活动课、科技课外活动为主要渠道,充分挖掘其它学科科技教育的潜在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深入调查研究科普活动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状况,弄清学生、家长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真实看法。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积极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2、利用农村资源广泛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通过进行科技小发明解决发现的问题,在解决生产、生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发明创造,摸索出在农村开展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学方法。

3、根据年龄特点开展相应的科普活动:

低年级以科技游戏、故事为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建立创新概念;中年级以小制作为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会动手创新;高年级以发明创造为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胆开展创新。

通过科技活动课、科技课外活动为主要渠道,充分挖掘其它学科科技教育的潜在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重视质疑能力培养。

建立以归纳式为主而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模式。

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创造个性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勇敢、甘愿冒险、富于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一丝不苟”的六个创造性。

6、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实践价值的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实验经验论文等。

7、把研究的成果在农村学校推广,并跟踪调查取证,进一步分析,从而形成具有说服力、实用性强、有创造力的结论。

五、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落实组织

1、加强领导,营造科技教育的良好氛围。

健全管理网络,为科技课题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在实施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校十分重视学校科技教育管理网络的建构:

①设立学校科技教育领导小组。

由校长亲自担任学校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少先队、教务主任、总务主任、科技总辅导员、科技教育骨干教师等为组员。

②建立科技工作例会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的工作会议。

每学期召开1至2次扩大到行政班子、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及有关任课教师参加的工作研讨会。

③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用以表彰、激励在科技教育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或有突出表现的师生。

具体分工:

孙敦杰、李荣友:

负责课题的组织和实施。

曹长武:

负责相关理论的收集整理,开展理论学习宣传。

魏莉娟:

负责开展校内科普活动,组织开展科普周活动。

姜锐:

负责校外科普活动开展。

邱明文:

负责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

田锋:

负责组织学生小发明的指导、加工及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田锋、邱明文:

收集相关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课题组成员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反思、总结及校本教材的选择、实验、编写等工作。

2、规范管理

为规范课题管理,保证课题研究有序地进行,我校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贯彻执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科室主任职责》、《教科室成员职责》、《课题组组长工作职责》、《课题组成员工作职责》、《教育科研评价细则》等,使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实施科技教育活动的硬件设施。

为了更好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科技活动,为科技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梅桥中心学校投入约20000元建设了科普活动室,建设了标准实验室、购置了小学科学课程所有的试验器材,建设了标准化图书室,科技文化长廊。

有标准的计算机室,面积约80平方米,电脑60台,装备了上千部的科普知识电子书;实验室100平方米,装备一应俱全;仪器室各种实验器材、标本齐全,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试验和实践活动的材料;科普教室80平方米,有多种活动设备,收集了我校获得各种科普活动的成绩;多媒体教室200平方米,有投影机、多媒体操作台等设备。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普教育队伍。

科技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是学科教学的渗透。

因此,教师的科学素质的高低及其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科技教育,都直接影响着学校科技教育的质量。

为提高我校科技教师队伍的科学素养及教学水平,我们采取了“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先后邀请蚌埠市科协、蚌埠市科技馆、蚌埠二中等部门的专家到我校作讲座,还组织多位科技辅导员参加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及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鼓励支持科学教师学习、进修、外出考察,每年花费的各种培训费用达数千元。

订阅大量的科普画报、科普杂志。

全力支持教师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各级各类的科技竞赛,每年的参赛费用近万元。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科技教育意识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校全体教师的科学素养。

(二)、创新方法

我们的研究突出了五个原则:

1、趣味性: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等转化为有趣的、充满儿童情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整体性:

由学校科普教育领导小组统一制订实施计划,各年级、各学科、各老师一致行动,在全校统一开展实际研究。

3、针对性:

针对本课题的目标和研究重点,探索实施加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措施;

4、整合性:

拓展时间和空间,整合学科的内容资源,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5、实用性:

运用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推出可以具体指导科技教育活动实用型的成果,特别是小学科标准施行、校本课程实施。

我们运用问卷、访谈等方法,采用量化与非量化手段了解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理性分析,从理论上提高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认识,进而把握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采用文献法,了解国内外有关科学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实施策略。

以行动研究法作为探讨科学教育规律,验证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

依据我们制定的课题规划,人为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主动地建立与应用的各方面的条件,使之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总结出在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