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衡计分卡为审计重点的商银行效益审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4680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平衡计分卡为审计重点的商银行效益审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平衡计分卡为审计重点的商银行效益审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平衡计分卡为审计重点的商银行效益审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以平衡计分卡为审计重点的商银行效益审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以平衡计分卡为审计重点的商银行效益审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平衡计分卡为审计重点的商银行效益审计Word格式.docx

《以平衡计分卡为审计重点的商银行效益审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平衡计分卡为审计重点的商银行效益审计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平衡计分卡为审计重点的商银行效益审计Word格式.docx

由于平衡计分卡是公认的战略绩效管理工具,建立起以平衡计分卡的内容为审计重点的商业银行效益审计体系,可以有效地查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管理层提高经济效益。

一、实施以平衡计分卡内容为重点的效益审计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改善绩效管理

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

卡普兰(RobertKaplan)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戴维·

诺顿(DavidNorton)经过对美国12家优秀企业为期一年研究后创建的一套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后来在实践中扩展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

1992年,卡普兰和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关于平衡计分卡的第一篇文章《平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体系》,主张从财务、客户、内部营运流程、学习与创新四个方面来考察企业。

此后,关于平衡计分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日益增多,将平衡计分卡由一个业绩衡量工具转变为战略实施工具。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是协调与平衡,主要体现为财务与非财务评价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外部和内部要求的平衡,结果和过程平的衡,前导指标与滞后指标的平衡等多个方面。

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内部营运流程、学习与创新四项内容具有依次促进的循环关系。

其中“学习及创新”是长期、基础和过程型的关键成功因素,保障促进“内部运营”;

“内部运营”是改进企业业绩的重点,是半基础、间接和过程型关键成功因素,保障促进“满足客户需求”;

“满足客户需求”是速效、直接和过程型关键成功因素,保障促进“财务绩效”;

“财务绩效”是企业结果型关键成功因素,是企业经营管理最直观最重要的绩效指标。

平衡计分卡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寻找能够驱动战略成功的关键成功因素(CSF),并建立与关键成功因素具有密切联系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KPI),通过关键绩效指标的跟踪监测,衡量战略实施过程的状态并采取必要的修正,以保证战略的成功实施及绩效的持续增长。

正是由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在短短的十多年里,平衡计分卡作为一个战略管理工具已经被广泛的认同和使用。

它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75年来最为强大的管理工具”。

2003年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

美国超过60%的组织运用了平衡计分卡;

欧洲50%以上的组织运用了平衡计分卡;

新加坡70%以上的组织运用了平衡计分卡;

澳大利亚有40%以上的组织运用了平衡计分卡。

在金融行业,美国大通银行、富国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等实施平衡计分卡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因此,以平衡计分卡的内容为审计重点,建立和实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可以较好地剖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与结果,查找问题,帮助改进经营管理,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实现审计增值的目的。

二、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构建商业银行效益审计体系

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内容和商业银行的特性,本人认为商业银行绩效审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财务管理绩效审计

财务管理最终目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即:

使有限的股东投入资本,得到最有效的运用,产生最大的利润和市场价值。

按照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行分解,我们可将商业银行的核心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作如下分解:

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总资产/平均净资产)*(净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税前利润/净营业收入)*(税后净利润/税前利润)

其中:

营业收入=净利息收入+非净利息收入

净利息收入=利息收入—利息支出

上式中,平均总资产/平均净资产,即权益乘数,反映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和利用财务杠杆的程度。

净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即资产收入率,反映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效率。

税前利润/净营业收入,即收入税前利润率,反映业务营运的成本与效率的高低;

税后净利润/税前利润,则(1-税务支出率),反映银行税务管理的效率。

由上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财务管理绩效,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财务杠杆、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控制营运成本、利用合法的手段尽量减少税务支出。

因此,实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绩效审计,应重点分析和评价权益乘数、资产收入率、收入税前利润率、税务支出率等四个指标。

1、权益乘数审计,应看商业银行是否保持了符合监管机构要求和维持自身良好信用等级的资本充足率;

资产规模是否保持了适度的增长,是否符合规模经济原则;

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财务资本、监管资本和风险资本相协调的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体系,确保资本被分配到较高收益和较低风险的业务领域,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

资本筹集活动是否有效,股本和次级债务发行时机选择是否正确,发行成本率是否较低;

商业银行的利润分配政策是否正确,是否有利于实现股东财务最大化。

2、资产收入率审计。

由于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经营收入)主要由净利息收入、交易性证券投资净收益、净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入构成,吸收来的存款资金主要用于贷款和长期债权投资等生息资产、为获取买卖价差为目的而持有的交易性证券投资,因此,资产收入率的审计应重点分析以下几点:

(1)生息资产盈利能力。

主要看商业银行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保持了恰当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或持续期缺口,是否建立了比较有效的贷款和存款定价机制,贷款是否能够按时按量收到利息,存款等负债管理策略是否恰当,是否维持了较低的负债成本率,买入的拟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是否有较高的收益率和较高的信用等级,从而能保证生息资产收入率的最大化。

(2)交易性投资资产获利能力。

主要看商业银行是否建立了正确的交易性证券投资政策,是否有较强的投资分析判断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风险控制手段,交易性投资收益率是否超过比较业绩基准,波动度是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3)净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入获取能力。

主要看商业银行是否建立并执行了正确的中间业务收入战略与政策;

中间业务收入是否与资产在总量和结构上相匹配,是否与业务量相匹配;

现有中间业务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盈利情况是否良好。

3、收入税前利润率审计,应看商业银行的费用控制和资产质量控制机制是否有效,是否将营业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资产预期损失和所需准备金是否控制在较低水平。

具体可分为:

⑴费用管理绩效审计。

主要看商业银行是否建立全面成本管理机制,制定了正确的费用预算,收益性支出是否与业务规模、营业收入相匹配,是否能达到较好的投入产出比。

⑵资产质量管理绩效审计。

资产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资产预期损失准备金数量的高低,而提取的资产损失准备金作为一项隐含的经营成本,需要从经营收入中扣除,因此资产质量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关键工作之一,同时也是银行效益审计的重点。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审计资产质量管理绩效:

——生息类或投资类资产质量管理绩效审计。

主要看商业银行是否制定了正确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否具备较强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能力;

不良贷款率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

各信用等级的贷款质量迁徙情况是否正常;

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

各项风险评估模型是否正确。

——信贷和投资资产以外的资产质量管理绩效审计。

主要看商业银行是否建立并记录、清理、核对和维护制度,保证了此类资产的安全、完整。

3、税务支出率审计。

主要看商业银行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税务管理制度,实施了有效的税务规划策略,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使纳税支出降至最低。

(二)顾客管理绩效审计

得客户者得天下。

顾客是商业银行的利润之源,顾客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

实施顾客管理绩效审计,应重点分析和评价以下两个方面:

1、客户管理过程。

主要看商业银行是否根据自身情况,正确地进行了客户定位,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配备了合格的客户经理;

是否建立了客户需求跟踪分析机制;

销售渠道和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

是否建立了客户咨询、投诉记录和应对机制。

2、客户管理结果。

可从以下几项指标来分析评价客户管理的效益:

(1)顾客获得率,顾客获得率是指银行赢得顾客及交易的比率,可以通过新增顾客的数量来计算,也可以通过对新顾客的总交易额来计算。

(2)高端客户占比。

指符合银行规定条件的高端客户数量占总客户数量的比例。

(3)顾客忠诚度。

可以用客户接受银行服务的平均时间长短、平均服务次数、平均购买产品种类等指标来衡量。

(4)客户满意度。

可以通过查询银行柜面服务系统中客户的评语、查询CALLCENTER系统的电话录音和投诉记录,或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电话、面访等形式对顾客的满意程度进行估算。

(5)顾客贡献度。

可以通过建立客户贡献度核算模型,计算顾客平均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大小来分析。

(三)内部营运绩效管理审计

商业银行内部营运,是指商业银行开发产品并向客户交付产品的过程,包括面向客户需求开发产品、建立各种营销渠道、组织销售产品、客户跟踪服务、银行授信后管理等方面。

可以通过内部营运能力、交付速度、营运质量、营运成本、营业地点等指标来分析和评审。

1、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是指商业银行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与质量。

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指标来度量:

(1)营销渠道数量与分布。

主要看商业银行是否具有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分支机构网点数量,网上银行和CALLCenter单位时间内所能承受的客户访问量,是否构成了瓶颈。

(2)核心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主要分析商业银行的核心账务系统、业务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是否符合经营管理需要,是否构成了瓶颈。

(3)员工数量、质量与分布。

主要分析商业银行的人员总量是否符合发展的需要,人员的素质是否比较高,分布到各业务线和管理部门的员工占比是否合理。

(4)领导层的经营管理能力。

主要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各级行领导的数量、素质、构成、管理幅度和业绩等来判断。

2、产品或服务的交付时间。

此指标衡量对银行对客户需求的反映速度,可以从客户申请贷款到贷款决策,再到贷款发放所经历的时间;

客户走进营业室到办完业务的时间;

客户提出一揽子金融服务需求到银行最终为客户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或产品的时间;

客户呼叫CALLCenter的等待时间等方面来进行审计分析,也可以采取向客户发送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审计分析,从而来判断产品或服务的交付速度是否较快,交付流程是否优化,是否令客户满意。

3、营运质量。

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信息交流与沟通、数据和账务处理、款物交割、执行客户指令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可以通过抽查原始凭证或电话录,进行账账、账表、表表、内外部核对、上下级核对、数据完整性检查等方式来判断营运质量。

4、营运成本。

营运成本是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不仅包括营业费用等已从营业收入中扣除的收益性支出,而且还包括各项资本性支出。

由于收益性支出已纳入到了财务管理绩效审计中,此处应重点审计资本性支出是否必要,支出金额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5、营运地点。

主要分析、判断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选址是否正确,是否有利于商业银行营销目标客户;

是否随着当地经济环境和人口的变化,而对营业网点布局做出必要的调整。

(四)学习与创新绩效管理审计

在商业银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创新能力决定着商业银行的长期竞争能力。

进行创新绩效管理审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1、新产品开发能力。

主要看商业银行是否储备了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是否建立了比较有效的新产品创新机制。

在监管机构允许和市场需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抢先开发和向市场推出新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