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7225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滞胀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滞胀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滞胀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滞胀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滞胀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滞胀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滞胀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滞胀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滞胀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基于与主流经济学的“实物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货币经济”的分析方法,表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滞胀”的危险,提出以16%的名义GDP增长率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调整失衡的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

  (中经评论·

北京)自两会以来,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转向,把防止经济过热和管理通货膨胀作为重要的调控目标,以3%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警戒线。

在采用提高准备金率的紧缩货币政策的同时,4月中旬采取了旨在严厉控制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国十条”。

这种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在近两个月的时间中已经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国际背景下,人们开始担忧国际金融危机的二次探底,同时引发对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忧虑。

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价格也应声下跌,股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跌幅超过了20%,5月份的“经理人采购指数”也大幅度下降,这都充分反映出人们对宏观经济走势的悲观预期。

如何判断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政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这一问题直接联系到凯恩斯主义的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性质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如美国和西方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采用凯恩斯主义政策导致的严重的滞胀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

在当前我国面临金融危机以来采用经济刺激政策所引发的房地产价格暴涨、收入分配向富人倾斜、工资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和产业结构严重扭曲的条件下,从理论上充分讨论这些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一、经济增长率:

8%还是16%

  目前,我国学者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都按照主流经济学实物经济分析的方法,即建立在总量生产函数基础上,把国民收入核算的统计变量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一产出关系来研究。

这种分析方法把由货币交易所决定的名义GDP划分为实际GDP和通货膨胀率,实际GDP由表示实物产出的生产函数所决定,货币只决定价格水平,在讨论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运行时先采用实际GDP指标,然后再讨论通货膨胀问题,并把货币政策联系到稳定物价水平。

笔者通过对剑桥资本争论和关于凯恩斯经济学争论的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目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所有由货币量值表示的统计变量完全是由社会关系或特定的货币金融体系决定的,与新古典理论中生产函数的技术分析完全无关。

由于GDP和其他国民收入的统计变量完全是由货币金融体系所决定的,所表示的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有效需求”问题,而GDP作为货币交易的增加值根本就不表示任何实物,也不可能存在实际GDP和通货膨胀率的划分。

这种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讨论中的突出表现是确定我国的实际GDP增长率目标为8%,并按照国际警戒线把通货膨胀率的控制确定为3%。

这是导致当前我国宏观调控两难处境的一个理论教条。

  中国经济学家按照这种实际GDP方法研究中国的经济增长,根据统计数据得到,我国1980年以来的实际GDP增长率约为9%,考虑到当经济增长率超过8%,通货膨胀率将产生的经验,自1997年以来一直以8%作为经济增长的目标,并作为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的基础,这个8%大有按照美国经济学教科书把美国的潜在生产能力3%增长率的样式写进中国教科书的趋势(我国许多教科书已经这样写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悲哀,因为美国长期名义GDP的增长率一直是3%,而中国经济学家按照美国的教科书却搬用了实际GDP的增长率,这种概念的失之毫厘却使之与实际差之千里。

  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的统计,名义GDP是由货币交易值所决定的,采用货币数量恒等式则有:

MV=GDP,假设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则名义GDP的增长率将取决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

这样,名义GDP增长率的决定与资源约束和技术进步或生产函数完全无关,只是取决于特定的货币金融体系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

美国的经济增长率长期稳定在3%,是由其货币金融体系长期稳定的货币供应量所决定的,那么中国的名义GDP增长率应该是多少当然要考察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运行的规律和保持其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这里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决定。

在货币金融体系中,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M2是根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方统计的,假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比率不变,则存款将转变为贷款,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增加。

在全部储蓄中划分为银行存款和其他项(如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变,则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将取决于储蓄率。

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当储蓄率决定时,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将被决定。

由此可以推论出保持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的条件,即稳定的经济增长率和储蓄率、稳定的银行存款和其他项的比率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

这种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的条件即是经济稳定的条件,经济波动完全是由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导致的,货币供应量的不稳定,将导致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过度赢利与破产的循环,由此导致经济波动和失业。

  按照这种简单的分析即可以说明储蓄率与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或名义GDP增长率的决定。

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和储蓄中银行存款的比率不变,则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率将取决于储蓄率。

根据经验资料,美国长期3%的增长率是与其10%的储蓄率相对应的,日本高增长时期的储蓄率约在35%左右,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超过了20%,其名义GDP的增长率也超过了20%,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高增长时期储蓄率都超过30%,名义GDP增长率也都超过20%。

这些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同时表明,按照亚洲国家的经验,当储蓄率达到30%时名义GDP增长率将超过15%。

  上述理论和经验似乎可以用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给出很好的解释,我们前面也是采用MV=PY的货币交易方程式来说明这个问题,主流经济学的解释是这里存在着由生产函数所决定的产出Y和由货币数量M所决定的价格水平P,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种货币与实物截然分开的“两分法”上,在现实经济中,根本就不存在同质的产出,现实中构成GDP的各种异质品是根本不能加总的,也根本不存在把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不同技术加总为总量生产函数的可能性。

GDP和用货币表示的国民收入核算的统计变量所表示的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也就是说,资本家用一笔货币资本购买劳动和生产资料,然后通过加价卖出而获取利润。

国民收入核算中统计的资本只是货币的储蓄和投资,利润则来自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采用经济学家熟知的美国长期的国民收入核算的统计数据,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在长期是不变的,储蓄率或资本积累是不变的,收入分配中工资与利润的比例是不变的,从而利润率是稳定的。

所有这些统计数据都只是货币值,来自于内生的货币供给体系或货币金融体系。

这种稳定的内生的货币金融体系的最简单的说明是,“一种比谁挣钱多的游戏”,如果货币供应量是任意的,人们之间在“微观”生产领域所进行的激烈竞争将毫无意义或根本无法进行,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加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的破产,由此形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金融危机。

  GDP和国民收入核算的统计变量所表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可以用收入支出模型来说明,即W+d+r+π=C+I=GDP(其中,W为工资,d为固定资产的折旧,r为利息,π是利润)。

公式的收入一方就是企业的财务报表的加总,可以表示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当把表明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成本收益计算和利润加入到收入一支出模型中,重要的是考察企业是否能够赢利或亏损。

模型中企业生产的总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个部分所组成,固定成本包括折旧和利息,可变成本由工资成本构成,即总成本为:

W+d+r,当总支出(C+I)超过成本(W+d+r)时,厂商将获得利润,而企业能否赢利正是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问题,因为企业经营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利润。

  这样,如果给定企业的成本,则总支出或GDP水平的变动将决定企业是否赢利或亏损。

在上述模型中,如果假设工资等于全部消费(即W=C),则利润(丌)就取决于投资是否大于折旧加利息,即π=I-(d+r)。

在这里,重要的是由资本存量价值(K)所决定的折旧和利息成本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给定折1日率(δ)和利息率(i),则企业的固定成本(d+r)将取决于资本存量价值(K),由于资本存量价值是由以前的投资决定的,这样,本期的投资将在下一期转化为资本存量,从而只有当投资的增长率等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时,才能保证企业不亏损,也就是说,由于投资的增长使资本存量的价值增加了,当存在着正的折旧率和利息率时,要使企业不亏损,必须有新增加的投资和(名义)GDP的增长。

  假设折旧率和利息率不变,则这一模型的均衡条件或稳定状态增长的条件为经济增长率△Y/Y(Y=GDP)不变,资本一产出比率K/Y不变,工资对折旧的比率W/D和消费对投资的比率C/I以及投资对资本存量价值的比率I/K都是不变的,从而收入在工资与利息(利润)之间分配的比率W/r也是不变的,从而r/K=i。

上述稳定状态增长的条件来自于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关系。

  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正是这种稳定状态的短期调整过程,投资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使经济增长率和利润提高,从而引起投资的进一步增加,资产值的增加也使商业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从而使稳定状态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这种比例失调的重要特征是资产值对GDP的比例过高,这使资本存量与GDP中的利润之比提高而使利润率下降,在此条件下如要保持稳定的利润率则需要GDP、投资和货币供应量的更快增长,这显然是不能持续的,因为这会使资产值更快的上升。

资产值过高来自于投资的过度增加,另一方面也来自于金融资产的膨胀,因为人们把资产值提高的部分计入利润,但却使资产值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一旦由于利润下降而使投资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下降,经济将步入衰退。

经济衰退即是通过企业的破产降低资产值和通过银行破产降低货币供应量,使其恢复到稳定状态。

  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来自于20世纪90年代的高增长所引起的资产值过高的比例失调,2000年出现的经济衰退就是这种周期的调整,但美国政府所采用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虽然延缓了危机的爆发,却使资产值不仅没有大幅度下降,反而在低利率和大规模财政支出的刺激下继续提高。

房地产领域的“次贷”虽然增加了货币供给和资产值,但“次贷”并不足以酿成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由金融创新所引发的金融资产膨胀,它使过高的资产值通过资产炒作依然可以获得高收益。

这里有两个重要的经验事实,其一是资产值过高,美国长期的资本对收入(GDP)的比率稳定在3倍左右,而就目前美国13万亿美元的GDP而言,其资产值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已经超过了60万亿。

其二是美国2000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对GDP的比率大幅度下降,表明更多的货币被用于金融领域,从而创造出更高的资产值。

金融危机使资产值大幅度下降,从而引发商业银行抵押品的贬值而产生大量坏账,商业银行的信贷收缩将导致严重的信用危机。

  上述分析对于说明我国的货币金融体系运行和稳定状态的增长率的决定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1980~2008年,平均名义GDP的增长率为16%,按照现在的统计,实际GDP的增长率约为9%,通货膨胀率约为7%,这种名义GDP增长率取决于货币供应量,平均的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约为20%。

这种平均的GDP增长率如果作为稳定状态的增长率,其意义在于,经济周期将围绕这个稳定状态的增长率波动,当名义GDP增长率等于16%时,企业将获得正常的利润率,当经济增长率低于16%,将会导致企业的亏损和失业。

对于20%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决定是容易说明的,1980~2008年,我国的储蓄率都在30%以上,按照30%的储蓄率计算,如果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