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7322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逍遥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逍遥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逍遥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逍遥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逍遥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逍遥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逍遥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逍遥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逍遥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3、积累词语:

志、图、名、置、穷;

重点难点:

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要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生已有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本文时代久远,风格独特,需认真对待。

应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要指导学生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四、教学过程

什么是“逍遥”?

背景介绍:

庄子

预习检测

课文解读

阅读文章第一段,掌握虚词、实词、文言句式

第一段翻译参考

阅读文章第二段,掌握虚词、实词、句式

第二段翻译参考

阅读第三段,掌握文言虚词、实词、句式

第三段翻译参考

段落大意,整体感知文意

讨论

庄子的思想

造成庄子风格的社会原因

推荐阅读

写作练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解题:

学生讨论,什么是“逍遥”?

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

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

”《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

学生研究: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

天地》)。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初步理解庄子及其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理解作品: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

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三.预习检测:

1、注意下列字的注音:

北冥、鲲鹏、抟、迁徙、坳堂、草芥、夭阏、蜩蝉、宿舂粮、蟪蛄、大椿、斥鴳、泠然、万仞、蓬蒿

一、之

1.鹏之徙于南冥也

2.鲲之大

3.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则芥为之舟

二、而以焉

1.怒而飞

2.去以六月息者也

3.置杯焉则胶

三、实词“志”、“置”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置杯焉则胶。

四、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之二虫又何知!

学习知识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代词代“杯水”

连词表修饰“地”

介词“用”

记载

搁置

判断句

奚以…为表反问

宾语前置句

阅读文章第二段,掌握虚词、实词、句式。

一、虚词之、且、焉

1.穷发之北

2.汤之问棘也是已

3.且适南冥也

4.彼且奚适也

5.有鱼焉

二、实词“图、穷、匹”

1.然后图南

2.穷发之北

3.众人匹之

三、文言句式

1.奚以知其然也?

2.翱翔蓬蒿之间。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并且

将要,打算

兼词“于之”

打算

尽,不生

攀比

省略句“于”

阅读第三段,掌握文言虚词、实词、句式。

一、虚词“而”、“其”、“以”、“且”

1.而征一国者

2.夫列子御风而行

3.其自视也

4.彼且恶乎待哉

二、实词“正、穷、名”

1.若夫乘天地之正。

2.以游无穷者。

3.圣人无名。

通“耐”,能力

连词,表修饰关系

代词,“他们”

将要

规律

边际

声名

段落大意:

学生讨论:

第一段:

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

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

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那些才智可担任一官的职守,行为可顺一乡的俗情,德性可投合一国之君的心意而得一国的信任的人,属小知之人,宋荣子犹然笑之。

那么,宋荣子、列子就是作者充分肯定的人物吗?

不是。

他们虽然一个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一个是“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

但是,他们都没有达到无所不可,逍遥自得的境界。

在作者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呢?

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不必有所待(依靠和凭借)便能“乘天地之下,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忘我(物我不分)”的至人和无意于求功的神人和无意于求名的圣人,才能达此境界。

整体感知文意:

逍遥游是从一个神奇而迷人的故事开始的,鹏鸟海运徙于南冥,需水击三千里,扶摇上天九万里,后乃培风图南。

为什么要这样呢?

作者先用“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来说明“风”的作用,再用杯水芥舟来说明“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最后讽刺蜩与学鸠讥笑鹏鸟,自鸣得意的浅薄情态,并用行远更需多备粮的道理来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识。

由此引发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进一步以“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寿的冥灵大椿”、“众人匹之的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如大年”的观点。

以斥 

讥笑大鹏之志来喻证“小知不及大知”的观点。

《逍遥游》充满想象

所谓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从文学的角度说,则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模样,创造出它的形象来。

——在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创造!

《逍遥游》充满着想象,极富创造性。

请同学们思考一番,第一,作者通过想象,怎样描写了鲲鹏之大?

第二,为了阐明“世间万物都需要依托外力才能有活性”的哲理,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

第三,如何把庄子的丰富想象力,汪洋恣肆的文学才华移植到自己身上?

讨论:

教师点评:

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

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

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1、提问:

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

3、提问:

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

《齐谐》书里如何写的?

4、提问:

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

有所待的是什么?

5、提问:

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

也是非逍遥的?

6、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

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7、提问:

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8、提问:

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9、提问:

第三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10、提问:

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

这是怎样的境界?

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明确:

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明确:

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明确;

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所提到的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读后回答:

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看待庄子的思想?

有人认为庄子《逍遥游》是消极避世的、追求无目的的精神自由,你怎么看待这种和我们所熟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立功、立德、立言”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你想拥有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