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b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0763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b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b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b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b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b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b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b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bWord文件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bWord文件下载.docx

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基本理念

1.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

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

2.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本课程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3.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

本课程的综合性来自相关内容的联系。

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

历史与地理学科概念的联系;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区域历史的纵向联系;

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

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4.坚持唯物史观,揭示发展规律。

本课程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看待,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使学生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横向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通过这种学习,认识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以历史和地理为基础,整合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力求综合范围适当、建构形式合理。

从公民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基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主线,以当代社会的发展为主题,整合“历史”与“地理”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整体规划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这是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依据这一设计思路,本课程的内容目标分设三个主题。

主题一:

生活的时空。

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区域、生活的变化两个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同时获得有关地理、历史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

主题二:

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以人类社会的变迁为框架,认识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传承。

主题三:

发展的选择。

以进入20世纪后中国和世界发展道路的选择为框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为主线。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本课程综合历史、地理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事实,了解中国与世界人文地理的概况。

2.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多种方式和途径,理解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3.了解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以及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曲折历程。

5.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历史材料、地理和社会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体验、感悟的过程,逐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尝试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

3.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究、解释历史和现实问题。

4.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进程,评估人们做了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逐步形成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逐步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4.学会尊重文明多样性,欣赏不同民族和区域的人文特色。

5.享受历史与社会相关问题探究的乐趣,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采取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

其中,“内容目标”表达规定性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

“提示与建议”表达指导性要求,为实现内容目标提供内容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行为主体是教师。

主题一 

生活的时空

本主题分四个专题。

专题一,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

专题二,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

专题三,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

专题四,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

1-1 

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1-1-1

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要点提示:

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地球是人类的栖居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陆地和海洋。

活动建议:

指导学生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或制作七大洲、四大洋拼图;

以“地球是人类家园”为题,讨论陆地和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

1-1-2

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

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世界一些著名地形区;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某些地区的气候特点;

世界著名的河流和湖泊。

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人们的生活,会形成不同的生活特色。

向学生出示有关资料,表明不同自然条件下人类生活的差异;

结合自己到异地旅游、探亲等体会,交流对不同地区地形、气候的感受。

1-1-3

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及其分布,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事例。

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三大人种的特征及主要聚居地区;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区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与该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密切关系。

设计不同的区域文化场景,如非洲黑人的丛林击鼓舞蹈场景、北极因纽特人的生活场景等,并将其制作成展板,讨论这些区域人文特色是如何形成的。

1-1-4

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

人类历史的演进,呈现出从分散到整体的基本脉络。

历史阶段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

指导学生制作年代尺。

表明年代的刻度和长度,可根据不同标准,如社会形态、生产工具、文明程度等。

1-1-5

概述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主要区域文明及影响范围,认识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黄河与长江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爱琴海地区、中美洲等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区域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画卷。

借助历史地图,圈划出各大洲的文明发祥地;

着眼民族和宗教文化的分布,观察几个文明区域的变迁;

提供当代世界各地的生活图景,展示区域文明的传统文化,如民居建筑、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等。

1-1-6 

知道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意义,感悟记录历史、认识社会的时空条件。

人们记录历史、认识社会,要综合时间和空间因素,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

以“回溯历史、展望世界”为题组织讨论。

引导学生感悟:

古往今来,每个人都生活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离开时空条件,就无从说明过去的经历、把握现实的利益、规划未来的发展,无法扩展生活的视野、品味生活的情趣、感悟生活的意义。

1-2 

生活在不同区域里

1-2-1 

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

社会生活,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社会生活的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地域特点有密切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包括:

本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基本数据,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生活的评估,以及人地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2-2 

比较乡村与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差别,以及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

找出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聚落的基本形态,乡村和城市的景观特征、生活内容。

聚落景观和生活内容的差异,显著地表现为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自然因素,也源于人文因素。

组织学生收集各种聚落的景观图,制作成展板,标明聚落称谓。

借助展板,解释聚落景观的成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城市和乡村的一般差别。

1-2-3

观察不同区域之间在人员流动、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融汇等方面的联系,认识区域联系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区域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包括人员流动、物资与文化交流、信息扩散等。

区域差异是形成区域联系的缘由;

在现代社会,区域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区域联系。

结合本地生活的实例,以“因地制宜与互通有无”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区域联系给生活带来的好处。

1-2-4

概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中国的位置、领土的四至点和国土面积(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

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邻国的名称和位置。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优越的区位和广袤的疆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游戏,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相对位置。

1-2-5

描述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

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势地形、土壤植被、主要气候类型、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等;

人文环境特征,包括人口数量与分布、乡村与城市、少数民族分布、交通运输状况等。

我国是一个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国度。

组织学生以“我的祖国”为题,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我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风貌。

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

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

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特点,既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区域人文特色,又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选择国内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典型区域,用图片、文字、绘画等方式进行比较。

如北方与南方,沿海与内陆;

或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等。

1-2-7

综述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大洲与国家、地区的对应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