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普及家庭健康教育知识资料汇编(一).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58996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普及家庭健康教育知识资料汇编(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18年普及家庭健康教育知识资料汇编(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18年普及家庭健康教育知识资料汇编(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18年普及家庭健康教育知识资料汇编(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18年普及家庭健康教育知识资料汇编(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8年普及家庭健康教育知识资料汇编(一).docx

《2018年普及家庭健康教育知识资料汇编(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普及家庭健康教育知识资料汇编(一).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8年普及家庭健康教育知识资料汇编(一).docx

2018年普及家庭健康教育知识资料汇编

(一)

普及健康教育知识100问

(一)

(一)

怎样预防传染病

一、呼吸道传染病

1、什么叫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

常见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

3、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有哪些?

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例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脑膜炎球菌、结核杆菌等。

4、什么情况下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天气骤变的情况下也易发病。

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

56

过度劳累者等人群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5、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急,有发热症状。

流感:

一般表现为发病急,有发热、乏力、头痛及全身酸痛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轻。

麻疹:

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

水痘:

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泡疹与痂皮。

风疹:

临床特点为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轻。

流脑:

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斑、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神志障碍及抽搐等。

流行性腮腺炎:

以腮腺急性肿胀、疼痛并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为特征。

肺结核:

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盗汗、全身不适及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6、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

主要通过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密切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7、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①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多喝水。

③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④要

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

二、肠道传染病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一般是由病人及带菌者,借助于水、食物、密切接触和苍蝇等,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主要有呕吐、腹痛、腹泻和发热等症状。

1、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

①细菌性食物中毒:

由细菌或细菌毒素引起。

常常有共同进餐的人一齐发病的情况,且有严重呕吐的症状。

②细菌性痢疾:

由痢疾杆菌引起,病人有排便不尽的感觉;粪便可呈脓血状,常伴有发热,儿童患者可能会休克。

③阿米巴痢疾:

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粪便呈果酱样。

④病毒性肠炎:

也叫做流行性腹泻。

病人常伴有感冒等症状。

2、预防措施:

肠道传染病主要把好“病从口入”关。

坚持“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九字方针。

具体如下:

①患了肠道传染病要及时就医,并进行隔离治疗,不得从事饮食业工作,以免将病传染给他人。

②疑似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诊,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带菌者和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要隔离检查,预防性服药。

饮食服务性行业从业人员要

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持健康证上岗。

③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食物,灭苍蝇),防止病从口入;要保证清洁卫生水和安全食品的供应;饮食要清淡卫生,买来的熟食要重新加热煮透,不吃生小海水产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④提高人体抵抗力。

不要太疲劳,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接种甲肝疫苗、伤寒菌苗等疫苗。

(二)

中风发病前多会频打呵欠多吃果蔬有助预防中风

大家知道,脑中风发作前往往有些预兆,发现预兆后及时进行预防或治疗,的确与中风发作后的治疗效果大不一样。

因此,了解一点脑中风前有哪些预兆的知识,对脑中风易患者及家属来说均很有必要。

较常见的几种预兆是:

1、一时性黑蒙:

在眼前突然出现,数秒钟后能恢复,不伴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

这是颅内血流量减少或微小血栓通过视网膜动脉引起的。

因为,眼动脉是颈动脉的第一条分枝,对颈动脉硬化、狭窄、缺血最敏感,所以黑蒙可以看作是中风的最早警报信号。

2、短暂性视力障碍:

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阵发性发作,

多在一小时内自行恢复。

这是视网膜中心动脉或分枝动脉因脑血流量减少引起闭塞的结果,但尚未出现脑神经征象,可视为较早期的中风预报信号。

3、频频打呵欠:

这是脑动脉硬化逐步加重,管腔愈来愈窄,脑缺血缺氧日甚所致。

据统计,在缺血性中风发作前

5~10天内,频频打呵欠者,可达80%。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一信号。

4、扭颈手麻症:

多发生头转向一侧刮胡子时,突感手指无力,剃刀落地,有的说话不清,1~2分钟后恢复。

这是因为转头时,引起已经硬化的颈动脉扭曲,加重了狭窄的结果。

这一现象,足以告诫人们,中风可随时发生。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即出现一过性偏瘫或单瘫,可能伴有失语,但持续时间短,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这表明已经有轻度中风。

可把它当作是进展性或完全性脑卒中的先兆。

6、老年人血压波动剧烈或激增,头痛头晕耳鸣加重,精神紧张或神疲嗜睡等症状,表示有可能发生出血性中风。

预防中风生活方式要健康

预防中风的发生,老年人在冬季注意保暖外,还在生活方式上也需调整,比如多运动。

即将进入脑中风的高峰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引起脑中风的祸首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频繁饮酒、吸烟、

运动量少、高热量饮食、夜生活过度等导致脑卒中高发。

而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情绪焦躁又加重了上述诱因对人体的损害,从而导致脑卒中发病。

老年人在冬季注意保暖外,还在生活方式上也需调整,比如多运动。

医护人员为中风患者设计一套太极拳,其内容分为三部分:

急性期十式、康复期的太极进阶篇、预防中风二十四式。

整套太极包含了躺、坐、站三种形式。

急性期十式,简单易学,重在打开肢体穴位;进阶篇主要是坐着练习,动作变化较多。

而行动自如的中老人群也可以练习预防中风二十四式。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基础病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而太极拳的自然、柔和,正好能满足老年人锻炼的需要。

每天食用苹果可有效降低中风风险

俗话说,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但就中风而言,这句话可能只有一半正确。

美国心脏病学会《中风》杂志发表中国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每天食用200克水果

(相当于两个苹果),可将中风风险减低32%;每天食用200

克蔬菜,中风风险可降低11%。

这个研究成果,是基于对过去19年中20项已发表的果蔬与中风风险研究的综合分析,这些研究分别在美国、中国、日本和欧洲进行,共涉及76万名研究对象,其中近

1。

7万人中风。

新研究表明,多吃果蔬有助于改善微血管功能,降低血压、体重、腰围、总胆固醇、被称为“坏”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等。

此外多吃果蔬还会增加微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和食用纤维素的摄入量,并有可能降低脂肪摄入量,这些因素都能降低中风风险。

哪些果蔬预防中风最有效?

除了苹果外,柑橘类水果、梨和带叶蔬菜,它们已被证实能降低中风风险。

其他果蔬的预防作用尚需进一步证实。

多吃果蔬对预防中风的益处不分男女、年龄和地域。

(三)

预防乙肝常见问题解答

一、免疫程序、接种禁忌及注意事项

(一)乙肝疫苗免疫程序?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共需接种3针,免疫程序为

0、1、6 个月,即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1个月和6个月接种第2及第3针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和全程接种是保证乙肝疫苗保护效果的关键。

首针乙肝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且越早越好。

(二)接种乙肝疫苗有什么禁忌?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包括:

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甲醛以及抗生素过敏者;患有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妊娠期妇女;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三)乙肝疫苗能和其他疫苗同时使用吗?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卡介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甲肝疫苗等同时接种。

乙肝疫苗和其它疫苗同时接种时要在不同部位分开接种。

二、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一)乙肝疫苗的保护时间?

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随时间的逐渐下降。

抗体滴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

一般接种疫苗,注射3针后的1-3个月97%的人都可测到乙肝表面抗体(抗-HBs);1年时仍保持同一水平,以后阳转率逐渐下降,到免后第三年时可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逐渐下降。

目前大量资料显示,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20年。

(二)新生儿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何时可检测抗体?

新生儿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一般人群可以不进行抗体(抗-HBs)检测。

如果母亲为HBsAg阳性时,新生儿有必要进行抗体检测。

可选择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的

1~5个月时采血,因为这时体内抗体滴度最高,如抗-HBs<

10mIU/ml,可进行再次接种。

(三)使用乙肝疫苗进行基础免疫过程中,前后3针疫苗的生产公司或疫苗类型不一样,会有哪些问题,有效吗?

不同公司或不同类型的乙肝疫苗,不同剂量疫苗之间,接替使用理论上效果不受影响。

但是,为保证操作规范性,应使用同一品牌、同一剂型乙肝疫苗。

(四)接种疫苗后,需要加强接种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较好,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

世界卫生组织也无乙肝疫苗加强接种的建议。

三、乙肝两对半中常见的不同组合阳性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一)抗-HBs和抗-HBc两项阳性能否接种乙肝疫苗?

抗-HBs和抗-HBc两项阳性说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HBV),而且已经产生了保护性抗体(抗-HBs),对HBV有免疫力,

不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二)抗-HBs 、抗-HBe 、抗-HBc三项阳性者是否还存在病毒复制?

可以接种乙肝疫苗吗?

以上三项抗体阳性,说明感染乙肝病毒(HBV)后,HBV已经停止复制,对HBV有免疫力,不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但对于部分反复发作的慢性肝炎患者,虽然呈现抗-HBs、抗-

HBe、抗-HBc三项阳性,仍存在突变株乙肝病毒复制的可能

性。

(三)乙肝患者有没有必要打乙肝疫苗?

乙肝患者及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对乙肝疫苗不会产生效果,故不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对由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而现在已经自然获得有效的保护性抗体者(乙肝“二对半”检查中乙肝表面抗体呈阳性),也没有必要再接种疫苗。

但即使给这些感染者接种了乙肝疫苗,也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四)我是怀孕7个月的准妈妈,我和丈夫都是乙肝携带者,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出生后应该怎样预防乙肝的传染?

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护新生儿,孩子出生后应在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和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并于1月和

6月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

四、成人重点人群及意外暴露情况下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一)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人群有哪些?

成人中某些重点人群暴露机会多,感染乙肝病毒风险高,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推荐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人群包括需要频繁使用血液或血制品者、血液透析患者、实体器官移植接受者、监狱内的囚犯、慢性肝病患者、静脉吸毒人员、HIV感染者、慢性HBV感染者的家属和性接触者、有多个性伴侣者、性病门诊就诊者、

糖尿病病人、医务工作者及其他因职业原因可能暴露于血液和血制品者。

(二)意外暴露情况下(例如,伤口被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污染,或皮肤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针头刺伤)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1)对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