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5081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考点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考点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考点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考点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文档格式.docx

《考点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文档格式.docx

【规范解答】选D。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应该是指1937年,上海“八·

一三”战役,所以正确选项是D。

A项抵抗抵抗八国联军侵略并不是全民族抗战,主要是农民阶级,而且主要在京津地区。

B、C项主要体现阶级矛盾。

2.(2010·

海南单科.T13)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

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

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D.以白银换取棉布

【命题立意】本题以1700—1830年广州白银流入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C。

由广州白银流入绝大部分来自英国可知,英国对华贸易不可能以鸦片换取白银或以鸦片换取丝茶,可排除A、B两项;

在1700—1830年间,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发生,其棉布质优价廉,也不可能以白银换取中国的棉布,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

此时,英国最需要的是中国的丝茶等传统手工业和农产品。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

3.(2010·

海南单科.T14)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

“如果我们将当时所

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

这次战争

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命题立意】本题以恩格斯的评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规范解答】选B。

通过材料“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这一信息分析各选项:

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英国获利最多;

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获利最多;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所签订的《辛丑条约》,参战国均获利;

故可排除A、C、D三项。

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不但享有英法同清政府所签订条约的一切特权外,还单独和清政府签约,占领了中国东北、西北大量领土。

故B项符合题意。

4.(2010·

新课标全国卷.T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命题立意】本题以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史观,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必有的题目类型。

【规范解答】材料展现的是中日双方对甲午战争同一事件的不同记录存在巨大差别,原因是都站在各自立场上。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不是导致中日在双方记录差异的原因,而是给后人研究历史带来的困难;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和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5.(2010·

上海单科.T20)“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护国运动B.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D.二次革命

【命题立意】本题以挽联为切入点,主要考察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治格局。

题干材料所提到的中心事件很明显指“刺杀宋教仁”,通过这一事件很容易得出结论,是之后于1913年爆发的二次革命;

A选项护国运动是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李烈钧1915年发起的护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6.(2010·

山东文综.T11)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命题立意】本题以近代化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A。

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

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提出了《资政新篇》,战火发生于广东省。

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会造就大量小农经济,产品统交圣库等政策,这些是历史的倒退。

故选A。

B项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不符合题干要求。

C项辛亥革命与D项北伐战争并未阻断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恰恰相反是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国的近代化而做的努力。

【类题拓展】中国的近代化

(1)从历史发展进程上看,它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再到思想领域、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3)从过程来看,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前提。

7.(2010·

海南单科.T17)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

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

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命题立意】本题通过革命党人发动的两次起义失败后国人态度的变化,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起义的目的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次要注意态度变化的时间,1895年与1900年,从甲午战败到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妥协退让、无能,人们对清政府丧失了信心,对革命党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说明当时人们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

而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时,则很少听到“恶声相加”,反而同情、惋惜,说明此时人们对清政府所抱有的幻想以彻底破灭了,故正确选项为B项。

A、C、D三项和材料叙述明显不符。

8.(2010·

新课标全国卷.T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

“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命题立意】以抗战时期日军的一份报告切入考查百团大战这一考点,,考查的是教材设问主干知识,考查是我军抗战时期的亮点。

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再认再现与史论结合能力,此题难度不大,此题型是各市地高考的常规题型。

【规范解答】材料中“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是最为有效信息,可知是八路军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1940年8月指挥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地区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对日本侵略者发动的大规模攻击,先后进行战斗1800多次,击毙伤日军二万多人,伪军5000多人攻克据点2900个,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的典范;

平型关战役是抗战中第一次军事上胜利;

武汉战役是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例。

9.(2010·

天津文综.T8)《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

,是‘家族'

,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命题立意】本题以《大公报》载文国人的觉醒作为入题点,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侧重考查学生的获取、解读有效信息、把握历史本质特征的能力,难度稍大。

从材料中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民族自觉史的开端”等关键词不难看出应是全民族的觉醒,全民族的抗争,故选C。

甲午战争爆发、中华民国建立之后的抗争只是有识之士的抗争,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并非全民族,故不选A、B两项,D项与材料无关。

10.(2010·

安徽文综.T15)图3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命题立意】本题以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幅漫画为切入点,体现能力立意,难度较大。

主要考查对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分析推理能力,符合考查对知识的推理过程。

【规范解答】选A。

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图中葫芦有个地点四川,瓢上有个地点鄂,再联系时间,这是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

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

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

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

11.(2010·

安徽文综.T16)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命题立意】本题以战争地图为切入点,体现知识立意,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判断的能力。

从图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从广州出发,进军武昌,南京,上海,可以判定为北伐战争。

A是辛亥革命期间;

C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D是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表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B北伐战争是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北伐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北伐胜利进军。

 

12.(2010·

北京文综.T18)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

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命题立意】此题以东北解放军入关作为切入点,以图证史考查三大战役,注重考查学生解读历史信息、获取历史信息并判断历史信息的能力。

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C。

根据图示反映的东北解放军入关的重要提示,根据史实此时的东北解放军入关是为了参加解放平津的战役,所以此题正确的选项是C。

辽沈战役主要是东北解放军,淮海战役主要是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平津战役是在辽沈战役已经结束和淮海战役很快就要胜利的形势下进行的,所以东北解放军入关和华北解放军一道解放了华北全境,取得胜利,A、B、D三项显然与题干的信息不符。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