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4970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解剖生理学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基础状态下机体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散发的热量。

允许作用:

有的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作用,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一现象称为允许作用。

心力贮备: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基础代谢率(BMR):

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下丘脑调节肽:

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功能。

几乎都有垂体外作用。

暗适应:

人眼由亮处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随着视觉敏感度逐渐增加,而恢复在暗处视力的现象。

牵张反射:

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会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

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

通气/血流比值(V/Q)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值为0.84左右。

血型:

血细胞膜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类型,通常指红细胞血型

激素:

是指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生理止血:

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

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数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心输出量=心率*博出量。

血压:

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由于粘液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能够与非泌酸细胞分泌的HCO3-一起在胃粘膜的表面形成一层厚约0.5~1mm的‘粘液-HCO3-屏障’。

时间肺活量:

也称用力呼气量,是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以它所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来表示。

基本电节律:

也称慢波,是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产生的节律性的去极化电位波动。

容受性舒张:

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口咽、食管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体和胃底部肌肉的舒张。

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明适应:

从暗处初来到亮光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的现象。

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

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在细胞与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体液调节的物质基础。

呼吸商:

指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或摩尔数之比,即指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和吸收的O2的分子比。

 

一、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负反馈: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负反馈是机体内最重要的一种反馈控制形式。

动脉血压的升降、O2和CO2浓度在器官内部的变化都属于负反馈。

正反馈:

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的信号:

是神经冲动这样一种生物电的形式。

调节特点:

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基本调节方式:

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

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

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的。

神经一体液调节:

内分泌细胞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

3、自身调节:

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举例:

(1)心室肌的收缩力随前负荷变化而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特点是自身调节,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2)全身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的特点是自身调节。

三、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

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并连有一些寡糖和多糖链。

特点:

(1)脂质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因为两侧膜蛋白存在差异,同时两侧的脂类分子也不完全相同。

(3)细胞膜上相连的糖链主要发挥细胞间“识别”的作用。

(4)膜蛋白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发挥转动物质作用的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等,这些膜蛋白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并且以多种不同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如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5)细胞膜糖类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是各种细胞具有抗原性的分子基础,可以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标

四、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

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的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

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单纯扩散:

是物质完全以物理扩散的方式所作的跨莫运动,是物质分子随机热运动的结果。

跨膜扩散的最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单纯扩散在物质转运的当时是不耗能的,其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包含的势能。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脂溶性搞、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能通过单纯扩散的方式进行跨莫转运,如O2、N2、CO2、乙醇、尿素以及一些小分子甾体类激素或药物可以这种单纯扩散的方式进行跨膜转运。

单纯扩散的特点:

①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

②推动物质转运的力量是物质的浓度梯度;

③物质转运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

④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两侧达到平衡。

渗透压是溶液中的溶质通过半透膜吸引水分子或保留住水分子的一种力量,是溶液的固有特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

指细胞膜上蛋白的协助下所实现的物质跨膜扩散。

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物质的转运就需要借助于膜上相应的载体帮助才能实现,这种由膜上载体蛋白帮助而实现的跨膜转运称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所转运物质的方向是由高浓度想低浓度转运,需要膜上载体的帮助。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

(1)竞争性抑制:

由于细胞膜上特异载体以及载体上的结合位点数量有限,因而,一种物质会抑制另一物质的转运;

(2)饱和现象:

是由于细胞膜上载体数量以及载体所具有的被转运的结合位点的数目都是有限的;

(3)立体构象特异性:

是由于载体蛋白分子中与被转运物结合的位点具有立体构象的特异性,因而只能识别、结合与转运特定的具有相应构象的物质。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细胞内、外液中Na﹢、K﹢、Ca²

﹢、Cl¯

等带电离子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而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殊的通道蛋白的帮助才能实现跨膜扩散,这种需通道蛋白帮助实现的物质夸膜扩散的方式称为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特点:

(1)相对特异性;

(2)无饱和现象;

(3)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需受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即膜电位的影响。

(二)主动转运,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

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的特点:

(1)在物质转运过程中,细胞要消耗能量;

(2)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

(3)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

(4)原发性主动转运主要是通过离子泵转运离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典例为细胞膜上的钠泵(Na+ -K+泵),其生理作用和特点如下:

(1)钠泵是由一个催化亚单位和一个调节亚单位构成的细胞膜内在蛋白,催化亚单位有与Na+、ATP结合点,具有ATP酶的活性。

(2)其作用是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

(3)与静息电位的维持有关。

(4)建立离子势能贮备:

分解的一个ATP将3个Na+移出膜外,同时将2个K+移入膜内,这样建立起离子势能贮备,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和维持细胞电位稳定。

(5)可使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离子基础。

继发性主动转运典例:

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粘膜上皮的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在肾小管上皮被重吸收的过程以及细胞普遍存在的Na﹢-H﹢交换和Na﹢-Ca²

﹢交换等。

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粘膜上皮的吸收:

在肠粘膜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具有Na﹢-葡萄糖转运体。

由于上皮细胞基底膜或侧膜钠泵的活动,保持细胞内的Na+浓度低于胞外的Na+浓度。

顶端膜上的同向转运体利用Na+的浓度势能,将肠腔中的Na+和葡萄糖分子一起转运至上皮细胞内。

在这一过程中,Na+顺浓度梯度转运的同时,释放出势能用于推动葡萄糖分子逆浓度梯度从肠腔转运

五、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囊泡中ACh释放→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终板膜对Na+、K+(尤其是Na+)通透性增加→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EPP)→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去极化达到阙电位→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六、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

各自的特点?

1、静息电位的产生: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膜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由于细胞内液的K+浓度远高于细胞外液,于是K+在化学驱动的作用下顺化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

从而导致膜外正电荷增加而电位上升,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而电位下降,形成了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此电位梯度具有K+继续外流的作用。

随着K+的不断外流,阻碍K+的电驱动力达到平衡时,K+向细胞外的净扩散停止。

这时膜两侧的电位差便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就形成了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表现为膜个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

静息电位特征:

①在大多数细胞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

②细胞内的电位低于细胞外;

③不同的细胞静息电位数值可能不同

2、动作电位:

形成条件: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

(主要是Na+ -K+泵的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K+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动作电位形成过程:

足够强的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