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8073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难点

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能通过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教学突破

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要借助于地图总结而出,所以掌握读图的方法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

指导学生读图时首先明确“图名、图例、注记”,在此基础上进行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分析。

“气候资料图”的绘制与分析是难点。

绘制的过程,先让学生讨论已知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基本组成部分(横坐标、纵坐标等);

之后练习:

将已有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资料用表格形式表达出来,小组再互换气候资料表格,进行“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制作;

最后小组之间评比,看谁画得最准确,若与原图不一致,找出差错出在哪里,是制表格的环节、还是制图环节,在总结得失的基础上掌握制图方法。

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资料分析气候特征,让学生把握住以下几点:

1.气温:

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数值、时间(月份)、差距大小等;

2.降水:

最多与最少降水量的数值、时间(月份)、差距大小等;

3.气温和降水的配合:

季节(夏季、冬季)、高温、低温、多雨、少雨的组合搭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玻璃杯、玻璃片、热水。

2.多只气温计,用来上课测气温。

学生准备

1.准备当天“天气预报”。

2.每人准备直尺、空白纸。

3.查找有关世界雨极、干旱地区的资料。

补充.常见的天气符号

一个太阳是晴天,一片雪花是小雪。

一条闪电雷阵雨,小雨落在乌云下。

乌云在前是阴天,太阳躲在多云后,三条黑线是下雾,半个冰箱是下霜。

天气预报中,我们还能见到下列天气符号:

2.风力和风向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大。

风杆上的横线叫做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

一条风尾表示风力为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如符号

风尾在右侧,所以指示的是东风,三条横线,每条2级,所以表示东风六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思考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1.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

2.思考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气温、降水等)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存在差异的。

3.联系实际,体会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3.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定。

3.观察景观图片、自学课本内容。

4.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读图经验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4.结合前面学习过的经纬度知识,简单归纳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一、气温

教师活动

1.提问导入新课。

播放天气预报录像。

问:

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板书:

第二节课题: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

思考、回答

 

2.展示东北、海南景观图片

让学生发言交流生活经历和体验

简单概括气温概念

学生发言后

1.气温的概念:

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单位:

℃摄氏度。

2.观察景观图片内容,谈自己的生活感受

掌握气温概念、单位的正确书写

3.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测定气温”活动

指导学生准确读出气温计上的温度数,答疑。

4.投影出四支按照规定时间测定出气温的气温计,强调四个时刻。

然后每个小组发一支气温计,读出此时的气温。

5.让学生推导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某地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

讨论总结后

2、日平均气温的测定:

2时、8时、14时、20时

3.学生自学,对不懂得问题质疑、并通过小组讨论释疑。

4.准确读出气温计上的温度数,计算出日平均气温。

然后用气温计读出此时的气温。

小组交流计算结果,纠错。

5.分组讨论,总结。

听教师讲述。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展示我国冬季黑龙江、冬季海南的景观图片

2.问:

同一时间我国北、南方的气温是否相同?

3.那么,同一时间内,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

通过问题导入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观察思考问题。

学生发言举例说明自己所知道的其他有关现象。

2.回答:

不同

3.学生提出假想,表述自己的观点

4.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补充有关等温线的知识

1、等温线:

根据世界各地气温的观测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就是等温线。

5.出示读图思考题:

最炎热的大陆是?

最寒冷的大陆?

除南极洲之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什么?

世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区域有哪些?

学校所在地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

6.出示以下问题,指导学生析图:

北半球、南半球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何变化规律?

说出判断依据。

等温线的形状是平直的吗?

明显的弯曲在哪里?

说明海洋与陆地气温是否相同?

结合世界地形图思考为什么亚洲10℃等温线有大的转折,出现了0℃等温线?

总结三条规律,帮助学生记忆。

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a.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b.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C.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7.将“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读图练习交给学生自己探究。

4.结合等高线理解等温线。

5.小组讨论,回答。

6.积极思考,交流。

小组代表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根据亲身体验,谈登山时山顶的气温比较低,由此得出结论:

地球表面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

记住教师补充内容: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7.小组合作探究,读图完成课本相应的题目要求。

本课总结

学习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借助地图,在读图过程中要首先注意图名、图例、注记的辨别。

气温的分布要结合纬度知识进行分析。

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

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单位:

2.日平均气温的测定:

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气温平均值。

1.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a.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c.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问题导入】下列三幅图分别反映了出世界不同地区的降水量的多少,你知道它们所在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吗?

(一)

(二)(三)

【知识链接】降水类型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1.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2.通过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蒸气凝结过程。

利用图片进行降水类型介绍。

2.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降水形成条件。

3.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

3.资料展示家乡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了解水对发展经济的影响

三、主要降水类型

1.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景观图片: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

造成这些地区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操作一个小实验:

杯中盛热水,盖上玻璃片。

针对学生回答,给予评价、订正、小结。

三、主要降水类型1.降水的形成条件

补充:

降水形式包括雨、雪、霜、露等。

1.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思考回答:

降水的多少。

2.观察现象,动脑思考原因。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总结降水的形成条件

a.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b.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3.展示降水类型图片:

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的形成示意图。

列举不同降水类型常发生常见的地点,学生判断相应降水类型。

2.降水类型:

a.对流雨:

赤道地区多见;

b.地形雨:

多发生在山地的迎风破c.锋面雨:

发生在冷、暖空气相遇时,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3.观察图片,结合降水形成条件、课本上的概念具体分析各种降水类型的发生原因。

小组讨论、探究。

4.降水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观察雨量器的构造。

补充总结:

月降水量、年降水量、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3.降水量的测定

4.自学课本“降水量的测定”阅读内容,了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学生推算:

月降水量、年降水量、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四、世界降水的分布

1.让学生首先自学交流“雨极”、“旱极”资料,引入世界各地降水分布不均匀的学习。

2.展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等降水量线的概念

四、世界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比较赤道和两极地区哪里降水多?

结合降水形成条件简单分析原因。

比较亚欧大陆沿海和内地的降水哪里多?

简单说明原因。

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地区有哪些?

(提示:

观察南北回归线)

查图找出学校所在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

评价学生的回答。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a.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降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c.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降水很少。

1.学生阅读课本“‘雨极’话雨”资料,了解世界雨极。

学生补充世界上降水少的地区的资料,交流。

2.结合等温线的知识,加深对等降水量线的理解。

3.学生根据观察地图和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

小组讨论后回答: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降水很少。

简单回答原因。

降水量的多少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自然面貌、风土人情、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特别是降水的类型和降水的分布体现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对我们理解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意义重大。

板书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