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4974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Word文档格式.docx

《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Word文档格式.docx

同时又收紧银根,投机商资金周转不灵,纷纷破产。

对投机资本的沉重打击,是我们对资产阶级进行限制和反限制斗争中取得的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得到了人民群众包括愿意从事正常合法经营的资本家的广泛支持。

自此,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初步取得了稳定市场的主动权。

要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必须做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物资供求平衡。

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一全国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国家的主要开支;

统一全国物资调度,使国家掌握的重要物资从分散状态集中起来,合理使用,以调剂余缺;

统一全国现金管理,一切军政机关和公营企业的现金,除留一部分近期使用外,一律存入国家银行,统一调度。

同时,政府还采取紧缩编制、清理仓库、加强税收、发行公债、节约开支等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膨胀得到抑制,物价上涨幅度日趋回落。

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财政经济方面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从此结束了自抗战以来连续12年通货膨胀肆虐的局面,也结束了旧中国几十年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历史,为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法》第一条总则指出: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可能,在政策上,由过去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改为保护富农经济,对地主限制了没收其财产的范围,对小土地出租者提高了保留土地数量的标准。

实行这些政策,保护了中农,分化瓦解了地主阶级,减少了土改运动的阻力,也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进行得最顺利、搞得最好的一次。

到1953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至此被彻底消灭了。

1952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结构改善,职工、农民收入增加,文教卫生事业得到相应发展。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1月-1957年12月)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是从1951年开始着手的。

1952年12月,中央发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

1953年4月,中央批准下达了1953年国民经济计划提要。

根据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一方面初步编制“一五”计划并开始实施,一方面继续讨论修改,历时四年,五易其稿。

其中第四次是由国家计委编制的,到1954年9月基本定稿。

1955年3月,经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于同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

“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

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在建国后的头三年和“一五”期间,我国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实行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终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对个体农业,遵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

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当然,在工作中也存在缺点和偏差。

主要是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一五”计划期间,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加上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比较协调。

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了起来。

“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个世纪。

同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是名列前茅。

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同年5月,党中央提出了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党的八大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

3.“大跃进”和国民经济第一次调整时期(1958年1月—1966年5月)1958年我国开始实行“二五”计划。

同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要求。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深刻,更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

庐山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打断了在经济上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1959—1962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60年9月,中央批转国家计委《关于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提出要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2年5月,中央常委举行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起草的关于1962年调整计划的报告,下决心对国民经济进一步大刀阔斧地调整。

主要内容是:

大力精简职工,减少城市人口;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停建缓建大批基本建设项目;

缩短工业战线,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

进一步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加强和支援农业战线。

到196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全面好转。

同年9月,中央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的经济形势,认为农业生产还没有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

工业结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决定从1963年起,再用三年的时间,继续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从1958年到1966年,经历了从提出到抛弃“大跃进”计划,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最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过程。

“二五”前三年,提出并实施“大跃进”计划。

“二五”的后两年(1961—1962年),实行国民经济调整。

然后是三年继续调整(1963—1965)。

经过五年调整,经济得到比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一时期,我们对内克服了自己的困难,对外顶住了苏联领导集团的压力,还清了对苏联的全部债款(主要是抗美援朝中的军火债款),并且大力支援了许多国家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66年将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全国人民要努力奋斗,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4.“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5月—1976年10月)1966年,正当我国胜利完成经济调整任务、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1966年下半年,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受到许多干扰,不过,当时的动乱主要集中在文教部门和党政机关,大部分生产指挥系统还未被打乱,特别是由于前五年调整给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使得1966年各项生产建设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到1966年底这场动乱扩散到工业交通企业后,给整个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原定的1967年国民经济计划无法执行,1968年年度计划也未制定。

这两年是我国建立经济计划以来仅有的未执行年度计划的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分别比上年下降9.6%和4.2%。

1969年2月,召开了中断两年的全国计划会议,下发了《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草案)》,着手恢复经济。

经过努力,1969年国民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当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3.8%。

1970年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这一年大部分工农业产品产量超过1966年的水平,基本上完成了第三个五年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

在经济发展中也暴露出建设规模偏大、积累率过高、农业和原材料工业落后等问题。

然而,对这些问题并未引起高度重视,1971年仍继续盲目地追求高指标,导致国民经济一系列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1972年至1973年,国务院采取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经济冒进造成的危害到1973年下半年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经济形势明显好转,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

1975年1月,邓小平同志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后,明确、坚定地提出和领导了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

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虽然遭到严重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

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

1976年达到28630万吨,比1965年增加9175万吨。

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新成就。

1976年原油产量相当于1965年的6.7倍。

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相继建成,改变了西南地区长期交通梗阻的闭塞落后状况。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投产。

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国防和宇宙航天技术方面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当然,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发展会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

5.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76年10月—1978年12月)以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为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