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5782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以上几单元都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呈现学习容,让孩子们结合生活情境认识数的意义。

  例如:

让学生自己看数去发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基数),教材每一个数都通过主题画让学生数各种实物,突出它们的数量都是某一数量;

结合“快乐的家园”进一步认识“1”的丰富的意义,再迁移到对2、3……的认识,并初步体会数还有表示顺序的作用(序数);

结合“小猫钓鱼”的情境,观察鱼的数量变化,发现“0”可以表示没有,同时也要知道0也可以表示起点和界限,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

  另外,这几个单元还体现了儿童从“动作把握→图象把握→符号把握”反复循环的认识发展规律,并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体验。

生活中的数,是让孩子们动手数数,看图说数、认数、读数、写数;

比较是让他们先数出数目比大小,再看图自己比大小,然后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捆小棒”这一节是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数,经历20以数的具体操作及认识过程,初步体会十进制的记数方法。

再例如第二单元的比较,教材的设计非常有条理:

比一比:

让同桌两位同学经历比较高矮的实践活动,体验比高矮的正确方法,并进行交流。

说一说:

你怎样判断蚂蚁爬行路线长短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称一称:

比较1只苹果和1只梨的轻重,先掂一掂,再称一称,体验称是比较物体轻重的好方法。

练一练: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或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学习倾听和质疑。

  

(二)关于“加减法”的学习容,在教学中应注意下面问题。

  .把解决问题和学习“加减法”结合起来。

数的分解与合成不再是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让他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化”的过程与学生认识和发展过程是统一的。

例如:

有“几支铅笔”“摘果子”“乘车”“搭积木”等,都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编排的。

  2.加法和减法的安排有分有合。

如:

加减混合安排的例:

“小猫吃鱼”“猜数游戏”“看电影”“有几只企鹅”“分苹果”“搭积木”等。

在我们看来,加减混合安排的意图,便于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让孩子们在实际学习中不断体会,从而运用。

有时,同一个情境可以提出加减两方面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加减法关系的理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3.鼓励算法策略的多样化。

在传统教学中,“算法单一”“答案唯一”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

而目前提倡的算法多样化有利于一题多解,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但不存在适合所有学生的最优算法。

例:

“有几瓶牛奶”?

用画呈现情境:

两箱牛奶(每箱可装10瓶),其中一箱有9瓶牛奶,另一箱有瓶:

9+=?

  

(1)直接去数图中的两箱牛奶。

  

(2)先手数出9根和根小棒,放在一起数。

  (3)观察图发现,先从瓶箱里取出1瓶把另一箱装满,答案是14瓶。

  (4)把有9瓶的箱当成满箱,这样共有1瓶,再减1瓶,得14瓶。

  ()9+=9+1+4=10+4=14

  (6)9+=+9=++4=10+4=14

  (7)9+=+9=+10-1=1-1=14等等。

  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要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培养学生主动地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操场上”开始提出“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此后,教材至少有处提出同样的问题和要求。

可以说会提出问题比会理解问题更重要。

  二、关于“空间与图形”学习容的选择与安排

  

(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分两个单元进行。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看到的物体,体会这几个方向,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先认识体,再认识面。

  

  

(二)空间观念是自觉地把握空间,使用图形的意识和能力。

  .以图形为载体,以生活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为学习活动的主题。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身边物体的位置和顺序。

  3.会直观地辨认长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在教学中要注重创造情境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经历在现实中描述与交流物体间的位置与顺序,例如:

“你相邻的同学是谁?

”“教室里有什么?

”“指一指”文具盒的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等;

让学生动手做,获得空间与形象思维的体验,例如:

“我说你摆”动手搭你喜欢的东西等。

  三、怎样把握“分类”与“统计”的教学要求

  

(一)经历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

  .在日常生活的分类(如:

“整理房间”、“整理书包”等)活动中,体会分类的必要性,以及分类活动的结果与分类标准有关。

  2.在“整理房间”时,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3.在“整理书包”时,由学生自主选择标准,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分类就是把同类的物体划分在一起。

这是学生理解数概念的基数含义的基础,可以为以后学习看图数数,学习加、减法含义做些准备,还渗透着集合思想。

教学时只让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同类的物品用线圈起来,不给学生讲集合这一术语。

  

(二)经历统计初步活动,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统计是一门数据处理的学问。

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

数据的收集;

数据的整理;

数据的描述(统计图表);

数据的分析(作出推断)。

  2.统计活动的每个环节怎样进行,要让学生小组讨论。

共同出注意,想办法,经历全过程。

  3.统计图表是统计的必要手段,而非目的。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四、有关实践活动的要求

  在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充分自主,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经历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主观性知识);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作用。

  当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鼓励他们采用探索的方法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过自己努力或与同伴合作,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不是采用“告诉”的方式。

  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所获得的经验,而不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生对自己或同伴所得到的“数学猜想”没有把握时,要求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找证据,根据实际修正猜想。

而不是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

  当学生对他人(包括教科书、教师)的思路,方法有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以否定或修正他人的结论作为思维的目标从事研究性活动,即使学生的怀疑被否定,应当首先对遵循事实、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培训

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教材内容

◇数一数

◇比多少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数一数。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

安排一个校园场景,有非常丰富的数数资源,包括数量在1-10的各种事物,每个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

在教材中我们给出人物数量是20,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给出了1~10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

数字什么时候出示可以灵活把握。

◇把握好教学要求。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地学会数数的方法。

对1~10十个数字,只是了解不是正式教学。

不要求学生全部认识1~10各数。

◇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

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此为背景引出学习内容。

◇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

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个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小鱼”等等,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

”提示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比较的两种事物,尽量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第二单元 位置

“上下”“前后”“左右”。

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

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上下、前后。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概念。

让学生充分地说。

例题、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

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

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左右。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认识:

认识左右手---感知身体的左右---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

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

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