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选修模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8111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选修模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选修模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选修模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选修模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选修模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选修模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选修模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选修模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选修模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C传统服饰“和服”与西服、酒吧与茶室、西洋歌剧与传统歌舞伎都能见到,说明当时的日本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

3.(2009江苏历史卷,25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答案】

(1)范仲淹:

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

苏轼:

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

主张考经义(时务策);

司马光:

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

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

为改革培养人才。

4.(2009山东文综,33)(10分)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

(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1)含义:

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

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

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5.(09安徽文综卷,12)(2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换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

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朗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

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

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会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

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

“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

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国副使。

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服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

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10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12分)

(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

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

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

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

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

日本全面学习西方。

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

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

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

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6.(2009福建文综卷,41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XX甚多,惟要义有三:

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

“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7分)

(1)理由:

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

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

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

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7.(2009宁夏辽宁文综,41)(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

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

“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

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

“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5分)

【命题分析】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的“王安石变法”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1)问的回答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

(2)问的回答要结合变法的背景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

【答案要点】

(1)目的:

材料一:

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

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

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

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8.(2009浙江文综卷,自选模块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

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9.(2009广东历史卷,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3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解析】第一问注意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设问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属于基础知识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