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范文5000字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45419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论文范文5000字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毛概论文范文5000字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毛概论文范文5000字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毛概论文范文5000字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毛概论文范文5000字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论文范文5000字Word格式.docx

《毛概论文范文5000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论文范文5000字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论文范文5000字Word格式.docx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美育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后,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并且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指针。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党在思想文化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对我国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高等教育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就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高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集中培养的基地,是对高素质人才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高素质人才构成了一个国家未来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人力资源,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依托,而高素质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又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引导广大高校师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高校作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基地,是向青年传播价值观和进行思想引导的场所。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针对这种现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从社会价值取向上巩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只有这样才能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大学校园中形成对于合乎主流的社会价值观的共同认知,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

二、美育和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

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育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3]美育作为一种教育人和人的自我教育的方式,其目标核心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并对人性进行塑造和改造,除去人性中卑劣、污浊、肮脏的成分,发扬光大人性中美好、光明、崇高的一面,使人变得更加完善,使人的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丽。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才是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

”[4]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要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不能不顾他们的意愿和接受能力,生硬地去进行。

相反,要想用真理的力量去感召大学生,就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掌握他们成长成才的规律性,关注他们的精神诉求。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针对性地抓住带实质性的、带倾向性的、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来说理。

“能够给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使人们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生命力之所在。

由于美育侧重形象体验,因此可以通过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中体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对真理的追求,提高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和领悟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能力,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骤。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

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让这个共同理想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是大学生所接受,就必须要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幸福的实现也离不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

由于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加上当代社会生存竞争日益加剧,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也有一定的市场,成为一些学生的人生信条。

美育本身中也有培养人们合群、互相协作的精神的内容,它可以引导人通过对各种美的事物的欣赏,在审美活动中打开人们的心扉,促进人的情感能力的发展;

通过提高人的审美理解力,使大学生学会把他人的感受纳入自己的情感世界,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因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之中,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就达到了自我完善和深化完善的目的,人格境界也得到了提升。

“审美能增进个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省察,在于它是个人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形式,是使个人社会化的最高形式。

"

[5]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无论是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还是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崇高的壮美。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不同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我们总是能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中和那些在非典、地震时期看到的个人以及整个阶级、群众和民族为社会进步服务的杰出作为中,感受到一种“伟大的、不平凡的”崇高。

而这本身也正是美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态。

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上,只有紧紧抓住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人民的胸襟和视野、勇气和战斗精神”这种崇高美的特点,才能将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集、整合在一起,唤起全体人民的斗志和责任心。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正确荣辱观的形成是建立在人们从审美角度对事物正确与错误、高尚与低贱、先进与落后、美与丑的基本评价定向上,而这与审美观也是基本重合的。

正确的审美观不是自然形成的,鉴赏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的基础上,对美的辨别、理解和评价能力。

辨别是审美的关键,如果美丑不分,必然也会荣辱颠倒。

一般来讲,善是指导客观事物符合社会需要的功利性包括对于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的社会评价,是人们的意志把握的对象。

美则是表现一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是情感愉悦的对象。

美并不就是善,但它又离不开善。

善是美的灵魂,美的事物从本质上讲应该是善的。

正因为美之中包含着善,实施美育,就是使大学生在对于美的追求中,明辨善恶,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振奋精神,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归心”向善,从而乐于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

事实证明,一定的政治理念可以通过美的形象的诠释得到更加具体生动的表述,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任何意识形态失去了美感就难以唤起受众内心的愉悦。

因为追求美的结果和享受美的过程,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而人若没有对美的追求,就不会有美的生活和美的心灵。

因此,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之所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真正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就应该借助于美育的手段,把美育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将美育融人其中,使真、善、美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其中,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开启智慧,感受美、享受美,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塑造优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作者单位:

1、朱婷,淮南联合大学马列室;

2、王志刚,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2]胡锦涛.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xx.

[3]沈洪善.蔡元培美学选集(上卷).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05.

[4]转引自创造心理学.周忠昌译.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137.

[5]鲍列夫.美学.乔修业等译.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注: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课题编号2016SQRS191)研究成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论文范文5000字

毛概论文范文5000字篇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提》

[摘要]本文论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联系,探讨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制度化途径。

[关键词]执政为民民主政治政治文明

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指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提出了根本指导原则,我们必须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高度新视野出发,深入理解胡锦涛同志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从思想、制度和机制层面把“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利益无小事”落到实处,积极探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制度化新途径,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系

我国民主政治的精髓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为绝大多数人所享有,因而与资本主义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而党的领导的实质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民主要求法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体现党的主张和意志的统一,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之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领导作用和保证作用的体现。

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合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内在逻辑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性现象的揭示。

立党为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